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糖衣裡的裸——關於《限:喜劇肉體月曆發表會》
12月
29
2023
限:喜劇肉體月曆發表會(卡米地喜劇俱樂部提供/攝影陳德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632次瀏覽

文 黃鼎云(專案評論人)

一群生理男性單口喜劇(stand-up comedy)表演者拍攝全裸月曆寫真並為此舉辦演出,購買月曆套票的觀眾當天可得到一份寫真月曆。當中絕大多數的表演者並非主流審美中的好身材,平均年齡三十歲左右的他們身材很「正常」、高矮胖瘦各有特色,但不約而同地頂著大小不一的肚子、帶著不太結實粗壯的胸肌及手臂、容貌也不算主流審美中的俊帥。換個角度說,若有機會在溫泉偶遇會是自動被屏蔽的風景、若在游泳池裡相遇則會猜想他們或許今天一時興起來玩玩水罷了。現場他們身著緊身無痕膚色三角內褲一字排開,充滿自信地試著展示自己的身體。在一坪左右的舞台上嬉笑怒罵,輪流分享自身關於身材焦慮、容貌焦慮的心情,以此作為月曆發表會的主題。

演出中,其中一位表演者開宗明義地說到:「為什麼只有美女月曆、消防猛男月曆,我們應該要像『女人迷』一樣愛自己,歌頌自己的身體的美!⋯⋯」(大意)聽起來雖有些戲謔又帶有點愚勇,但口氣卻相當真誠。若在歷史性別政治中,女性長期不幸作為被凝視、物化的客體,性別社會中亦要求女性行為、聲姿、身材、樣貌種種「表現」須符合父權觀點下的期待,那麼男性面對自己的身體又是什麼樣的態度?若因身體引起焦慮與不安又可如何被處置?似乎是被忽略的話題。如果內化他者評價與凝視的身體是一種規訓,那麼長期對於自身身體焦慮的無從談論、難以討論是否也是另一種規訓?

他們依序開始分享各自對於容貌與身材焦慮的心情。有人提到自己小時候很胖,穿運動褲時走著走著褲管會上捲成「倒V」字形遭到訕笑、也有人提到自己曾經亂用減肥藥而在兩週內昏倒數次、也有人曾因為「激凸」而貼電工膠帶導致嚴重發炎、也有因壓力過大發胖而錯失難得的拍攝機會,而當中唯一出櫃男同志表演者也談論到主流同志市場中對陽剛氣質與壯碩身材的崇拜。有別於常見單口喜劇的笑點(哏)鋪排與輕盈有致的節奏,此次主述者反而採取相對平實的口吻,把鋪哏、捧哏的任務交給非主述者,以亂入、外溢維持喜劇的基本質地。

突然一位表演者說到:「男性一但裸露(彷彿)只能用嘻笑的方式帶過...要不就會被說是變態了。」(大意)姑且不論這樣的斷言是否合理,但對他而言就是切身的感受。更聚焦地說,他覺得沒有展示自己的身體權利。上述這些焦慮與缺乏自信的經驗聽來似曾相識,彷彿只是換了性別,相似的困擾卻有著另外一種阻力,深怕說出這些焦慮會被嘲笑的壓力、深怕展現身體被當作變態的壓力。日常生活中,勇敢說出來也不見得會被讚許、讚揚,既使男性同儕間很難以認真的討論自己身體,這也間接構成自身身體脆弱的、不自信的焦慮感,而唯一的方式似乎只能用玩樂、嬉鬧的方式化解。

其他表演者也分享了不同的思考路徑,當中蘊含了個體自我療癒、證成的過程。一位表演者朗讀先前表演時因裸露所遭遇的網路惡評,質疑起為什麼自己裸露就是猥褻、性騷擾,而某些人裸露就是令人嚮往、充滿意義。當他不見得有這意圖時,卻只能被如此惡意評價。也有人半開玩笑地說到自己去按摩時,女性按摩師躺在他鬆軟的肚子上並稱讚很舒服時,他的自信心瞬間回血,對於自己的大肚腩也沒有那麼在意了。與其說這些被忽略的男體希望被凝視,不如說他們渴求能不被嫌棄、能自己能找回自信身體,盡可能地突破的是內在說不出口的困擾、身體長期被忽略的壓力。這樣真誠、直面的在場,讓我數度不知該將自己的眼神放在哪好,才驚訝這具我低下頭就能瞥見的正常身體,原來這麼難被訴說。


限:喜劇肉體月曆發表會(卡米地喜劇俱樂部提供/攝影陳德禧)


限:喜劇肉體月曆發表會(卡米地喜劇俱樂部提供/攝影陳德禧)

雖然大體而言真誠幽默,但美中不足的是最內核的焦慮——對於生殖器尺寸與性能力與表現的焦慮仍是難以跨越的坎。幾位表演者不約而同地分享到自己陰莖尺寸雖不大卻發現自己性能力評價不差時得到安慰的經驗、應證了他們對自身自信身體的建構更多仍舊來自於性表現與性器官的大小。當我翻開月曆時,驚訝所有表演者的全裸照都被P上了一根堅挺而粗大的陰莖更坐實了此想法。對照著表演現場清一色明顯易見的拇指大小的常態陰莖輪廓時,這些被擠壓遮蔽的陰莖也同時反證了這一切,心裡不免覺得一絲遺憾。遺憾的並非現場未能全見,反而更多是對於這核心焦慮仍無法處理,無論在現場經驗分享時或月曆拍攝時,都有意無意地閃躲了。既使現場表演者六塊錢刻意挑釁地在下半場演出中穿上正裝,僅拉開褲襠露出未勃起的生殖器展現反諷姿態,這隱形的壓力似乎仍根深蒂固。

看了看現場觀眾,不大的場地約有六十到七十名觀眾,竟有約七成為生理男性。我不斷納悶著這月曆發佈會竟是「男性向」的場子並好奇著觀賞的動機時,表演者自嘲一排人只穿無痕緊身膚色內褲表演單口喜劇已經夠變態,話鋒一轉猛酸起我們觀眾還想買票來看更變態,引得全場哄堂。不久,一罐乳液以充滿性暗示的方式射向另一位表演者的臉上,這種典型使性化搞笑下惹得群情高潮聲不斷,看似化解了觀眾的尷尬也彷彿削弱了表演者的焦慮。此時觀眾紛紛見獵心喜地地拿起手機紀錄。相信笑肯定有化解的力量、但也有它的包袱、甚至一不小心可能複製了另一種暴力,而幽默的抵抗與嬉鬧的倡議仍在尋找它獨特的姿態。

《2023臺北喜劇節 TAIPEI INTERNATIONAL COMEDY FESTIVAL《限:喜劇肉體月曆發表會》 》

演出|卡米地喜劇俱樂部主辦
時間|2023/12/01 20:00
地點|卡米地+(Comedy Plus;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480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