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去凝視後的環境與自我《看見看不見的II—依地創作》
9月
18
2017
看見看不見的II—依地創作(蔡欣邑 攝,壞鞋子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29次瀏覽
林育萱(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生)

由三個子演出《ㄇ計畫》、《oiseau鳥》、《逝水間》組成的《看見看不見的II-依地創作》,貼合著環境、貼合著創作者的心境、貼合著不論常民或表演者都遭遇著的提問,利用空間的樣貌、自然的取材、身體的行動/舞動,表達著人們可以簡單、可以複雜的內在掙扎。

觀賞演出當天,我剛以挫折結束一個疲憊的下午,搭車前往的時間又是擁擠的下班尖峰時刻,覺得自己像是趕場的沙丁魚,被無形的壓力與焦慮追著,一邊擔心著錯過演出,一邊擔心未完成的工作…。

第一個演出《ㄇ計畫》,便道出了我的心聲。演出者戴著狗頭面具、身穿黑色西裝,看起來嚴謹正式又有些違和,「牠」先與觀眾禮貌地打招呼,不時侷促地整理穿著,確認自己是否得體。接著牠拿起鏟子開始鏟沙,鐵鏟與小石碎砂碰撞,發出穩定的聲響,牠不斷的鏟著,繞著一個圓,像無止境的疲累,但那聲響卻會不斷地繼續下去…。狗頭人累倒,從身體拉出瀝血腸肚,在一個瞬間忽然脫去面具、並開始脫衣服。「她」脫去身上所有衣物,此時人們才看出她是一個光頭的女性,且除去身上所有毛髮。她到灌木叢後開始跳舞,音樂刺激而富含節奏,這時她手中拿著白色燈泡,彷彿享受光明與自由。然而,當音樂停止,她回到前台砂地,慌張地看著近身凝視自己的觀眾,連忙一件一件把衣服穿回。「她」不見了,「牠」又是一個體面的「人」了,日復一日地鏟著永遠未完成的砂。此作的編導演李南煖是劇場人而非專業舞者,卻選擇自己演出並勇敢裸身,她在跳舞時,我好似看見了她的解放與自由,也看見了她的不安與生澀。但最重要的是,我看見了那個對於赤裸的自我與身體的直接面對。

碰巧的是,裸舞時,一輛政治宣傳車經過,大聲播送著刺耳的人聲,意外形成強烈對比,讓人看見社會與政治制度之於勞工、之於女性身體的規範和凝視。這是在日常空間中演出才有可能造成的意外效果。

第二齣作品是王玟甯的《oiseau鳥》。鳥,看似毫無煩惱、無拘無束,其實卻面著各種情緒與關係。此作透過三位身材、氣質相異的舞者,表達出人與人之間複雜的情感,有自我的糾結、與人的接觸與逃避,有關係中的愛與關懷、給予與依賴、衝突與爭執、傷害與無奈…,人們有時互相幫忙、共同分享,有時互相責罵與分離。這場選擇在樹林中的演出,利用大自然中的樹枝垂吊燈具和網子,舞者也有直接爬樹或和觀眾互動的時刻,充分展現出人們與自我、他人和環境的關係。

第三個作品《逝水間》在一個沒有屋頂的廢墟演出,觀眾可以走進積了雨水的空屋,也可以從牆上的窗口觀看。一開始舞者手上拿著蝸牛並隨其形態舞動,動作圓滑而柔美,接著其行動被另一人強迫限制與控制,現場的鼓聲沉重地一擊接著一擊,道出壓迫與撕裂的叫喊。最後,舞者拿著夜光燈照著牆與地,上頭浮現了詢問「自己是誰」的字句。不被發現與看見的蝸牛,其實一直棲息於此,或許如你我,在尋找自我的吶喊與掙扎後只剩下微弱的喘息,隱藏於不被發現的角落;林宜瑾藉此欲喚醒人們對於自我覺察的知覺。而關於環境,林宜瑾表示,此地之「水」是上天賜予,原本不知如何表現波紋,一場大雨,就解決了。

三個作品,由年輕創作者編導,在板橋435藝文特區戶外依地創作與演出,充分利用環境本身的特質和元素,和觀眾、和常民生活,也和自己溝通。這樣開放的形式讓人更深刻地與環境發生關聯。演出結束後,創作者與舞者直接在現場與觀眾互動並備有茶點、飲料,也邀請觀眾在牆上畫下自己的感受,是一個在安排上也非常細緻地拉近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距離的演出。

《看見看不見的II—依地創作》

演出|壞鞋子舞蹈劇場
時間|2017/09/16 19:30
地點|板橋435藝⽂特區戶外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