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雕琢自己的主人《寶貝母親:複視》
12月
09
2021
寶貝母親:複視(王木木出品提供/攝影小川先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7次瀏覽

黃 馨儀(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


「歡迎回家!」、「請問是王木木出品的家人朋友嗎?」、「這邊請換上室內拖鞋。」、「這裡幫您辦理入住手續唷!」、「家中空間比較小,要麻煩坐靠近一點喔!」、「這裡是私人房間請勿觸碰喔!」。沿著樓梯間牆上滿滿的獎狀與畫作走到展演場,便聽到前台的服務人員親切將每一位前來的觀眾,都視為《寶貝母親:複視》的「家人朋友們」,此時已觀眾的情緒已漸漸被帶入作品之中。

此展演場地並非鏡框式舞台,觀眾必須坐在主辦方安排的小椅子,或椅子前方的地板。因視線問題,所能安排的座位空間非常狹小,每位觀眾都不斷地在調整自己的空間。在這樣混亂的狀態下,吸引我的是一位舞者在透明玻璃空間裡,他若隱若現,不斷擦拭著玻璃,其狀態極專心,而那片玻璃卻怎麼也擦不乾淨。我想,她就是母親嗎?

一位表情帶著鄙視、恥笑的舞者也走進了觀眾席,坐在某一張似乎早已選定的椅子上。不久後,隨燈光及音樂節奏變化下,很快地將還在整理思緒的我,帶入作品裡。音樂節奏強烈,產生強迫、緊張的情緒。編舞者利用長裙將一位嬌小舞者包覆另一位舞者,間接形成「妊娠」的仿樣。我的思緒回到作品開始前的猜測,沒錯,她就是母親。爾後,嬌小舞者慢慢從長裙裡呱呱墜地,極明顯是「生產」之意象。就這樣,相同模式,重複了許多次,直到所有的舞者都膝行匍伏。她們在地上爬行、鼻子不斷地探索、用嘴撕壞地板上的巧拼墊,甚至學狗做出搔癢的動作,不禁讓我迷惑,膝行匍伏的究竟犬還是人?抑或,這是在諷刺性別刻板印象中女性的卑微?


寶貝母親:複視(王木木出品提供/攝影小川先生)

音樂調性變質,舞者肢體瞬間呈現機器人的模樣。她們以機械式的行動,將自己的眼、嘴、耳、身遮蔽起來,用機器人的板模形成動作,闡述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社會塑造出的「女性要聽話、要乖巧、要文靜」,被她們一一展現。「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顆被雕琢的玉石,好像身而為玉石就該有琳瑯的樣子。我沒有被問過是不是想成為琳琅的樣子。」、「這不是一位母親或一個女人的故事,這則故事日復一日在身畔發生,或許太常見了,以致明顯到沒有被發現,或說未能被訴及發現⋯⋯」演出的動態影像這麼寫道。我思索,女性與男性自古以來,總被刻板印象牽制,像是「男性要陽剛、勇敢、獨立;女性要溫柔、乖巧、文靜。」,這些性別刻板印象,在二十一世紀仍不斷重新地被教育,雖然時代變遷,思想改變,性別教育亦精進,刻板印象至今仍無法完全消失。回溯到作品開始不久後,有一幕也令我印象深刻:一位舞者用攝錄機拍攝演出當下的現場,演出中的六位女性舞者,便真實地被記錄在攝錄機中,和觀眾的記憶裡。此時,觀眾們和那位舞者,都目擊著正在發生的一切,那麼,我們是正在對它,投入著多少的關注與情緒?還是,我們正漠視?整場演出,大眾既知的事物,就這樣被赤裸地呈現在舞台上,六位女舞者亦在編舞者的編排下,化為機器人與動物形象,在我看來,是諷刺著被刻板印象限制的女性,進而也刺激了觀眾如我的思考:為什麼女性就該要有什麼樣子?而男性又該要有什麼樣子?

我想起希臘編舞家、視覺藝術家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曾說:「演出是人為的,從一開始的設定就是假的;演出是表演者和觀眾的一種約定,雙方都知道這不是真的。如果有真的東西存在的話,那就是我們將在想像中,共享的這段經驗。」。在長達四十分鐘的演出中,我確實和編舞者共存於這段冀盼性別平等的時光片段裡。沒有誰天生就應該成為玉石,也沒有誰應該生性陽剛。而我想問的是:現在的我們,是否能雕琢出自己想成為的模樣了?


註釋

1、引自2018年國家兩廳院NTCH togo專訪Dimitris Papaioannou。連結:https://reurl.cc/gzdaWz

《寶貝母親:複視》

演出|王木木出品
時間|2021/11/26 19:30
地點|濕地 venue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