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孝慈以上,田孝慈未滿——《好像不可以》
9月
23
2025
好像不可以(田孝慈提供╱攝影王筑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7次瀏覽

文 陳盈帆(2025年度特約評論人)

田孝慈是一種可辨識的風格。在此創作風格中,充斥著他的思考。透過他的身體,觀眾可以見證身體是如何兼具感性思考與理性思考。

2025台北藝穗節四十分鐘的短篇作品《好像不可以》,在微光空間中散著長髮佇立的黑色剪影,在亂髮甩動間隱匿又浮現的零表情,沒有台詞,有時甚至沒有聲響,但我聽見了、感受到了他的情緒/思緒。

在這齣現當代舞中的那張臉多半沒有表情,那副身體多半不帶情感。只有一兩次,表情浮現在田孝慈臉上,我清楚那是一種展示。那是用臉說出「開心」這個主題字,來帶出接續討論的工具,而幾個舞句後,便是下一個題目的討論。

情緒不是天生就住在腦中的「樂樂」或「憂憂」,情緒是大腦根據所處情境、身體感受和個體經驗所共同「建構」而成的。並且,情緒和認知雖有不同網絡,但科學家無法分出大腦的感性區塊跟理性區塊。

也就是說感受和思考在大腦裡沒有清楚的區別,一種你習慣能夠用語言說出來,一種你非常清楚卻很難找到字來描述。於是,編舞家用舞蹈來說。

行動前想過一輪之後就動彈不得了

理性行為是什麼?傳統上以為理性是不帶情緒思考,而情緒則被認為是不理性的。事實並非如此。

有時情緒是理性的,像面臨危險會「感到」害怕,害怕使你離開現況。而有時思考也會是不理性的,像在社交媒體上滑好幾個小時,一邊「想」著FOMO。

同時帶著情緒、感受的意念其實也是一種認知,它形成解讀,引領行動,誘發一連串的身體動作。這就是我在舞作中看到的:

行動前想過一輪之後就動彈不得了

模模糊糊與模稜兩可都是不怎麼確定的態度

無數次自我質疑

無數次希望擁有果斷果決又勇敢的行動【1】

感受網絡和思考網絡都是交互作用的神經網絡,大腦快速而直觀的過程,被覺得是情緒或直覺,大腦較慢速的審慎過程,被覺得是理性。

「行動前想過一輪」,是想了再做;「就動彈不得了」,是喪失原意、表達失靈,所以不動作了。

到底自己剛剛是怎麼用身體/感受/情緒在「想」的呢?怎麼拿出理性過個一遍,卻失去了那些動作/話語呢?好像田孝慈要講真話就要用快速的過程,用身體去想,用感受去認知(?)

好像不可以(田孝慈提供╱攝影王筑樺)

一種好像不可以的模樣

那麼如果把這些細碎搜集堆疊

會不會也是一種獨特的模樣

一種好像不可以的模樣【2】

身體想說卻不敢說出來的,可能就是那些「好像不可以」吧?

「真的要講嗎?」、「那可以這樣動嗎?」、「會不會太⋯⋯」無數次質疑跑出來,拉長思考過程。

這世界要求舞蹈作品交出文字的創作概述,是荒謬的,是不得不的適應。對舞蹈而言,最合適的媒介可能是影像。於是「即便在提供出這些文字之後,想的依然是『好像不可以』」,因為不對勁了、偏離原意了。

「身體想說但不敢說出來的」並不是想太多,是無處容身、無媒介發聲的狀態。

在大腦裡,無論感受網絡和思考網絡運作多快或多慢,其實都是大腦的「預測」。社會情境經驗和過往人際經驗,會決定大腦如何預判這個世界的預判。「經驗」決定大腦怎麼分配身體資源、控制行動、行使動作。

於是我們聽到田孝慈開口說話,獨白訴說他的個體生命經驗。

那些累積成堆的感受經驗,透過文字和肢體姿態傳遞,而我所體會到的,是他的「認知」正在大腦+身體之中發生,在他的本體感受和動作中形成。

例如溺水後哮喘,例如在舞蹈課稀鬆平常地練習劈腿,在學校卻被男生用奇怪的語氣問能不能劈給大家看。當時的他察覺了什麼,那些感受的經驗累積,成為現在的他對於社會互動的預測。

其實可以吧

對我而言,《好像不可以》是田孝慈運用舞蹈,對體感認知(embodied cognition)【3】的消化、理解過程。

第一段落他先透過極慢速讓觀眾辨識動作元素,加上聲響單位,再加上具象徵符號的影像,鋪墊出主題資料庫。

後面的段落,透過第一段的符號與主題,觀眾得以從加速的動作和動作順序變化中,辨識出更長的訊息;從空間移動軌跡、獨白和道具中,推想長訊息的經驗出處。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能做這件事的編舞家不多。期待下一次,或許會加長的《好像不可以》吧。


注解

1、取自節目介紹中,編舞家田孝慈的作品自述。

2、同上。

3、embodied cognition台灣依不同領域翻譯為體感認知、體化認知、體現認知,其他地區翻譯為具身認知。

《好像不可以》

演出|製作循環工作室
時間|2025/09/07 15:30
地點|臺灣大學藝文中心 遊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