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雕琢自己的主人《寶貝母親:複視》
12月
09
2021
寶貝母親:複視(王木木出品提供/攝影小川先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4次瀏覽

黃 馨儀(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


「歡迎回家!」、「請問是王木木出品的家人朋友嗎?」、「這邊請換上室內拖鞋。」、「這裡幫您辦理入住手續唷!」、「家中空間比較小,要麻煩坐靠近一點喔!」、「這裡是私人房間請勿觸碰喔!」。沿著樓梯間牆上滿滿的獎狀與畫作走到展演場,便聽到前台的服務人員親切將每一位前來的觀眾,都視為《寶貝母親:複視》的「家人朋友們」,此時已觀眾的情緒已漸漸被帶入作品之中。

此展演場地並非鏡框式舞台,觀眾必須坐在主辦方安排的小椅子,或椅子前方的地板。因視線問題,所能安排的座位空間非常狹小,每位觀眾都不斷地在調整自己的空間。在這樣混亂的狀態下,吸引我的是一位舞者在透明玻璃空間裡,他若隱若現,不斷擦拭著玻璃,其狀態極專心,而那片玻璃卻怎麼也擦不乾淨。我想,她就是母親嗎?

一位表情帶著鄙視、恥笑的舞者也走進了觀眾席,坐在某一張似乎早已選定的椅子上。不久後,隨燈光及音樂節奏變化下,很快地將還在整理思緒的我,帶入作品裡。音樂節奏強烈,產生強迫、緊張的情緒。編舞者利用長裙將一位嬌小舞者包覆另一位舞者,間接形成「妊娠」的仿樣。我的思緒回到作品開始前的猜測,沒錯,她就是母親。爾後,嬌小舞者慢慢從長裙裡呱呱墜地,極明顯是「生產」之意象。就這樣,相同模式,重複了許多次,直到所有的舞者都膝行匍伏。她們在地上爬行、鼻子不斷地探索、用嘴撕壞地板上的巧拼墊,甚至學狗做出搔癢的動作,不禁讓我迷惑,膝行匍伏的究竟犬還是人?抑或,這是在諷刺性別刻板印象中女性的卑微?


寶貝母親:複視(王木木出品提供/攝影小川先生)

音樂調性變質,舞者肢體瞬間呈現機器人的模樣。她們以機械式的行動,將自己的眼、嘴、耳、身遮蔽起來,用機器人的板模形成動作,闡述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社會塑造出的「女性要聽話、要乖巧、要文靜」,被她們一一展現。「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顆被雕琢的玉石,好像身而為玉石就該有琳瑯的樣子。我沒有被問過是不是想成為琳琅的樣子。」、「這不是一位母親或一個女人的故事,這則故事日復一日在身畔發生,或許太常見了,以致明顯到沒有被發現,或說未能被訴及發現⋯⋯」演出的動態影像這麼寫道。我思索,女性與男性自古以來,總被刻板印象牽制,像是「男性要陽剛、勇敢、獨立;女性要溫柔、乖巧、文靜。」,這些性別刻板印象,在二十一世紀仍不斷重新地被教育,雖然時代變遷,思想改變,性別教育亦精進,刻板印象至今仍無法完全消失。回溯到作品開始不久後,有一幕也令我印象深刻:一位舞者用攝錄機拍攝演出當下的現場,演出中的六位女性舞者,便真實地被記錄在攝錄機中,和觀眾的記憶裡。此時,觀眾們和那位舞者,都目擊著正在發生的一切,那麼,我們是正在對它,投入著多少的關注與情緒?還是,我們正漠視?整場演出,大眾既知的事物,就這樣被赤裸地呈現在舞台上,六位女舞者亦在編舞者的編排下,化為機器人與動物形象,在我看來,是諷刺著被刻板印象限制的女性,進而也刺激了觀眾如我的思考:為什麼女性就該要有什麼樣子?而男性又該要有什麼樣子?

我想起希臘編舞家、視覺藝術家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曾說:「演出是人為的,從一開始的設定就是假的;演出是表演者和觀眾的一種約定,雙方都知道這不是真的。如果有真的東西存在的話,那就是我們將在想像中,共享的這段經驗。」。在長達四十分鐘的演出中,我確實和編舞者共存於這段冀盼性別平等的時光片段裡。沒有誰天生就應該成為玉石,也沒有誰應該生性陽剛。而我想問的是:現在的我們,是否能雕琢出自己想成為的模樣了?


註釋

1、引自2018年國家兩廳院NTCH togo專訪Dimitris Papaioannou。連結:https://reurl.cc/gzdaWz

《寶貝母親:複視》

演出|王木木出品
時間|2021/11/26 19:30
地點|濕地 venue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