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上的三十歲人生《三十而α》
10月
04
2021
三十而α(白開水劇團提供/攝影 LIFT Studio 星起製片有限公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51次瀏覽
蔡億霖(表演藝術工作者)

三十歲,本應該是人生中正要綻放的精彩年歲,人們卻經常假傳統之手,自顧自地對於這個年紀妄加許多莫須有的框架與枷鎖,使得本應該輕舞飛揚的三十,悄無聲息地走入了世俗囹圄之中。

《三十而α》全劇主題圍繞著劇場工作者經常遇到的困頓與窘境,並以一位三十歲的女性表演藝術工作者經常面臨的世俗眼光,暗喻臺灣現今的劇場生態與文化。以一場劇場演員與導演雇主因酬勞而鬧上法庭的糾紛為此劇揭開序幕。「爭執」不對等的劇場工作食物鏈;「開金口」三十歲年輕人遠在異鄉打拼的無奈與心酸;「哀喲!我的媽」不同世代之間的價值觀衝撞;「老師都不老師了」教育現場的改變;「特亞劇場」政論節目現象與性別議題。導演王赫巧妙地利用幕次的安排,順理成章地與觀眾討論著大家想談卻又常常避而不談的話題,以詼諧的形式探討那些正在不斷碰撞日常生活的課題。

從開演前的暖場開始就帶給觀眾滿滿的幽默感,台上懸吊著尺寸不一,像是3C產品的投影幕,增加了穿透感並清楚勾勒出整場演出的風格,搭配偽直播暖場影片中,毫無內涵的聊天內容、尷尬的網速及突然壞掉的美顏濾鏡等等……,各種暗喻庸俗網紅文化的元素,充分展現了舞台設計連結生活的細膩之處。可惜互動式留言字幕的投影解析度稍嫌不足,無法更完整傳達笑點,好在演員的表演夠大,使之瑕不掩瑜。筆者以為若在技術層面允許的情況下,將偽直播影片調整為演員在後台進行準備工作的實況直播,定能讓觀眾增添更豐富的臨場感受度。值得一提的是,白開水劇團企圖以現場互動的形式,激盪出更多的討論與火花,因此選用了該團官方Instagram帳號為投票工具,在投票過程中達到了互動與宣傳的雙重效果,將時下流行的社群平台與互動概念,自然不造作地融入演出中,讓人會心一笑。

表演上,大量的獨白與角色的不斷切換,著實考驗著演員的功力。演員李易璇與汨椏.那默在演出中成功地展現了多年累積的劇場演出實力,雖然偶有前一個角色表演殘留到下一個角色表演的痕跡,不過從現場觀眾的反應與氛圍,不難看出她們的表演確實受到觀眾的喜愛與認同。較可惜的是女主角與法官角色服裝轉換的安排,若能融入舞蹈或者肢體表演的形式來呈現,應能降低觀眾情緒被換裝的動作打斷的風險。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充斥著許多歧視與框架陷阱,但我們從不輕易察覺,又或者說我們從未停下腳步,仔細端詳生活中那些看似合理的不合理。劇中利用「虎姑婆」的歌詞探討性別歧視的議題,直面歌詞中不合理的邏輯與父權主義下的社會縮影;同時探究現代人的自我意識高漲與小確幸的追求,使得「婚姻」一詞對於當今青壯年族群而言,從過往的「必須」變成了現在的「必須?」從兒歌的角度切入性別乃至婚姻課題,感受得到,王赫與李易璇在議題呈現與討論方式的處理上頗費苦心。

劇中拋出了三大議題並且與觀眾進行現場辯論「人到了三十歲要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去好好賺錢求生呢?」、「三十歲的單身女性要不要趕快找個人嫁了呢?」、「看完目前的表演女主角要不要退出劇場圈?」這些問題發生在別人身上時,我們總能夠輕易地給出那些冠冕堂皇的建議與論述。然而,當自己面臨到同樣的問題時,我們是否能跳脫三十而立的傳統價值觀束縛,輕鬆自在地傾聽自己內心最深處的聲音而做出選擇,答案耐人尋味。而導演直接規定觀眾是辯論的正方,不僅沒有讓辯論方向偏頗至任何一方,反而營造出導演想強調的概念,盡顯導演與演員的能力,是非常值得讚賞的技巧。

「Life is a tragedy when seen in close-up , but a comedy in long-shot.」這是卓别林的經典名言。人生的悲喜定義,端看觀者從什麼角度與距離回望,《三十而α》把生活日常跟表演的距離拿捏得宜,致使觀眾在觀賞演出笑到流淚的同時,又能夠適時地保持距離思索劇中拋出的議題與人生意義。

三十年,不長不短!但是,一個人一生中會有多少個的三十年?多少個自在無拘的三十年?而我們又將會選擇用什麼樣的距離,看待自己累積了三十年的人生風景?

《三十而α》

演出|白開水劇團
時間|2021/09/24 19:30
地點|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B9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理念前導、經驗隨行,形構出生猛活潑、又透出自我價值的懷疑與焦慮的《三十而α》,從現場觀眾的高呼,相信可以稍解這份焦慮——因為觀眾已然看到一人分飾多角的女演員,在他們的眼中(且實際上也是),「α女神」不是成為的,而是自始即是!(蘇恆毅)
10月
18
2021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