航向曙光的冒險之旅《未竟之業》
12月
11
2012
未竟之業(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6次瀏覽
陳佩瑩

睽違五年,由亞莉安‧莫虛金(Ariane Mnouchkine)所率領的法國陽光劇團再度來台,這回新作《未竟之業》,改編自凡爾納小說《環遊世界八十天》。訴說著一九一○年代,有一群人透過電影實現教育理想的故事。電影中的人們乘著「癡望號」遠渡重洋,拋棄舊有的一切,在混亂中建造一個美麗的新世界,盼望「這個世紀會是人類至今所見過得最美好的世紀。」而電影、劇場、歷史三者之間環環相扣,使得「戲中戲」錯綜複雜的劇情互為指涉,精彩萬分。

在片場舞台上,演員利用克難的布景、道具所營造出的想像空間,以默片對嘴的方式,配合字幕表演,呈現出一股莫名的滑稽感。就連字幕投影的形式也運用各種不同的可能性,令人在換景之間同時也期待字幕的驚喜。至於音樂方面,善用古典樂烘托劇情,以及音樂家尚賈克‧勒梅特的現場即興演奏,將各種聲響玩到極致。

「戲中戲」裡,眾演員時有失控的情形,玩興大起地將教育片演成荒謬劇,仍無損於他們優雅與從容的線條。近三十人大堆頭的演出,需要大量的妝髮與布景快換,但節奏仍拿捏得相當緊湊流暢,值得嘉許。在鏡頭之外,每當劇中人遇到風雨交加、寸步難行之際,則有工作人員忙碌地在後頭拉衣角、製造飛鳥經過、下雪、下雨等效果,令人不由得有種既投入又疏離的荒謬感。整體而言,這是一場目不暇給的感官饗宴。

其中由Juliana Carneiro da Cunha飾演的攝影師嘉碧葉,她可以說是劇中的靈魂人物,詮釋起來絲絲入扣,令人捨不得離開目光。至於另一位Eve Doe-Bruce女扮男裝飾演「癡望」休閒餐廳老闆菲力,則相當靈活,具有渾然天成的喜感。此外,在攝影師嘉碧葉與助手托瑪索兩人玩吊籃的靜謐時分,簡單的情感流動,更顯真實,為豐富的狂想之旅留下一些空白。

生命猶如一趟冒險的旅程,劇中人堅信「癡望號」開闢了一條偉大的航道,彷彿嶄新的未來就在眼前。各形各色的販夫走卒,亦或是男人與女人,對於新世界的期待有所不同。男人提出自由、平等、博愛,而女人在意的僅是簡單的人道關懷。劇中西蒙受到艾米爾慫恿前進澳大利亞尋找黃金,卻一再忽視妻子瑞雪身體虛弱的事實,直到瑞雪在冰天雪地裡凍成冰雕後,才懊悔不已。從「淘金熱」之中即可窺見一路上人們的貪婪與軟弱,以及女人的聲音受到忽視。大自然的力量尤其凸顯出人類的渺小,人們小至爭吵、拉扯,大至分裂與戰爭,其實都是源自於一己的私慾。

在演出高潮迭起,捧腹大笑之餘,不禁令人深思,劇中混亂的時代背景何嘗不是當今世代的寫照呢?如同劇末一景,眾演員聚集在岸邊,字幕寫道:「在這些晦暗的日子裡,我們有一個任務……要為那些在黑暗中漂泊的船隻,帶來一座燈塔固執的微光。」陽光劇團以史詩般的劇作再次提醒了我們看待人生的角度,以及心中所抱持的信念與熱忱。在這個資訊爆炸、貧富差距、天災人禍頻傳的時代,保有玩心、勇氣與盼望,面對人生眾多的關卡與荒謬,《未竟之業》為我們的視野提供了一個新的詮釋,點亮心中的明燈!

《未竟之業》

演出|法國陽光劇團
時間|2012/12/07 19:00
地點|兩廳院藝文廣場帳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黃香  
舞台上眾多演員群策群力、集體創作,徒手打造電影幻境,觀照呼應的正是舞台下陽光劇團本身的歷史:四十多年前他們赤手空拳,在巴黎近郊一個沒水、沒電、沒暖氣的彈藥工廠裡,勞動、創作、生活,堅心要建立一個劇場烏托邦。(黃香)
12月
20
2012
暌違五年的陽光劇團,這次帶來高潮迭起的一場華麗的冒險,在小小的閣樓裡把歷史、片場和劇場緊緊結合,探討戰爭、殖民;在愈趨緊繃的局勢的時間壓力下,當所有現實都逆反而仍然堅持,這或許也是陽光劇團一直以來想要「為大眾做戲」的美好堅持。(劉崴瑒)
12月
18
2012
這樣充斥著道德、公義、倫理、人道的信念,僅透過文字,而非人物、劇情的深刻,讓觀眾可以有情感投射,進而達到洗滌淨化的作用,實在很難判準這樣的教誨可以達到多少效果?再者,以同樣的標準反過頭回來質問編劇與導演,究竟在劇中她們實踐了多少理念?(葉根泉)
12月
17
2012
《未竟之業》以一個地圖上幾乎看不見的荒島,企圖重建這個失落的烏托邦。現實的彈藥庫、劇中的癡望餐廳、戲中電影的癡望號船難後抵達的奧斯特島,在今晚的舞台上合而為一,帶我們回到這個劇團的精神發源──1968年那場未完成的革命,這次則將參考座標拉到一次大戰前夕,歐洲方興未艾的無產階級革命理想。(鴻鴻)
12月
10
2012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