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的鏡框《這是一個在自助洗衣店的故事》
12月
30
2019
這是一個在自助洗衣店的故事(此演出開放觀眾攝錄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4次瀏覽

黃星達(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候選人)


空間,在各種形式的藝術表現中,一直是不斷被探討、被翻轉、被重新定義、被實驗與被實踐的。1968年出版英國導演彼德布魯克(Peter Brook)著作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即對於戲劇與空間提出相對創新的思考或定義,書中提及,我們可以選取任何一個空間,稱它為空盪的舞台,一個人在別人的注視下經過這個空間,便足以構成一幕戲劇了。

上述定義傳達的重要意義之一,是對於戲劇定義的挑戰與新的戲劇型態給出新解,有別於傳統的鏡框式舞臺形式,或依循經典劇本的演出,如同彼得布魯克批判缺乏生命力的「僵化戲劇」。時至今日,我們拿超過五十年的戲劇「新」解來檢視當代藝術表演,絕對可以看到所謂打破空間運用的戲劇形式已經相對普及,《這是一個在自助洗衣店的故事》的介紹是這麼說的:流動於美術館的身體,恍惚於真實記憶和想像,多線時空在此穿梭環繞。該劇安排演員與舞者在不同樓層間認識流動與展演,並與現場堆疊的舊衣物連結關係,試圖透過舞者重複動作或不規律的流動與出現,製造一種沒有規則的日常,不論是演員翻轉、倒著走、突然出現或突然消失,看似怪誕的行徑,卻導引出重複、攪動、無限循環到遙遙無期的洗衣店平凡日常,對應生活,似乎正表現出一種看似荒謬卻組合成平凡日常的概念,也許近似《等待果陀》的表現意念,然而刻意安排演員的不刻意出場,卻讓整個空間更有包容度,也包容了怪誕卻平凡的生活意想。


這是一個在自助洗衣店的故事(此演出開放觀眾攝錄影)

該劇亦可對應紐約外百老匯(off-broadway) 《Sleep No More》(無眠夜),同樣運用不同樓層的戲劇體驗,打破演員與觀眾的界線,觀眾能自由穿梭,也能隨著演員的移動而流動,多項看似更荒謬的表現與畫面,經歷三次的重複演出,同樣也回應不斷重組成平凡的意念。於此,可以發現打破空間的表現在當代已非完全嶄新而完全不同於過去的戲劇型態,戲劇構成的被定義也漸漸回應彼得布魯克當年提出的概念,然而當空間實驗的型態不見得是我們檢視或評析戲劇演出的最主要創新論述時,我們應進一步思考觀眾的角色,包括當策畫者或表演者企圖透過流動、不規則打破空間的限制時,觀眾在其中是否也能同樣因為無所侷限而打破與演員或角色間的界線?

或許,正因為戲劇表演一直存在著「觀看」,就勢必在被觀看與觀看之間有一定的距離,空間的自由度則提高打破觀與被觀間可能性的機會,然而觀看的距離難以完全消弭,若有所距離,觀眾似乎又不容易達到另一個超脫空間限制的進階定義,在表演中,觀眾某種程度僅只是不存在表演故事中構築的角色,即使不在鏡框式舞台的表演中,仍然存在一種窺探的無形鏡框,或者,這正是屬於角色被窺探的荒謬情境中,而發展出來的戲劇日常罷了。

《這是一個在自助洗衣店的故事》

演出|賈茜茹(創作概念)
時間|2019/12/22 16:30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
結合飲食、玩樂等體驗的沉浸式演出,大概在COVID-19疫情於台灣爆發前達高峰(2019年、2020年),隨後因疫情各種限制而接近覆滅。不過,隨著疫情趨緩、限制鬆綁,這類沉浸式演出有死灰復燃的跡象。《一村喜事》在這波趨勢裡,有效結合眷村美食與環境、辦桌習俗與氣氛,在新開放的空軍三重一村裡頭,與其說是演出,不如說是真的辦了場喜事。
12月
20
2023
本文聚焦有別於當代藝術中「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延時性展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或「計畫型創作(project art)」涉及現場展演等等呈現形式,而是具有特定時間長度且約定俗成下觀眾需全程參與、並不鼓勵觀眾自由進出的劇場作品為主要討論對象。
12月
1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