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眼鏡背後的OL《羞昂APP》
10月
23
2012
羞昂APP(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25次瀏覽
吳奕均

散場時分,燈光大亮,那些羞昂們匆匆戴上濃眉巨鼻的搞笑眼鏡,這才安心的站起身子,走向外面的真實舞台。——《羞昂APP》如此無情,一如照妖鏡般讓台下的OL紛紛現出原形;但又何其慈悲,在劇終時給予她們最深沈的包容。

《羞昂APP》表演形式很卡通,卡通化的肢體動作並不少見,從卓別林到周星馳到金凱瑞到張衛健都有類似的作品,不過將誇大表情動作放在小型實驗劇場,倒像極了一張張真人漫畫;再者,既然舞台動作極盡誇張之能事,對白則要設計得很跳tone才合味。說到這裡,不得不令人佩服獨撐全局、一路逗哏到底的女演員謝盈萱(負責捧哏的男演員被導演定位是『人體道具』),她那種歇斯底里帶著神經質的演法,居然成功掌控了全場情緒。總之,在表演形式方面,精準的語言跳接與精確的浮誇動作,很讓觀眾享受了十足的娛樂效果。

現象學宗師胡塞爾主張直視現象本質,其他想法統統放進括號裡存而不論,偏偏在羞昂的作品中,括號裡的補述才是重點,才是羞昂的生命主key(雖然只是一堆五四三獨白加上人體器官笑話),如果存而不論,那羞昂大可以是羞黃羞藍羞綠都沒差了。

想將原始文本的括號搬上舞台是一大難題,導演設計了輔助角色「旁白」,負責逗出羞昂內心的括號句,於是誠實可愛的羞昂就鮮活起來了。也正是這樣本末錯置的OL典型——羞昂,帶給我們一個沉重的生命課題,如果日子失去本質意義只剩沒營養的碎碎念,當然會產生嚴重的虛無感。

因為被男友劈腿而再也無法好好發起辦公室團購的羞昂,心中浮起三種社會價值中的完美典型,分別是:兩性專家、上流名媛、文藝青年。戲劇進行到了這裡,導演的介入程度逐漸加深,戲劇走向不再是羞昂文章的原貌了,此時女演員一人連續扮演多角,對於社會裡的女性成功形象作了一番批判。

偽專家信仰主動告白,在五次婚姻失敗後養了一隻狗,並出書拯救其他人的婚姻;偽名媛在任何公共場所都保持一貫優雅的形象,連面對丈夫外遇、簽下離婚協議書也維持笑容;偽文青從觀眾席走上舞台,發表一些似是而非的學院派評論,但內容空洞也聽不出甚麼特別見地,嘲諷性十足。顯然的,劇中的羞昂(也就是導演自己)拒絕了這樣的人生!

接著是男女主角的對手戲,羞昂質疑「旁白」的身分(這裡有點後設小說的味道),其實他就是羞昂「內心真正想法」的擬人化。導演透過羞昂逼問「旁白」的來處,事實上是要挖掘出現代女性上班族集體意識中的千年鬼魅。於是乎,OL的集體意識被層層剝開,原來心中不停碎碎念的「旁白」,另一種形象是「哏」(導演把「哏」作「梗」),講話不好笑就無法在別人心中留下存在證據(中了「康熙來了」的毒太深)。最後答案揭曉了,不管「旁白」還是「哏」,都是「辦公室的虛無靈魂」的一種化身。

看到這裡,觀眾恍然大悟了,為什麼串場影片中的羞昂本尊,總愛戴著一幅濃眉巨鼻八字鬍的搞笑眼鏡,因為那是OL虛無感的表徵化,戴上搞笑眼鏡就成了「旁白」(可以說明自己的存在);戴上搞笑眼鏡就有了「哏」(而不會別人的心中消失);戴上搞笑眼鏡就有了存在感,不再覺得虛無(儘管存在的不再是真正的自己)。其實對台下的OL來說,搞笑眼鏡正是巧妙影射她們臉上的濃妝假睫毛瞳孔放大片!沒有了這個假面具,任誰都無法不消失吧?

因此,在表演結束之前,舞台上閃現一串字幕:The show must go on ,OL勢必繼續演下去……

《羞昂APP》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12/10/14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薛西  
《羞昂APP》最終並沒有提供什麼關於看待OL的新穎觀點,也沒有要牽連經濟趨勢/社會氛圍的意圖,它比較是在一種淺顯諧趣的調度時空裡,讓演員與技術盡量達到高水平,不過OL羞昂的低存在感,並沒有被更立體地表現出來,因此文本的深度與厚度相對薄弱許多,但的確是一場很有娛樂性的演出。(薛西)
10月
22
2012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