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心素直,回歸璞真——《海喲海喲來冒險》
11月
04
2024
海喲海喲來冒險(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王穎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81次瀏覽

文 謝鴻文(兒童劇評人)

如果看到舞台陳設簡簡單單,而且既沒酷炫燈光視覺特效,捨棄讓人眼花撩亂的服裝造型,也不熱鬧載歌載舞,這樣的兒童劇就寒酸沒看頭嗎?當然不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認定那劇團是沒經費就簡陋作戲。相反的,我們不妨思考檢視許多兒童劇的這些繁華縟麗表象一旦剝除後,是不是僅剩空洞乏味的內容,如同「國王的新衣」被揭穿只剩尷尬?

影響.新劇場《海喲海喲來冒險》是為呼應「臺南400」而作的兒童劇,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正是一種簡潔的樣貌,在此樣貌底下承載了什麼內涵?為什麼選擇這種素淨的形式?孩子能接受嗎?回應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回望兒童戲劇最初的原型——兒童的扮演遊戲,再從扮演遊戲發展出創造性戲劇的戲劇美學教育過程,創造性戲劇引領參與者透過想像運作,使身體感官發揮即興創造力,在自由不限制的任何空間下均可操作。

海喲海喲來冒險(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王穎儀)

若是瞭解創造性戲劇的人,就會發現《海喲海喲來冒險》這齣戲處處應用創造性戲劇的方法進行演出和互動,卸下繁複冗贅的外在形式就成了必要。於是幾片褐色布景就撐起了一艘帆船的意象,摺疊梯轉個角度一擺可以幻化成船頭,游泳圈既是游泳圈,又能當作船槳來玩,賦予物件多重的聯想,四個演員乘風破浪的海洋探險於焉展開。

然而,在他們出航之前還先演繹了一段宇宙渾沌未開,太陽月亮剛分離造出,女巨人腳一踩有了山川草木,上古神話崇尚自然,以天地萬物為靈的意識萌發之後,輾轉到了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世界的文明與科技固然持續進步向前,但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也變成征服與占有,探索與開發。島嶼的殖民發現,文化的跨越移植,俱成了這時期歷史的寫照。這段回溯神話的表演內容,其實也點出了兒童的直觀想像特質,是很貼近原始神話思維的。不僅如此,兒童永無止盡的想像力,不也像在航海探險,一次又一次航向無邊際的未知領域,想像一旦著陸上岸,便可能是某種創作的完成。

穿過開場這段饒有意義的安排,接著跟隨四位演員經歷海上的風雨浪濤,甚至墜海潛游;驚險過後,再劃浪前行,終於來到一座島上,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是臺灣,可是從群鹿奔跑,物產豐隆等台詞敘述中,不難連結到四百年前的福爾摩沙身影。創造性戲劇的引導與互動,不斷在這過程中出現,比方演員沉入水中後,要觀眾扮演海中生物;到了陸地,要觀眾扮演各式各樣的動植物⋯⋯,現場的孩子紛紛給予熱切地回應,投入想像,伸展肢體,與演員達成和諧互動,幫助戲劇情境的建構。兒童劇的互動,以往常見是刻意設計的「假裝」,例如「假裝」看不到某人(明明就躲在他背後),卻要台下觀眾幫忙找,當台下觀眾說:「在你後面。」轉身還是傻呼呼「假裝」沒看見。這樣的「假裝」是蒙昧矯飾的偽裝,裝笨來取悅戲弄觀眾。但是我深切期望兒童劇走向的互動是「彷彿」(as if),因為沉浸參與,因為幻想全然投射,因為挖掘出自身內在的創造力量,使當下一切彷彿成真。

海喲海喲來冒險(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王穎儀)

所以,當孩子們透過演員的創造性戲劇方法引導,真誠愉悅的嘗試讓自己的身體變成魚,變成果樹,變成水鹿時,他們和演員的互動也適切地與戲融為一體。更可貴的是,戲尾聲演到四位演員本來要將島上的所有產物貪婪掠奪,但是臨走前突然有疑慮,於是請孩子提供解決之道,孩子千方百計的思考,有的說要把他們抓起來關進監牢,有的說要武力對抗,更有答案展現出對土地資源永續的作法,建議只帶果實種子離開⋯⋯,不是由台詞直接對兒童說教,反而是促進孩子多元化的批判思考,激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切形式操作如此簡單,大人依心素直相待時,孩子們的喜悅滿足程度會超越只是看見演員的愚笨搞笑,從中更提煉出影響.新劇場為孩子作戲的真淳精神。這股精神,隱約可聯繫到1980年代中創造性戲劇開始在臺灣落地生根,專業化兒童劇團開始在臺灣興起,在劇場環境尚貧瘠未全面開化的窘況下,那些前輩懷抱理念和熱血,勇敢開創墊下的礎石,後來有人承繼,有人忘記,兒童劇漸走調充斥太多綜藝喧鬧的取向時,《海喲海喲來冒險》的回歸璞真,好像安心定錨,告訴我們這樣簡潔有力的創作形式可以讓兒童劇不飄搖地繼續航行。

《海喲海喲來冒險》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24/10/19 16:30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二館 跨域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