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強迫意念》共存的歡樂與矛盾
6月
26
2024
强迫意念(盜火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16次瀏覽

文 莊珞郁(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生)

由大量高密度的文字構成的舞台,體現介於受控與不受控之間的「意念」,令人備感壓迫。但,正是妄圖控制幾近失控邊緣的行動,得以使人發笑於它的荒謬。

歡樂與矛盾並存於同一空間,是《強迫意念》最吸引人的地方。

就內容而言,整齣戲的前半段幾乎笑料滿滿——女同性戀情侶曾經嘗試A片裡的角色扮演,只為達到性高潮卻失敗;年輕男子挺著大肚子要男人負責,原因竟是打炮後懷孕;小女孩平日裡很安靜,聽到黃色笑話卻會咯咯笑;牧師的小女兒只要自慰,就會背誦聖經……各種荒謬的故事相互穿插。但引人發笑之餘,我們也難以忽略那些似罪非罪的情慾想像,並在下半段的戲中,漸漸地牽起若有似無的線索——女同性戀情侶無法達到高潮,其實是心裡住著大鼻子女人;小女孩從小就不覺得情慾是羞恥的,遇上會下蛋的中年男人後,大聲的告訴男人對他的喜歡,甚而讓男人也漸漸喜歡上她。三角戀、戀童癖等大眾習以為常將情慾扣上的負面意涵,在戲裡,我們卻再也無法輕易為每個情慾想像貼上標籤。不論是擬以虛實交錯的手法,讓兩個獨立的故事彼此相遇,比如大鼻子女人與女同性戀情侶;抑或是翻轉情慾中的既定印象,比如小女孩主動接近會下蛋的男人;甚至是翻轉神對性的詮釋,比如男性懷孕的聖母意象、牧師小女兒誦經時宛如頌讚自慰的「阿門」,皆使得本不該存在、被世人貼上「有罪」的情慾標籤,增添了許多是非與真假難辨的轉化空間,使觀者笑聲連連的同時,陷入矛盾之中。


强迫意念(盜火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再就詮釋手法而言,呼應劇名「強迫」的性質,以快節奏與高密度的台詞貫穿戲的前半段,透過角色一邊與他人、他物互動,一邊輸出大量的獨白,反襯出強迫意念無人理解、無人知曉的寂寞;而配合台詞的表演方式,以時而舞,時而雙人特技,又時而如偶戲般操弄角色、及玩轉角色聲音層次的詮釋,昇華展演的誇大與娛樂程度,藉此與舞台上黑色的布景、流水滴答製造的零落感相互映照,表示意念無法如實傳遞,只能瘋狂流轉於角色的自白與無法言說的互動中。由此,既歡樂又躁動不安的氛圍盡顯於整個舞台,加上只能依靠不斷輸出的獨白補足角色關係的變化,情感的極熱之中隱約浮現的,反而是人與人互動中最冷漠的距離:想要竭盡全力表達,卻因無法向彼此言喻,或無法相互理解的失敗。而正是如此矛盾的拉扯,加強了角色受制於意念的力量,天天擾動著角色的內心,最終使滴答的流水聲匯成河流。

然而,擾動人心的,不只是「強迫意念」本身帶給劇中角色的困擾,還有「強迫意念」傳遞給觀眾的訊息。


强迫意念(盜火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若將重點放在舞台的布景、演員的表演形式如何渲染台詞,以達到戲劇中最大化的張力,矛盾與衝突帶給我們的訊息便顯而易見──既覺得聽覺被轟炸,又覺得多層次的音調引人傾聽;既覺得視覺被五顏六色的衣服與誇大化的肢體動作塞滿,又覺得舞蹈與特技備感有趣。「強迫意念」對觀眾形成了「強迫歡樂」,你並不全然能夠舒適地發笑。而此一擾動的源頭,在下半場以趨近遲緩的節奏中,得到了解答:強迫意念的本身是痛苦延滯的,我們所感受到的,即是明知痛苦卻放不下的荒謬,且無法忽視盡顯喜感的荒謬中,存在的那些痛苦。儘管下半段的戲,節奏稍嫌冗長,然而不以延續歡快熱鬧的氛圍,反而攤開強迫意念遲遲消散不去的孤寂,另有使觀者無法疲於「歡樂與矛盾」的氛圍之效,與戲中的角色一起繼續輪迴、受制於「意念」之中。

於是,在演出的當下,包含台上的演員與台下的觀眾,皆在實行明知不可為,卻仍忘不掉的「強迫意念」;享著不斷在內心糾結,卻離不開的樂。

《強迫意念》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24/05/26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強迫意念》有什麼深意,甚至是近乎奧義的,那應是與神同行的性戲耍,而不是性論(sexuality)或性意識的流動與多元性,因為那種設定過於簡單,也是當代社會日趨常規的議程,就像酷兒與性多元的社會議題是日益被接納,即使有淪為主流社會的窺奇之虞,也無礙於它被肯認的生命價值。
6月
20
2024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