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糖衣裡的裸——關於《限:喜劇肉體月曆發表會》
12月
29
2023
限:喜劇肉體月曆發表會(卡米地喜劇俱樂部提供/攝影陳德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55次瀏覽

文 黃鼎云(專案評論人)

一群生理男性單口喜劇(stand-up comedy)表演者拍攝全裸月曆寫真並為此舉辦演出,購買月曆套票的觀眾當天可得到一份寫真月曆。當中絕大多數的表演者並非主流審美中的好身材,平均年齡三十歲左右的他們身材很「正常」、高矮胖瘦各有特色,但不約而同地頂著大小不一的肚子、帶著不太結實粗壯的胸肌及手臂、容貌也不算主流審美中的俊帥。換個角度說,若有機會在溫泉偶遇會是自動被屏蔽的風景、若在游泳池裡相遇則會猜想他們或許今天一時興起來玩玩水罷了。現場他們身著緊身無痕膚色三角內褲一字排開,充滿自信地試著展示自己的身體。在一坪左右的舞台上嬉笑怒罵,輪流分享自身關於身材焦慮、容貌焦慮的心情,以此作為月曆發表會的主題。

演出中,其中一位表演者開宗明義地說到:「為什麼只有美女月曆、消防猛男月曆,我們應該要像『女人迷』一樣愛自己,歌頌自己的身體的美!⋯⋯」(大意)聽起來雖有些戲謔又帶有點愚勇,但口氣卻相當真誠。若在歷史性別政治中,女性長期不幸作為被凝視、物化的客體,性別社會中亦要求女性行為、聲姿、身材、樣貌種種「表現」須符合父權觀點下的期待,那麼男性面對自己的身體又是什麼樣的態度?若因身體引起焦慮與不安又可如何被處置?似乎是被忽略的話題。如果內化他者評價與凝視的身體是一種規訓,那麼長期對於自身身體焦慮的無從談論、難以討論是否也是另一種規訓?

他們依序開始分享各自對於容貌與身材焦慮的心情。有人提到自己小時候很胖,穿運動褲時走著走著褲管會上捲成「倒V」字形遭到訕笑、也有人提到自己曾經亂用減肥藥而在兩週內昏倒數次、也有人曾因為「激凸」而貼電工膠帶導致嚴重發炎、也有因壓力過大發胖而錯失難得的拍攝機會,而當中唯一出櫃男同志表演者也談論到主流同志市場中對陽剛氣質與壯碩身材的崇拜。有別於常見單口喜劇的笑點(哏)鋪排與輕盈有致的節奏,此次主述者反而採取相對平實的口吻,把鋪哏、捧哏的任務交給非主述者,以亂入、外溢維持喜劇的基本質地。

突然一位表演者說到:「男性一但裸露(彷彿)只能用嘻笑的方式帶過...要不就會被說是變態了。」(大意)姑且不論這樣的斷言是否合理,但對他而言就是切身的感受。更聚焦地說,他覺得沒有展示自己的身體權利。上述這些焦慮與缺乏自信的經驗聽來似曾相識,彷彿只是換了性別,相似的困擾卻有著另外一種阻力,深怕說出這些焦慮會被嘲笑的壓力、深怕展現身體被當作變態的壓力。日常生活中,勇敢說出來也不見得會被讚許、讚揚,既使男性同儕間很難以認真的討論自己身體,這也間接構成自身身體脆弱的、不自信的焦慮感,而唯一的方式似乎只能用玩樂、嬉鬧的方式化解。

其他表演者也分享了不同的思考路徑,當中蘊含了個體自我療癒、證成的過程。一位表演者朗讀先前表演時因裸露所遭遇的網路惡評,質疑起為什麼自己裸露就是猥褻、性騷擾,而某些人裸露就是令人嚮往、充滿意義。當他不見得有這意圖時,卻只能被如此惡意評價。也有人半開玩笑地說到自己去按摩時,女性按摩師躺在他鬆軟的肚子上並稱讚很舒服時,他的自信心瞬間回血,對於自己的大肚腩也沒有那麼在意了。與其說這些被忽略的男體希望被凝視,不如說他們渴求能不被嫌棄、能自己能找回自信身體,盡可能地突破的是內在說不出口的困擾、身體長期被忽略的壓力。這樣真誠、直面的在場,讓我數度不知該將自己的眼神放在哪好,才驚訝這具我低下頭就能瞥見的正常身體,原來這麼難被訴說。


限:喜劇肉體月曆發表會(卡米地喜劇俱樂部提供/攝影陳德禧)


限:喜劇肉體月曆發表會(卡米地喜劇俱樂部提供/攝影陳德禧)

雖然大體而言真誠幽默,但美中不足的是最內核的焦慮——對於生殖器尺寸與性能力與表現的焦慮仍是難以跨越的坎。幾位表演者不約而同地分享到自己陰莖尺寸雖不大卻發現自己性能力評價不差時得到安慰的經驗、應證了他們對自身自信身體的建構更多仍舊來自於性表現與性器官的大小。當我翻開月曆時,驚訝所有表演者的全裸照都被P上了一根堅挺而粗大的陰莖更坐實了此想法。對照著表演現場清一色明顯易見的拇指大小的常態陰莖輪廓時,這些被擠壓遮蔽的陰莖也同時反證了這一切,心裡不免覺得一絲遺憾。遺憾的並非現場未能全見,反而更多是對於這核心焦慮仍無法處理,無論在現場經驗分享時或月曆拍攝時,都有意無意地閃躲了。既使現場表演者六塊錢刻意挑釁地在下半場演出中穿上正裝,僅拉開褲襠露出未勃起的生殖器展現反諷姿態,這隱形的壓力似乎仍根深蒂固。

看了看現場觀眾,不大的場地約有六十到七十名觀眾,竟有約七成為生理男性。我不斷納悶著這月曆發佈會竟是「男性向」的場子並好奇著觀賞的動機時,表演者自嘲一排人只穿無痕緊身膚色內褲表演單口喜劇已經夠變態,話鋒一轉猛酸起我們觀眾還想買票來看更變態,引得全場哄堂。不久,一罐乳液以充滿性暗示的方式射向另一位表演者的臉上,這種典型使性化搞笑下惹得群情高潮聲不斷,看似化解了觀眾的尷尬也彷彿削弱了表演者的焦慮。此時觀眾紛紛見獵心喜地地拿起手機紀錄。相信笑肯定有化解的力量、但也有它的包袱、甚至一不小心可能複製了另一種暴力,而幽默的抵抗與嬉鬧的倡議仍在尋找它獨特的姿態。

《2023臺北喜劇節 TAIPEI INTERNATIONAL COMEDY FESTIVAL《限:喜劇肉體月曆發表會》 》

演出|卡米地喜劇俱樂部主辦
時間|2023/12/01 20:00
地點|卡米地+(Comedy Plus;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480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