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黛爾.科爾文如何被遺忘?《黑》
3月
21
2024
黑(前景娛樂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72次瀏覽

文 鄭文琦(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台法共製擴增實境展演《黑》(Augmented Reality Performance: Colored)是一齣結合了語音導覽、虛實場景整合與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技術的50分鐘沈浸式「節目」,且每場「體驗」的觀眾約莫10人左右,展演場地則是國家戲劇院的實驗劇場黑盒子,台北場還原了在龐畢度中心的車廂、牢房、法庭、演說所在的教堂及展牆等場景,並邀桂綸鎂擔任開場的說書人(但不包含表演之中的說書)。而這50分鐘的場景順序,則是由編劇塔尼亞.德.蒙泰涅(Tania de Montaigne)儘可能忠於其著作《Noire, la vie meconnue de Claudette Colvin》裡描寫之黑人民權判例當事人克羅黛爾.科爾文(Claudette Colvin;1939-)生平及歷史上的相關事件所做的有限度改編。

克羅黛爾.科爾文 vs. 羅莎.帕克斯

在進一步談到這個再現歷史的AR節目特色之前,我們必須先認識克羅黛爾.科爾文為何爭取權益,以及相關的黑人民運背景。科爾文是在1955年因為拒絕讓位給公車上的白人乘客【1】,而被下一站的警員逮捕入獄,並指控以包含攻擊執法人員和違反種族隔離政策等罪名。九個月後,情節相似的指標判例發生在另一名當事人羅莎.帕克斯(Rosa Parks;1913-2005)身上。由於獲得當時年輕的馬丁.路德.金與美國全國黑人有色人種協進會等單位支持,後者很快變成為全國矚目的公共議題。帕克斯的被捕引發了「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並促成後續隔離政策的廢除,但早在那之前,至少就已經三位黑人女性拒絕讓位,包括我們的主角克羅黛爾.科爾文。

那麼,為什麼是帕克斯成功而不是科爾文呢?根據科爾文在2015年接受美國全國國家電台(NPR)訪問,事件發生時她只有15歲,也沒有接受過民權組織的相關訓練,因此黑人社群領袖決定暫緩聲援。至於另一名黑人女性帕克斯不但與丈夫都參與民運,也比較符合獨立自主的現代女性形象。更重要的一點是,科爾文正好懷了一名男嬰,未成年加未婚懷孕的形象,顯然更不容易為風氣保守的美國南方所接受【2】

分割場景與導覽敘事

本作特色在於運用AR讓觀眾直接「看見」種族隔離的處境,且不同於純VR影像,觀眾看得到自己的身體,因此並無「虛擬身體」的議題。當觀眾走進劇場,並在工作人員協助下帶上頭顯與骨傳式耳機後,首先會遇到幾個小隔間,和場中央的幾排座椅,後者模擬隔著走道的公車內座位。靠牆有一面大型的投影幕,節目開始之前會先看到桂綸鎂的開場白,正式進入故事後,場景依序分割為街頭、公車、法院、監獄或其他公共空間。這些場景的設計又是延伸自實體空間,也就是說,從原本的門扇或牆面出現飲水台或跟種族隔離關的「Colored」字樣,座椅區隨著劇情進展而部署為公車或教堂等。至於前面提到的小隔間,則是隨著不同需求而轉換成店面或住處等不同空間。

由於主要場景皆集中在場中央的座椅區,並以「點雲」(point cloud)的移動、擴散或聚合來提示影像的行動(或觀者的動線)。這次使用的頭顯雖然是同類較佳選擇,但景框仍有一定長寬限制,所以觀眾雖然可以自由走動,並得以隨著座位而改變不同的視角和觀點,卻不能大幅度地左右掃視而造成影像得不連續。而且大多數的人物互動皆以靜態方式表現,因此,觀眾仍得通過旁白來輔助理解劇情。也就是說,無論是語音引導的虛擬場景,或以點雲提示的動線與影像,都不是真正生成表演及觀賞表演的知覺介面,而是在預設程序的「觀看」(或「聆聽」)框架下,去「體驗」黑人歷史的互動介面。


黑(前景娛樂提供)

AR技術的劇場應用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事實上在主角接受審判或在牢房時,觀眾甚至試圖靠近預設的成像座標去觀察,似乎這樣能使他們更接近角色的內在,但旁白卻只強化了在聽導覽的感受。

假如說近年在視覺藝術領域熱衷於呈現「不義」歷史的虛擬實境(VR)技術,終究不是「逼迫我們思考資訊建模如何讓身體超越物理上的限制」,而是「如何設下制約的裝置,以便更加理解身體的極限與脆弱」【3】。那麼在無法全然模組化的混合真實(MR)裡,導演要如何呈現空間感知的極限?畢竟無論影像如何逼真,與現實總是有落差。但就算未婚懷孕的主角不被主流歷史所記憶,我更關心她作為一名黑人女性的能動性。很可惜的是,本作中似乎感受不到她是如何悲傷、沮喪、恐懼或憤怒,而這難道不是技術可關注的面向嗎?【4】


注解

1、根據節目旁白,當時公車上的隔離政策規定黑人與白人不得坐在同一排座位上,而每排最多有四個座位。因此即使只有一名白人乘客沒有座位,所有四名黑人乘客也都必須讓座。

2、Nine months later, Rosa Parks did the exact same thing as Colvin. She was 42 years old, a professional and an officer in the NAACP. Hoose says Parks was the symbol that civil rights leaders were looking for. "I knew why they chose Rosa… They thought I would be too militant for them. They wanted someone mild and genteel like Rosa." NPR. ”Before Rosa Parks, A Teenager Defied Segregation On An Alabama Bus

3、亞蘭・米龍(Alain Milon),林德祐譯,《虛擬真實:我們的身體在或不在?》(台北:漫遊者文化,2021)。

4、例如導演陳芯宜曾在VR作品《無法離開的人》(2023年MoNTUE北師美術館展覽特別演出)裡使用不成比例的影像來呈現被監控的「恐懼」。

《黑》

演出|克羅黛爾.科爾文(Claudette Colvin)、麗貝卡.納盧楊吉(Rebecca Naluyange)
時間|2024/03/18 10: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