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每個人心中的小孩《誰偷走了我的字?》
8月
14
2024
誰偷走了我的字?(刺點創作工坊 提供/攝影張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2次瀏覽

文 白斐嵐(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我恨文字,我愛文字,而我希望我有好好對待文字」

──《偷書賊》

《偷書賊》作者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在書末筆記寫下這段文字:「我想到希特勒用文字話語摧毀人們,而現在我讓一個小女孩把這些偷回來⋯⋯透過她周遭圍繞的世界醜惡。」這本小說,正是以二戰期間一名小女孩為主角,藉由死神來回時空的敘事,呈現文字如何具有煽動並摧毀世界的邪惡力量;卻也是因為文字──小女孩拿著偷來的書,唸給家中藏匿的猶太男子聽──讓陷入絕望的人們,有了活下去的勇氣。這是文字無與倫比的力量,端看持有「文字」魔法的人怎麼使用它。

刺點創作工坊親子音樂劇《誰偷走了我的字?》(後簡稱《偷字》),便是一齣關於文字魔法的故事。精靈王國的小精靈繪繪,不知為何總是寫不出字,寫的字像畫符,被老師罵也被同學排擠,因而決定來到人類世界,揮揮魔法棒偷走了高材生高百晟的「字」,將他的書寫能力占為己有。原本是媽媽驕傲的高百晟,瞬間從一百分的高塔跌落深淵,挫折於自己再也不會寫字。與媽媽爭執時,他拿著繪繪不小心遺落的魔法棒,脫口而出「妳才是零鴨蛋媽媽」,卻把緊迫盯人的高媽媽變成一隻鴨子。不得已的繪繪,只得帶著這兩人回到精靈王國,尋求破解魔法的方法。奇幻又冒險的破關旅程,實是編劇張元以自身經歷寫出對「書寫障礙」的關懷,從學習挫折、親子衝突、教養焦慮,至父母如何複製自身童年承受之壓力,深入淺出的敘事手法,成就一齣無論大人小孩都能找到觀看位置的精采好戲。


誰偷走了我的字?(刺點創作工坊 提供/攝影張元)

九十分鐘分作上下半場的演出並不拖泥帶水,《偷字》一開場便身體力行地破題點出文字的「魔力」。一邊是繪繪同學們唱著「繪繪,繪繪,什麼都不會」,接著切換到高百晟得意高歌「我會,我會,我全部都會」,扣緊著「會/不會」的旋律主題,既是全劇主旨,以同音字為名的「繪繪」,也明白指出繪繪不會寫字,卻能夠以「繪畫」自我表述,並順理成章帶到「一筆一劃,到底是寫還是畫?」的矛盾提問。光是開場,便利用字音字形帶出主題,並用同音字翻轉不同意義。

接下來,音樂主題的設計也與「同音多意」相互呼應。康和祥為《偷字》所譜寫的歌曲,沒有複雜旋律,一切如劇情般直白,快速推進。中間不時穿插rap、竹板快書式的押韻battle等多元曲風點綴聽覺感受(或許受限於音場,快板歌詞往往無法清楚傳遞,是較為可惜之處)。每次的旋律再現,也都連帶翻轉場景。比如前段提到的「我會,我會,我全部都會」,便跟著主角高百晟陷入突然什麼都不會的自我質疑。同時,一邊是「從會到不會」(令人聯想到也有許多小孩成長過程中會因為轉換環境,抑或課業難度提升,而陷入同樣的學習落差,因而從自豪到自卑),另一邊的繪繪是「本來就不會」,也做出了心境之別。又或者如高百晟與繪繪各自唱出內心怨懟的「是誰偷走了我的字」,先是自憐之衝突,卻因為同樣的心聲唱和,而在後段轉化為彼此理解的友誼。

又或者如高百晟得意唱著一百分的旋律,同樣於下半場在高媽角色上重複,藉此帶出高媽其實有著相同童年,卻在當了家長後,把童年的不快樂(如旋律重複般)複製在兒子身上。歌曲旋律簡單明瞭,符合兒童觀眾需求,但卻藉著動機編排,每次重複都帶著角色與觀眾一同進入新的情境,層層翻轉,推進《偷字》的核心理念:從學習障礙、孤立霸凌、同病相憐、母親反思,到「會」與「繪」合而為一的「不會寫字卻會畫畫,才是最有創造力的事」。


誰偷走了我的字?(刺點創作工坊 提供/攝影張元)

說到底,中文字也是圖像文字,和大多數文化所使用的拼音文字大不相同。繪繪提出的疑問「一筆一劃,到底是寫還是畫?」,其實一點錯也沒有。《偷字》並未卡在寫字與繪畫孰優孰劣的哲學辯證裡,反而進一步拉升到「模仿」與「創造」之境界差異。真正讓繪繪魔法脫穎而出的,並非只是單純畫畫的功力,而是她能夠創造出「書上沒有的魔法」(然而此處邏輯似乎不太通順,比如眾人驚訝於繪繪如此難得一見的魔法功力,但實際上在前段高百晟把媽媽變成鴨子時就已使出,反而讓繪繪的能力沒那麼特別了)。不管是一筆一劃寫字或畫畫,繪繪靠的並非照本宣科的模擬,而是透過自己對外在環境的感知,用自己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這也是劇末高媽媽要百晟放下書本一起去戶外寫生之緣故。

換句話說,真正的學習並不在於技藝類別,而是我們是否具備能力感知並表述。從這角度來看音樂劇這件事,書寫與繪畫個自都是一種表達方式,歌唱(甚或舞蹈)何嘗不是?用唱歌跳舞表現寫字繪畫,各有各催動人心的魔力。然而如何不讓「能力」成為傷害或霸凌──可以是對他人的霸凌,也可以是對自己的傷害──那才是駕馭魔法的真意。

刺點創作工坊雖多次強調《偷字》是一齣親子音樂劇,然而我卻認為它恰如其分是一齣兒童音樂劇──不只給真正的兒童,也給每個成年人心中的小孩,用「創造」作為魔法,把我們從過去經歷的傷害釋放出來。

《誰偷走了我的字?》

演出|刺點創作工坊
時間|2024/07/20 15:0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它的開創性或許不在於再現的政治正確,而是,在演員一轉身、一抬手、聲帶一緊的那一瞬間,我們看到酷兒主體的乍現──那些轉瞬、飄移、尚未完全進入特定角色的眼神、聲音、姿態
5月
27
2025
杰哈與朵琳的雙聲對話,使得故事的形狀被重新構建,讓我們在這段跨越半世紀的關係中,看見思想的碰撞與生活的協商,聆聽對愛情本質的深刻探問,感受死亡與離別所激起的深沉情感。
5月
22
2025
儘管在問題的揭露上,《奧賽羅 2.0 / 3.0》出色地透過這些形式而成功提問,但作為一種本身也具有著悲劇性色彩的實驗,它也無可避免地在這樣的自我檢討中,具有著宿命論式的困境。
5月
19
2025
這場畢業製作最珍貴的饋贈,不在於它駛出了多遠,而在於它讓我們聽見:在那個被貴族遺棄的孤島上,卡利班敲打鐵鏈的聲響,正與觀眾席中此起彼伏的呼吸,漸漸匯成同一片潮汐。
5月
18
2025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