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心素直,回歸璞真——《海喲海喲來冒險》
11月
04
2024
海喲海喲來冒險(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王穎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7次瀏覽

文 謝鴻文(兒童劇評人)

如果看到舞台陳設簡簡單單,而且既沒酷炫燈光視覺特效,捨棄讓人眼花撩亂的服裝造型,也不熱鬧載歌載舞,這樣的兒童劇就寒酸沒看頭嗎?當然不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認定那劇團是沒經費就簡陋作戲。相反的,我們不妨思考檢視許多兒童劇的這些繁華縟麗表象一旦剝除後,是不是僅剩空洞乏味的內容,如同「國王的新衣」被揭穿只剩尷尬?

影響.新劇場《海喲海喲來冒險》是為呼應「臺南400」而作的兒童劇,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正是一種簡潔的樣貌,在此樣貌底下承載了什麼內涵?為什麼選擇這種素淨的形式?孩子能接受嗎?回應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回望兒童戲劇最初的原型——兒童的扮演遊戲,再從扮演遊戲發展出創造性戲劇的戲劇美學教育過程,創造性戲劇引領參與者透過想像運作,使身體感官發揮即興創造力,在自由不限制的任何空間下均可操作。

海喲海喲來冒險(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王穎儀)

若是瞭解創造性戲劇的人,就會發現《海喲海喲來冒險》這齣戲處處應用創造性戲劇的方法進行演出和互動,卸下繁複冗贅的外在形式就成了必要。於是幾片褐色布景就撐起了一艘帆船的意象,摺疊梯轉個角度一擺可以幻化成船頭,游泳圈既是游泳圈,又能當作船槳來玩,賦予物件多重的聯想,四個演員乘風破浪的海洋探險於焉展開。

然而,在他們出航之前還先演繹了一段宇宙渾沌未開,太陽月亮剛分離造出,女巨人腳一踩有了山川草木,上古神話崇尚自然,以天地萬物為靈的意識萌發之後,輾轉到了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世界的文明與科技固然持續進步向前,但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也變成征服與占有,探索與開發。島嶼的殖民發現,文化的跨越移植,俱成了這時期歷史的寫照。這段回溯神話的表演內容,其實也點出了兒童的直觀想像特質,是很貼近原始神話思維的。不僅如此,兒童永無止盡的想像力,不也像在航海探險,一次又一次航向無邊際的未知領域,想像一旦著陸上岸,便可能是某種創作的完成。

穿過開場這段饒有意義的安排,接著跟隨四位演員經歷海上的風雨浪濤,甚至墜海潛游;驚險過後,再劃浪前行,終於來到一座島上,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是臺灣,可是從群鹿奔跑,物產豐隆等台詞敘述中,不難連結到四百年前的福爾摩沙身影。創造性戲劇的引導與互動,不斷在這過程中出現,比方演員沉入水中後,要觀眾扮演海中生物;到了陸地,要觀眾扮演各式各樣的動植物⋯⋯,現場的孩子紛紛給予熱切地回應,投入想像,伸展肢體,與演員達成和諧互動,幫助戲劇情境的建構。兒童劇的互動,以往常見是刻意設計的「假裝」,例如「假裝」看不到某人(明明就躲在他背後),卻要台下觀眾幫忙找,當台下觀眾說:「在你後面。」轉身還是傻呼呼「假裝」沒看見。這樣的「假裝」是蒙昧矯飾的偽裝,裝笨來取悅戲弄觀眾。但是我深切期望兒童劇走向的互動是「彷彿」(as if),因為沉浸參與,因為幻想全然投射,因為挖掘出自身內在的創造力量,使當下一切彷彿成真。

海喲海喲來冒險(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王穎儀)

所以,當孩子們透過演員的創造性戲劇方法引導,真誠愉悅的嘗試讓自己的身體變成魚,變成果樹,變成水鹿時,他們和演員的互動也適切地與戲融為一體。更可貴的是,戲尾聲演到四位演員本來要將島上的所有產物貪婪掠奪,但是臨走前突然有疑慮,於是請孩子提供解決之道,孩子千方百計的思考,有的說要把他們抓起來關進監牢,有的說要武力對抗,更有答案展現出對土地資源永續的作法,建議只帶果實種子離開⋯⋯,不是由台詞直接對兒童說教,反而是促進孩子多元化的批判思考,激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切形式操作如此簡單,大人依心素直相待時,孩子們的喜悅滿足程度會超越只是看見演員的愚笨搞笑,從中更提煉出影響.新劇場為孩子作戲的真淳精神。這股精神,隱約可聯繫到1980年代中創造性戲劇開始在臺灣落地生根,專業化兒童劇團開始在臺灣興起,在劇場環境尚貧瘠未全面開化的窘況下,那些前輩懷抱理念和熱血,勇敢開創墊下的礎石,後來有人承繼,有人忘記,兒童劇漸走調充斥太多綜藝喧鬧的取向時,《海喲海喲來冒險》的回歸璞真,好像安心定錨,告訴我們這樣簡潔有力的創作形式可以讓兒童劇不飄搖地繼續航行。

《海喲海喲來冒險》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24/10/19 16:30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二館 跨域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