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去凝視後的環境與自我《看見看不見的II—依地創作》
9月
18
2017
看見看不見的II—依地創作(蔡欣邑 攝,壞鞋子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4次瀏覽
林育萱(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生)

由三個子演出《ㄇ計畫》、《oiseau鳥》、《逝水間》組成的《看見看不見的II-依地創作》,貼合著環境、貼合著創作者的心境、貼合著不論常民或表演者都遭遇著的提問,利用空間的樣貌、自然的取材、身體的行動/舞動,表達著人們可以簡單、可以複雜的內在掙扎。

觀賞演出當天,我剛以挫折結束一個疲憊的下午,搭車前往的時間又是擁擠的下班尖峰時刻,覺得自己像是趕場的沙丁魚,被無形的壓力與焦慮追著,一邊擔心著錯過演出,一邊擔心未完成的工作…。

第一個演出《ㄇ計畫》,便道出了我的心聲。演出者戴著狗頭面具、身穿黑色西裝,看起來嚴謹正式又有些違和,「牠」先與觀眾禮貌地打招呼,不時侷促地整理穿著,確認自己是否得體。接著牠拿起鏟子開始鏟沙,鐵鏟與小石碎砂碰撞,發出穩定的聲響,牠不斷的鏟著,繞著一個圓,像無止境的疲累,但那聲響卻會不斷地繼續下去…。狗頭人累倒,從身體拉出瀝血腸肚,在一個瞬間忽然脫去面具、並開始脫衣服。「她」脫去身上所有衣物,此時人們才看出她是一個光頭的女性,且除去身上所有毛髮。她到灌木叢後開始跳舞,音樂刺激而富含節奏,這時她手中拿著白色燈泡,彷彿享受光明與自由。然而,當音樂停止,她回到前台砂地,慌張地看著近身凝視自己的觀眾,連忙一件一件把衣服穿回。「她」不見了,「牠」又是一個體面的「人」了,日復一日地鏟著永遠未完成的砂。此作的編導演李南煖是劇場人而非專業舞者,卻選擇自己演出並勇敢裸身,她在跳舞時,我好似看見了她的解放與自由,也看見了她的不安與生澀。但最重要的是,我看見了那個對於赤裸的自我與身體的直接面對。

碰巧的是,裸舞時,一輛政治宣傳車經過,大聲播送著刺耳的人聲,意外形成強烈對比,讓人看見社會與政治制度之於勞工、之於女性身體的規範和凝視。這是在日常空間中演出才有可能造成的意外效果。

第二齣作品是王玟甯的《oiseau鳥》。鳥,看似毫無煩惱、無拘無束,其實卻面著各種情緒與關係。此作透過三位身材、氣質相異的舞者,表達出人與人之間複雜的情感,有自我的糾結、與人的接觸與逃避,有關係中的愛與關懷、給予與依賴、衝突與爭執、傷害與無奈…,人們有時互相幫忙、共同分享,有時互相責罵與分離。這場選擇在樹林中的演出,利用大自然中的樹枝垂吊燈具和網子,舞者也有直接爬樹或和觀眾互動的時刻,充分展現出人們與自我、他人和環境的關係。

第三個作品《逝水間》在一個沒有屋頂的廢墟演出,觀眾可以走進積了雨水的空屋,也可以從牆上的窗口觀看。一開始舞者手上拿著蝸牛並隨其形態舞動,動作圓滑而柔美,接著其行動被另一人強迫限制與控制,現場的鼓聲沉重地一擊接著一擊,道出壓迫與撕裂的叫喊。最後,舞者拿著夜光燈照著牆與地,上頭浮現了詢問「自己是誰」的字句。不被發現與看見的蝸牛,其實一直棲息於此,或許如你我,在尋找自我的吶喊與掙扎後只剩下微弱的喘息,隱藏於不被發現的角落;林宜瑾藉此欲喚醒人們對於自我覺察的知覺。而關於環境,林宜瑾表示,此地之「水」是上天賜予,原本不知如何表現波紋,一場大雨,就解決了。

三個作品,由年輕創作者編導,在板橋435藝文特區戶外依地創作與演出,充分利用環境本身的特質和元素,和觀眾、和常民生活,也和自己溝通。這樣開放的形式讓人更深刻地與環境發生關聯。演出結束後,創作者與舞者直接在現場與觀眾互動並備有茶點、飲料,也邀請觀眾在牆上畫下自己的感受,是一個在安排上也非常細緻地拉近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距離的演出。

《看見看不見的II—依地創作》

演出|壞鞋子舞蹈劇場
時間|2017/09/16 19:30
地點|板橋435藝⽂特區戶外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
全部大約三十餘分鐘的演出,已達特定場域的表演創作思維,不僅妥善使用了整宅公寓的走道,後半段的處理,更是連動了天橋上下的空間,為作品瞬間拉開了所在城市線地的景深
5月
14
2025
在舞作中有許多節奏上的空拍、舞蹈動作的靜止和舞台空間的留白,這種編排手法讓整個作品更富韻味,也為觀眾留下一片想像的空間。
5月
14
2025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