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時刻《魔擊-預言家》
10月
25
2018
魔擊 預言家(聲子樂集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5次瀏覽
陳姵霖(專案評論人)

聲子樂擊室內樂團是由擊樂家林希哲領軍,於2000年結合一群同好音樂好手組成,是新竹地區首支打擊樂團,過去演出多以純打擊音樂為主,近年嘗試各種多元形式與跨界展演。

今年參加的第二屆「JPG擊樂實驗室」是朱宗慶打擊樂團為發掘、培育下一世代人才辦理的創新計畫,鼓勵新銳打擊樂音樂家們發揮想像力及實驗探索精神,不限形式、領域、媒材及場域,尋找更多、不同的跨界表演形態。【1】今年共五個團隊參與,演出內容比第一屆更多元,結合了塔羅、職業摔角、魔術、心理學和電子互動。其中,聲子樂擊運用打擊樂結合魔術,以逗趣、精湛、迷幻的方式呈現,是一場聽覺兼具視覺的精采跨界音樂會。

演出一開場,魔術師(黃柏翰)帶著幽默、誠懇、自信態度,走出來與觀眾互動,並問大家「你相信預言嗎」,他邀請台下四位觀眾上台,觀眾坐在台上寫出數字,把寫好的數字放進袋子裡,魔術師一一猜出。當魔術師猜對了觀眾所寫下的數字,現場觀眾似乎都眼睛為之一亮。隨後,樂團以故事的方式呈現樂曲,演奏家是演員也是音樂手,特別的是,沒有任何的台詞,演奏家們靠著肢體動作與略帶誇張的表情傳達劇情。有時則運用大小聲調度,特別強調喜怒哀樂。

故事內容是,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年輕人,對音樂充滿熱情,想用自己的音樂旋律和世界溝通,想要讓大家聽聽他深愛的音樂,但是他的家人與朋友,總是反對與嘲笑他。很快地,他遇到瓶頸,光是每日的生活開銷,就讓他喘不過氣來。漸漸地,他也忘記了他想要用音樂跟這個世界說的話。【2】融入故事演出的曲目,大部分都是聲子樂擊室內樂團自行創作,包括《預言前的獨奏》、《想像中的好朋友》、《不被允許的夢》、《partners》、《Bad Touch Top oratory》、《Break through》,起承轉合,切合敘事。但後半段的演出中,沒有交代年輕人日後故事描述,突然就跳到了結尾的音樂演奏,使得整個故事並不完整。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曲是《Partner》,由作曲家莊彥宇所作,是一首綜合打擊樂,作品編制並不大,但結構精緻。樂器配置是木琴 (Marimba)、鐵琴(Vibraphone)與爵士鼓(Drum kit),音樂聲響非常平衡,爵士鼓本身響亮,但不會蓋住木琴和鐵琴清脆的聲響與旋律線條,而鼓手連續不斷地表現小鼓技巧的滾奏,聲響清亮,速度快速又敏捷,讓人聽覺與視覺雙重過癮。

《Ending》為當天的壓軸曲,開頭運用鍵盤樂器和水杯鋪墊出一片清脆聲響,展現擊樂多元特色。燈光也加入,用暖色系渲染整個舞台。魔術師(李昂軒)在此展現數段精心安排的橋段,沒有誇張炫技,看似平常生活的簡單動作,當魔術師把手放進一個透明的大水缸,不斷攪動缸裡的水,水缸顏色竟然一直不斷變化,疊合了現實和幻覺,令筆者開始思考到底是運用燈光照射下來使水改變了顏色,還是魔術師真有神奇的魔力?而此時音樂運用大鼓、鑼、爵士鼓,眾聲齊發,鏗鏘有力,將氣氛推至最高潮。

另有一值得留意的是,當天演出節目單非常特別,有別一般形制,節目單為卷軸式,很像追星海報,帶點暗紫與深藍顏色,充滿迷幻感。可惜的是,曲目排版怪異,有些曲目沒寫作曲家,有些作曲家沒有跟曲目配在一起,也沒有任何曲目解說。

本場音樂會主要還是以打擊樂為主,連結魔術與故事,聽起來相當豐富,在專業的技術與充滿真誠的感性表達中,讓人感受音樂所散發出來的純粹藝術美。聲子樂擊室內樂團成立至今將近十八年,舞台上獨有的魅力與特色讓觀眾印象深刻,團員們的創作不斷嘗試與挑戰,精神與勇氣也令人感動。這場音樂會展現了魅力,讓人回味久久。

註釋

1、參考JPG擊樂實驗室官網:http://jpglab.jpg.org.tw/#news

2、JPG擊樂實驗室文宣說明

《魔擊-預言家》

演出|聲子樂擊室內樂團 、魔術師/黃柏翰、李昂軒
時間|2018/10/06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