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自我真正價值《阿醜奇遇記》
5月
12
2016
阿醜奇遇記(沙丁龐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00次瀏覽
蘇家榆(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研究所)

由沙丁龐克劇團帶來了一場別出心裁的親子音樂劇場《阿醜奇遇記》,場景運用簡單但是充滿創意以及多用途的道具,結合豐富的多媒體以及六首古典音樂串聯整齣戲劇,劇中傳達的意義淺顯易懂,藉著戲劇訴說外表的美醜並不是世俗唯一標準,追尋自我價值以及心中真正的美才是「善」的標準。

戲劇中描述天生外表醜陋的主人翁「阿醜」,想要到山上尋找三位神仙:「為什麼我長得這麼醜?」,旅途中遇見了農夫、園丁以及鯉魚,這三人因為幫助了阿醜留宿一晚,阿醜為報答他們,於是幫他們每人帶了一個心中重要的問題要詢問神仙,神仙只能回答三個問題,阿醜面臨最難的人生選擇題,最後,阿醜放棄自己一心想追尋的問題,選擇詢問他人的問題,隨後下山為三人解答,最後,因著這些際遇,找倒了自我真正的價值以及快樂。

劇中藉由「阿醜」不斷的重複詢問「為什麼我長得這麼醜?」,來體現現今社會中的普世價值觀,認為外表的美與醜會決定他人對於自我的眼光,無論是大人或孩童都受到這樣的社會觀點束縛,每個人都在意著他人的眼光,卻很少看中自己真正的價值,「阿醜」從這樣一段找尋神仙的旅程中,藉由幫助他人的歷程檢視自我價值,以及發揮良善幫助他人的心,最終,因著良善的心找到美嬌娘以及認識自己真正的價值,道出「無論外在的美醜,追尋自我價值以及心中真正的美才是「善」的標準。」,此戲劇以幽默詼諧的方式,結合些許小丑以及默劇,講述著內心的美麗才是真正的美。

劇中配樂皆以六首經典古典音樂串連整個戲劇,對於音樂劇場來說,《阿醜奇遇記》的音樂成分可說是份量十足,但當中稍嫌可惜的部分在於,音樂對於整個戲劇,較偏像配樂般的角色,唯獨下半場開演時的一段音樂演奏,對於在場觀眾來說,反倒像是聽了音樂會一般,抽離了戲劇的本身,曲子一結束後,音樂的角色即退回到配樂的角色。三位音樂家在戲劇當中,扮演著三位神仙回答阿醜的疑問,但在這當中,對於音樂劇場來說,在音樂以及戲劇上的跨界結合,在比重上稍嫌懸殊。

《阿醜奇遇記》改編自越南寓言故事「三個問題」,顛覆一般世俗對於美醜的定義,劇中節奏搭配古典樂曲時而緩慢時而激昂,時而因為劇中人物出糗而產生一些小小內鬨製造一些小丑般的笑料,而使觀眾暫時抽離戲劇本身,對於孩童來說,有一種發現人物出糗的優越感,加深孩童對於戲劇觀賞的耐心及專心度,劇中對於古典音樂的呈現,以現場演奏的方式,搭配多媒體的呈現,使現場的觀眾耳目一新,以小故事大道理的方式,緊扣追尋自我價值的信念。

《阿醜奇遇記》

演出|沙丁龐克劇團
時間|2016/04/23 19:30
地點|誠品生活松菸店B2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身體特徵還有光影與多媒體的配合呈現,強化視覺的印象。沙丁龐克劇團在馬照琪創造帶領下的小丑默劇表演方法,總是恰如其分地運用在適當的表演上,該誇張戲謔的就誇張戲謔,該內斂收止的內斂收止。(謝鴻文)
5月
18
2016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