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青年繁星《孝義雙全-徐庶》
7月
16
2024
孝義雙全-徐庶(小金枝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507次瀏覽

文 陳幼馨(特約評論人)

小金枝歌劇團是根植台中的外台戲班,團長林美雀多年來除了接演廟口民戲,也投入歌仔戲教學推廣,並參與外台文化場演出。《孝義雙全-徐庶》是劇團首度移師台北,進入劇場售票演出。演員陣容不見成名日久的明星,卻在開演前早早取得一票難求的好成績。

劇本整編:融合流暢敘事與地道台語

為貼合今年「看家戲再現」系列「情義・守護」的主題,劇團改編外台古冊戲《徐庶下山》,體現傳統劇目中的忠孝節義。故事看似簡單,但若考慮外台劇目整編的脈絡,便可見出全劇的流暢完整,必是藝師、編導、演員緊密配合、反覆溝通的成果。外台廟口民戲以即興發揮的「活戲」為主,演出前由講戲先生簡述劇情大綱,演員便登台即興發揮,編創唱詞、對白。《孝義雙全-徐庶》一劇把握戲劇衝突,給予演員表演空間,又能避免劇情枝蔓。整體節奏緊湊,武戲安排流暢,使「活戲」鬆散的結構得以緊實完善,也為看家戲整編打磨出一個範例。


孝義雙全-徐庶(小金枝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劇中道地的台語詞彙,展現了歌仔戲的語言生命力。各種俗諺像是「半壁釣魚貓跌倒,看有吃無癮仙哥!」「屎穴邊彈琴,臭彈(吹牛)啦!」等等比喻,都在符合劇情下帶動詼諧氣氛。除了劇本中整理寫定的活潑諺語,更難得的是資深演員臨場發揮。例如,徐母尋思何平數日不見人影時,演員並未完全按字幕直敘,而是自然地反覆說道:「何平若無走鏢,是閬(làng,隔、空出)時無閬日都會來看我。」現場迸發的語言火花,不僅突顯演員掌握台語的能力,也提醒著我們:「活戲」整編雖難免要寫定劇本,但演出現場卻不必拘泥於字句。字幕只是參考,而非唯一正確的版本。演員信手捻來的妙語如珠,往往更讓人驚喜。

老幹新枝:青年演員表現整齊

此劇的一大亮點在於青年演員實力整齊,協力交織出繁星氣象。呂瓊珷導演與林美雀團長不只授藝,更不惜血本為年輕人創造舞台。近二十位新生代演員也非常爭氣,在前輩的悉心指導下,台語字正腔圓,能自覺地避開使用「嗎、吧」等華語化詞彙,【1】值得嘉許。


孝義雙全-徐庶(小金枝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歌仔戲在過去數十年間,大致維持「女小生」當家,而本劇卻由幾位優秀的男小生擔綱。張閔鈞主演徐庶,文戲、武戲都能恰到好處。吳承恩生動表現人物在劇中的境遇轉折、周聖淵則稱職詮釋反派角色。女演員們的表演同樣精彩:陳書宴的情緒收放自如、范心瑜以小生行當反串旦角,角色死前口噴紅色素粉,在紅光映照下仿佛鮮血,再現了外台寫實的視覺效果。林芸丞演繹瓊娘,讓觀眾為之動容;鄭紫雲的嗓音甜脆、俏皮靈動,演到何平過世時,呼喚老爺的聲線很具穿透力。

資深前輩如林美雀、羅秀姿,念白、唱腔均富韻味。其他邊配角色也各有發揮,三姑六婆演來亦是活靈活現。這次大龍峒百年子弟社「和華樂社」的幾位成員也參與演出,認真投入的態度十分可愛,延續著子弟戲最珍貴的精神。劇團上下同心,不僅傳承看家戲的內涵,也讓觀眾看到歌仔戲未來的希望。

庶民視角的台灣內容

劇中雖然以三國人物為背景,但實質上體現的是台灣庶民心有所感的人情。小至何平因阿義家中妻子有孕,便以頭家身分分配雙份薪酬,展現出待人的溫暖體貼;大到面對官逼民反時,瓊娘含屈改嫁、徐庶母子為公道必須不惜己命,揭示在官民權力關係極不對等的情況下,庶民內心的不平。這些情節放在看家戲全盛期間的時代脈絡下,特別能引起台灣觀眾共鳴。庶民面對極權官僚的無奈情緒,透過劇情得到具體呈現。劇情末尾雖不免落入「戲若做無路,就請神仙度」的陳套,但也體現了當人治凌駕法治時,尋常百姓對素樸正義的渴望。各路神仙的翻飛表演,不只讓演員展現功底,也發揮了戲劇在庶民文化中撫慰人心的功能。


孝義雙全-徐庶(小金枝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台灣內容應是觀點、情感乃至創意、方法的展現,而非題材限制。演出台灣歷史應是眾多選項之一,而非補助與否的主要評判標準。古冊戲如《徐庶下山》等,凝聚了在地藝術家的見解與實踐,題材看似與台灣不直接相關,卻是台灣藝術文化的珍貴縮影。

繁星閃爍:期待熠熠生輝的未來

《孝義雙全—徐庶》全劇的完成度很高,但在編劇與表演細節上或可再精進。編劇方面,下半場的場次切分較為細碎,唱詞也偶有與傳統曲調的平仄輕重音不合,使編腔不得不做出遷就。徐庶刺殺許昌王一節,圖窮匕現的安排雖不新鮮,但編劇善用吳雄對叔父久佔權位心生不滿,以人性弱點設計讓其叔姪殘殺,為編劇的一處亮點。可惜,這樣的巧思在末尾劫法場時未能延續,仍依賴「神仙度」收束。若求精進編劇,或可考慮更符合邏輯的安排。

在演員的表現上,瓊娘一角情緒複雜,難度甚高。她為救夫進入王府前的淚光閃爍十分動人,但在獄中與何平相遇時,卻變成扁平壞女人的形象。雖然從先前的表演大概能猜出她是被迫改嫁,但若能將她在王爺面前做戲的內心掙扎表現出來,與後面看到何平逃走後,帶著哭腔大笑的情緒連貫,內心戲的層次會更完整。上述瑕不掩瑜,且未必是「看家戲」系列對劇團的高期許。若主辦單位提高期望,則應提供充足資源支持,如合理的預算和穩定的排練場地,讓劇團無後顧之憂。

整體來看,劇團準確地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關鍵的人才培育,而非華麗服裝、炫目特效或龐大道具。舞台設計雖無絢麗變景,卻見巧妙心思。小型劇場拉近了觀演距離,簡單的順敘法則降低了理解故事的門檻,發揮古冊戲適合全家共賞的優勢。相對於一些僅演一次便難以為繼的巨型演出,深耕這樣的中小型製作,當更能健全歌仔戲的生態。

多位優秀青年演員已在此劇展露頭角,期盼他們能有更穩定的資源與機會,包括經濟支持、專業指導和表演平台,得以延續看家戲代代相傳的精神,成為熠熠發光的繁星。


注解

1、關於台語不用「嗎」、「吧」結句,參見周婉窈,〈Bô嗎bô吧才是台語本色,歲暮欲請少年人謹記在心〉,聚珍台灣(2022)。

《孝義雙全-徐庶》

演出|小金枝歌劇團
時間|2024/07/07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