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居音外《琵琶行》
5月
16
2018
琵琶行(台灣京崑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99次瀏覽
楊敬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研究生)

是誰細語輕聲彈撥自己的歷經滄桑?是誰輾轉回首與自己的遺憾重逢?是閱盡繁華似錦到蕭瑟落寞的歌伎?亦或是從幽幽低聲映照出自身的淪落心聲的詩人?當代戲曲劇場《琵琶行》由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琵琶行》為素材,用現代思維概念,創造出詩中的琵琶女,一氣呵成地以實表虛地闡述生命段落中的思維與煎熬。

作品開始前整個舞臺壟罩在雲霧之中,隨著水墨的暈染、形變感到時間空間的快速流轉,二位主角在三度空間的舞臺中在高臺上時而主要焦點、時而副要背景,看似平靜的演述與聆聽,實則心中的百轉千迴,述說生命的波濤起伏;一束束蒼白的定點光,霎時又落在舞臺平面的「顏姝」、「妍姝」、「白居易」及「顏姝」生命中的重要角色,彷彿幻化成一座浸滿時間痕跡的塑像。遠方傳來的琵琶絮語迴旋在舞臺之上,配合音樂及燈光落點的變化,似乎想把觀眾拉去那一段又一段驚心動魄的往事之中。顏姝的崑曲一段,隨著圓場的疾行,雙手飛舞水袖,把一個被迫逼得家破人亡藝伎的絕望、茫然、欲哭無淚的精神狀態描繪的催人淚下。飾演顏姝的演員金孝萱本習武旦,擅於以身段描繪人物形象,多次運用水袖表演的橋段舞蹈性強烈也有獨到對劇中人物的情緒處理。

另外在窘迫避難這段,妍姝【二黃散板】盡是展現唱腔曲調的委婉大氣,音域寬廣;飾演妍姝的演員郭勝芳在梅派唱腔的基礎上有著自己的處理,端莊大方、自然流露,常用到裝飾音、顫音,唱腔中富有細膩的小腔,在演譯這段唱腔能夠自如的行腔和表演,為了貼近妍姝的年齡歲月及氣質性格,將聲音處理柔和婉轉、淋漓盡致。

臺上的暗色水墨浮雲轉為紅色,煙硝燃起、戰況膠著,軒弟奮戰下仍不敵眾兵背中一刀,原來欣慰的相聚只是南柯一夢,這時妍姝的【高撥子倒板】唱出天人永別的悲傷,這更貫串了妍姝與白居易的對話,兩人同樣歷經手足失散、陰陽相隔的苦楚,只能在夢境中追尋那永不能復返的遺憾、遇見那刻骨銘心的思念。

詩人與琵琶女的對話,開啟了以音樂為首,並導引劇情發展的變化,第一段琵琶曲富麗堂皇,表現顏姝藝冠群芳、風華正盛的璀燦時光、第二段琵琶曲冷清了許多,妍姝年華流逝、舊人失色、第三段琵琶曲更是淒涼,舞臺上只剩妍姝與代表妍姝的琵琶女。在妍姝要嫁作商人婦時第三段琵琶曲急收,顏姝與妍姝在幻夢似真的線簾中對話,搖曳的線簾似光陰荏苒,只能任由風吹飄凌,妍姝不斷告誡顏姝中白居易進入了妍姝彈奏的時空,三人的孤寂與惆悵溢於言表。

《琵琶行》以音樂為主的戲曲表演,更需要透過「聲音」的表達,以達到呼應視覺的豐富及細膩;在現代劇場演出,觀眾對於聽覺的欣賞不免提高需求,能否充分表達出戲曲演員的唱唸藝術,音響的細節調整實是關鍵,此次演出較為遺憾之處,音量調整偏向過小的狀態,在烘托演員豐富的聲音表現是略顯不足的。筆者期盼若能推敲演員和音響之間相互烘托的問題,將更能使戲曲表演的聲腔、甚而身段得到更好的情境展現。

《琵琶行》

演出|臺灣京崑劇團
時間|2018/04/20 19:0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稱的舞台設計讓人分心,一方面在脈絡之中相互呼應的角色對應表演的期待落空,進而分散了本該被聚焦的吟詩片段,二來高台在作為陪襯時的角色在空間中卻過於強烈,影響了在表演中的主從關係。(陳敬昕)
12月
05
2017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