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上的三十歲人生《三十而α》
10月
04
2021
三十而α(白開水劇團提供/攝影 LIFT Studio 星起製片有限公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3次瀏覽
蔡億霖(表演藝術工作者)

三十歲,本應該是人生中正要綻放的精彩年歲,人們卻經常假傳統之手,自顧自地對於這個年紀妄加許多莫須有的框架與枷鎖,使得本應該輕舞飛揚的三十,悄無聲息地走入了世俗囹圄之中。

《三十而α》全劇主題圍繞著劇場工作者經常遇到的困頓與窘境,並以一位三十歲的女性表演藝術工作者經常面臨的世俗眼光,暗喻臺灣現今的劇場生態與文化。以一場劇場演員與導演雇主因酬勞而鬧上法庭的糾紛為此劇揭開序幕。「爭執」不對等的劇場工作食物鏈;「開金口」三十歲年輕人遠在異鄉打拼的無奈與心酸;「哀喲!我的媽」不同世代之間的價值觀衝撞;「老師都不老師了」教育現場的改變;「特亞劇場」政論節目現象與性別議題。導演王赫巧妙地利用幕次的安排,順理成章地與觀眾討論著大家想談卻又常常避而不談的話題,以詼諧的形式探討那些正在不斷碰撞日常生活的課題。

從開演前的暖場開始就帶給觀眾滿滿的幽默感,台上懸吊著尺寸不一,像是3C產品的投影幕,增加了穿透感並清楚勾勒出整場演出的風格,搭配偽直播暖場影片中,毫無內涵的聊天內容、尷尬的網速及突然壞掉的美顏濾鏡等等……,各種暗喻庸俗網紅文化的元素,充分展現了舞台設計連結生活的細膩之處。可惜互動式留言字幕的投影解析度稍嫌不足,無法更完整傳達笑點,好在演員的表演夠大,使之瑕不掩瑜。筆者以為若在技術層面允許的情況下,將偽直播影片調整為演員在後台進行準備工作的實況直播,定能讓觀眾增添更豐富的臨場感受度。值得一提的是,白開水劇團企圖以現場互動的形式,激盪出更多的討論與火花,因此選用了該團官方Instagram帳號為投票工具,在投票過程中達到了互動與宣傳的雙重效果,將時下流行的社群平台與互動概念,自然不造作地融入演出中,讓人會心一笑。

表演上,大量的獨白與角色的不斷切換,著實考驗著演員的功力。演員李易璇與汨椏.那默在演出中成功地展現了多年累積的劇場演出實力,雖然偶有前一個角色表演殘留到下一個角色表演的痕跡,不過從現場觀眾的反應與氛圍,不難看出她們的表演確實受到觀眾的喜愛與認同。較可惜的是女主角與法官角色服裝轉換的安排,若能融入舞蹈或者肢體表演的形式來呈現,應能降低觀眾情緒被換裝的動作打斷的風險。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充斥著許多歧視與框架陷阱,但我們從不輕易察覺,又或者說我們從未停下腳步,仔細端詳生活中那些看似合理的不合理。劇中利用「虎姑婆」的歌詞探討性別歧視的議題,直面歌詞中不合理的邏輯與父權主義下的社會縮影;同時探究現代人的自我意識高漲與小確幸的追求,使得「婚姻」一詞對於當今青壯年族群而言,從過往的「必須」變成了現在的「必須?」從兒歌的角度切入性別乃至婚姻課題,感受得到,王赫與李易璇在議題呈現與討論方式的處理上頗費苦心。

劇中拋出了三大議題並且與觀眾進行現場辯論「人到了三十歲要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去好好賺錢求生呢?」、「三十歲的單身女性要不要趕快找個人嫁了呢?」、「看完目前的表演女主角要不要退出劇場圈?」這些問題發生在別人身上時,我們總能夠輕易地給出那些冠冕堂皇的建議與論述。然而,當自己面臨到同樣的問題時,我們是否能跳脫三十而立的傳統價值觀束縛,輕鬆自在地傾聽自己內心最深處的聲音而做出選擇,答案耐人尋味。而導演直接規定觀眾是辯論的正方,不僅沒有讓辯論方向偏頗至任何一方,反而營造出導演想強調的概念,盡顯導演與演員的能力,是非常值得讚賞的技巧。

「Life is a tragedy when seen in close-up , but a comedy in long-shot.」這是卓别林的經典名言。人生的悲喜定義,端看觀者從什麼角度與距離回望,《三十而α》把生活日常跟表演的距離拿捏得宜,致使觀眾在觀賞演出笑到流淚的同時,又能夠適時地保持距離思索劇中拋出的議題與人生意義。

三十年,不長不短!但是,一個人一生中會有多少個的三十年?多少個自在無拘的三十年?而我們又將會選擇用什麼樣的距離,看待自己累積了三十年的人生風景?

《三十而α》

演出|白開水劇團
時間|2021/09/24 19:30
地點|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B9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理念前導、經驗隨行,形構出生猛活潑、又透出自我價值的懷疑與焦慮的《三十而α》,從現場觀眾的高呼,相信可以稍解這份焦慮——因為觀眾已然看到一人分飾多角的女演員,在他們的眼中(且實際上也是),「α女神」不是成為的,而是自始即是!(蘇恆毅)
10月
18
2021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