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星達(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候選人)
空間,在各種形式的藝術表現中,一直是不斷被探討、被翻轉、被重新定義、被實驗與被實踐的。1968年出版英國導演彼德布魯克(Peter Brook)著作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即對於戲劇與空間提出相對創新的思考或定義,書中提及,我們可以選取任何一個空間,稱它為空盪的舞台,一個人在別人的注視下經過這個空間,便足以構成一幕戲劇了。
上述定義傳達的重要意義之一,是對於戲劇定義的挑戰與新的戲劇型態給出新解,有別於傳統的鏡框式舞臺形式,或依循經典劇本的演出,如同彼得布魯克批判缺乏生命力的「僵化戲劇」。時至今日,我們拿超過五十年的戲劇「新」解來檢視當代藝術表演,絕對可以看到所謂打破空間運用的戲劇形式已經相對普及,《這是一個在自助洗衣店的故事》的介紹是這麼說的:流動於美術館的身體,恍惚於真實記憶和想像,多線時空在此穿梭環繞。該劇安排演員與舞者在不同樓層間認識流動與展演,並與現場堆疊的舊衣物連結關係,試圖透過舞者重複動作或不規律的流動與出現,製造一種沒有規則的日常,不論是演員翻轉、倒著走、突然出現或突然消失,看似怪誕的行徑,卻導引出重複、攪動、無限循環到遙遙無期的洗衣店平凡日常,對應生活,似乎正表現出一種看似荒謬卻組合成平凡日常的概念,也許近似《等待果陀》的表現意念,然而刻意安排演員的不刻意出場,卻讓整個空間更有包容度,也包容了怪誕卻平凡的生活意想。
這是一個在自助洗衣店的故事(此演出開放觀眾攝錄影)
該劇亦可對應紐約外百老匯(off-broadway) 《Sleep No More》(無眠夜),同樣運用不同樓層的戲劇體驗,打破演員與觀眾的界線,觀眾能自由穿梭,也能隨著演員的移動而流動,多項看似更荒謬的表現與畫面,經歷三次的重複演出,同樣也回應不斷重組成平凡的意念。於此,可以發現打破空間的表現在當代已非完全嶄新而完全不同於過去的戲劇型態,戲劇構成的被定義也漸漸回應彼得布魯克當年提出的概念,然而當空間實驗的型態不見得是我們檢視或評析戲劇演出的最主要創新論述時,我們應進一步思考觀眾的角色,包括當策畫者或表演者企圖透過流動、不規則打破空間的限制時,觀眾在其中是否也能同樣因為無所侷限而打破與演員或角色間的界線?
或許,正因為戲劇表演一直存在著「觀看」,就勢必在被觀看與觀看之間有一定的距離,空間的自由度則提高打破觀與被觀間可能性的機會,然而觀看的距離難以完全消弭,若有所距離,觀眾似乎又不容易達到另一個超脫空間限制的進階定義,在表演中,觀眾某種程度僅只是不存在表演故事中構築的角色,即使不在鏡框式舞台的表演中,仍然存在一種窺探的無形鏡框,或者,這正是屬於角色被窺探的荒謬情境中,而發展出來的戲劇日常罷了。
《這是一個在自助洗衣店的故事》
演出|賈茜茹(創作概念)
時間|2019/12/22 16:30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