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Derrick和丹麥的Kasper在談話,實際到彼此的居住地拜訪,在這段往返台北和哥本哈根兩地交流中梳理的一段紀事。起初,觀眾被喚醒的是對於丹麥的想像,它是世界上公認的快樂國度,卻沒有人知道快樂究竟是什麼形狀;而基隆的陰雨綿綿被視為一種難以名狀的憂鬱,烏雲總是籠罩著城市。這些相對形成的感受性描述,連結演員的生命經歷,透過家庭記憶片段的組成,試圖在表演發生中與觀眾產生共鳴。
《光年紀事》的文本緊扣著一條主敘事線,關於家庭的記憶,兩個男人的生命際遇交會著,他們交換眼淚、悲傷、吶喊,在夢境裡互相傾訴。他們在汪洋中漂流,在光年中迷航,忽明忽暗中互放光亮,尋找著思念的蛛絲馬跡。丹麥人們少以情緒渲染死亡暴力事件,悲傷也本就難以言喻,但在童話故事中卻藏有寓言式的悲劇情節。小時候不愛讀《小美人魚》,或許也是第一次從書中發現了原來也有王子公主過著幸福美滿生活以外的結局,人魚公主是悲劇的化身,最後選擇了成全王子而成為了泡沫,在陽光下消失的無影無蹤。傳說人魚的眼淚會幻化成珍珠,《光年紀事》中蒐集眼淚的瓶子,就像正清點著悲傷的下載次數,當悲傷具象化成為了淚珠,記憶就是沒有時間感的,而思念也是。
《光年紀事》談家庭記憶,談悲傷的負載量,在流動性的時空呈現,開啟了自由的思考介入的維度,是一部有人的溫度,樂於與觀眾對話,穿越文化背景的作品。在文本的創作上,導演和創作團隊深度的了解Derrick和Kasper的生活,就像是拍攝紀錄片的蹲點和觀察,兩國團隊在過程中不斷的對話,一點一滴累積光年紀事創作記錄,漸漸找到在文化差異而能對話的平面(platform)。它是跨國製作,除製作形式之外,也看重人與人之間的跨文化溝通。歷經三年籌備、創作與製作,台灣團隊赴丹麥交流,同樣的丹麥團隊也訪問台灣。創作期間克服漫長的技術創新、改良的歷程,不斷的討論、淘汰和修整影像片段。演後座談會上,導演不諱言取材和真正使用的影像的完全不成比例,最後收錄的片段是一些取景當地的實景掃描,像是掃描房間而形成的家的結構,象徵時間流逝的海洋、漣漪和波紋。Derrick和Kasper的臉部掃描不斷的穿梭在不同次元的空間中,帶領觀眾體會從樓梯墜落的恐懼,最後則以悠揚的丹麥兒歌,撫平了記憶的錯置和超載的悲傷。
狠劇場先前作品較不依賴故事線的敘事,影像質地更為流動、自由、開放的,在《光年紀事》依然可以看到周東彥呈現的詩意幻境。4D浮空投影具高技術性,在投影和程式完成之後演員才有可能進行排練,身體的表現性具有一定框架,可也因此產生了獨特的身體語言,應著影像的節奏與之互動。科技並不如想像中的生硬,反而是開放各種可能的劇場,觀後觀者的腦海中還能有如詩般的餘韻湧來。在影像當道的時代,(人生如戲般的)劇場和(現實觀察下的)紀錄片之間的差異並沒有想像中的大,如果夢是映照現實的,那在腦海裡的記憶片段和潛意識對人們在感受上來說或許更為真實。悲傷是真實的,夢也是。
參考資料
1、狠主流x狠劇場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vmstudio.tw
2、光年旅程創作旅程:https://www.vmstudio.tw/taipei-copenhagen-making-of
3、8/18(六)下午場演後座談
《光年紀事:台北-哥本哈根》
演出|狠主流&狠劇場 、埃爾西諾文化庭院
時間|2018/8/18 14: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