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青年繁星《孝義雙全-徐庶》
7月
16
2024
孝義雙全-徐庶(小金枝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334次瀏覽

文 陳幼馨(特約評論人)

小金枝歌劇團是根植台中的外台戲班,團長林美雀多年來除了接演廟口民戲,也投入歌仔戲教學推廣,並參與外台文化場演出。《孝義雙全-徐庶》是劇團首度移師台北,進入劇場售票演出。演員陣容不見成名日久的明星,卻在開演前早早取得一票難求的好成績。

劇本整編:融合流暢敘事與地道台語

為貼合今年「看家戲再現」系列「情義・守護」的主題,劇團改編外台古冊戲《徐庶下山》,體現傳統劇目中的忠孝節義。故事看似簡單,但若考慮外台劇目整編的脈絡,便可見出全劇的流暢完整,必是藝師、編導、演員緊密配合、反覆溝通的成果。外台廟口民戲以即興發揮的「活戲」為主,演出前由講戲先生簡述劇情大綱,演員便登台即興發揮,編創唱詞、對白。《孝義雙全-徐庶》一劇把握戲劇衝突,給予演員表演空間,又能避免劇情枝蔓。整體節奏緊湊,武戲安排流暢,使「活戲」鬆散的結構得以緊實完善,也為看家戲整編打磨出一個範例。


孝義雙全-徐庶(小金枝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劇中道地的台語詞彙,展現了歌仔戲的語言生命力。各種俗諺像是「半壁釣魚貓跌倒,看有吃無癮仙哥!」「屎穴邊彈琴,臭彈(吹牛)啦!」等等比喻,都在符合劇情下帶動詼諧氣氛。除了劇本中整理寫定的活潑諺語,更難得的是資深演員臨場發揮。例如,徐母尋思何平數日不見人影時,演員並未完全按字幕直敘,而是自然地反覆說道:「何平若無走鏢,是閬(làng,隔、空出)時無閬日都會來看我。」現場迸發的語言火花,不僅突顯演員掌握台語的能力,也提醒著我們:「活戲」整編雖難免要寫定劇本,但演出現場卻不必拘泥於字句。字幕只是參考,而非唯一正確的版本。演員信手捻來的妙語如珠,往往更讓人驚喜。

老幹新枝:青年演員表現整齊

此劇的一大亮點在於青年演員實力整齊,協力交織出繁星氣象。呂瓊珷導演與林美雀團長不只授藝,更不惜血本為年輕人創造舞台。近二十位新生代演員也非常爭氣,在前輩的悉心指導下,台語字正腔圓,能自覺地避開使用「嗎、吧」等華語化詞彙,【1】值得嘉許。


孝義雙全-徐庶(小金枝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歌仔戲在過去數十年間,大致維持「女小生」當家,而本劇卻由幾位優秀的男小生擔綱。張閔鈞主演徐庶,文戲、武戲都能恰到好處。吳承恩生動表現人物在劇中的境遇轉折、周聖淵則稱職詮釋反派角色。女演員們的表演同樣精彩:陳書宴的情緒收放自如、范心瑜以小生行當反串旦角,角色死前口噴紅色素粉,在紅光映照下仿佛鮮血,再現了外台寫實的視覺效果。林芸丞演繹瓊娘,讓觀眾為之動容;鄭紫雲的嗓音甜脆、俏皮靈動,演到何平過世時,呼喚老爺的聲線很具穿透力。

資深前輩如林美雀、羅秀姿,念白、唱腔均富韻味。其他邊配角色也各有發揮,三姑六婆演來亦是活靈活現。這次大龍峒百年子弟社「和華樂社」的幾位成員也參與演出,認真投入的態度十分可愛,延續著子弟戲最珍貴的精神。劇團上下同心,不僅傳承看家戲的內涵,也讓觀眾看到歌仔戲未來的希望。

庶民視角的台灣內容

劇中雖然以三國人物為背景,但實質上體現的是台灣庶民心有所感的人情。小至何平因阿義家中妻子有孕,便以頭家身分分配雙份薪酬,展現出待人的溫暖體貼;大到面對官逼民反時,瓊娘含屈改嫁、徐庶母子為公道必須不惜己命,揭示在官民權力關係極不對等的情況下,庶民內心的不平。這些情節放在看家戲全盛期間的時代脈絡下,特別能引起台灣觀眾共鳴。庶民面對極權官僚的無奈情緒,透過劇情得到具體呈現。劇情末尾雖不免落入「戲若做無路,就請神仙度」的陳套,但也體現了當人治凌駕法治時,尋常百姓對素樸正義的渴望。各路神仙的翻飛表演,不只讓演員展現功底,也發揮了戲劇在庶民文化中撫慰人心的功能。


孝義雙全-徐庶(小金枝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台灣內容應是觀點、情感乃至創意、方法的展現,而非題材限制。演出台灣歷史應是眾多選項之一,而非補助與否的主要評判標準。古冊戲如《徐庶下山》等,凝聚了在地藝術家的見解與實踐,題材看似與台灣不直接相關,卻是台灣藝術文化的珍貴縮影。

繁星閃爍:期待熠熠生輝的未來

《孝義雙全—徐庶》全劇的完成度很高,但在編劇與表演細節上或可再精進。編劇方面,下半場的場次切分較為細碎,唱詞也偶有與傳統曲調的平仄輕重音不合,使編腔不得不做出遷就。徐庶刺殺許昌王一節,圖窮匕現的安排雖不新鮮,但編劇善用吳雄對叔父久佔權位心生不滿,以人性弱點設計讓其叔姪殘殺,為編劇的一處亮點。可惜,這樣的巧思在末尾劫法場時未能延續,仍依賴「神仙度」收束。若求精進編劇,或可考慮更符合邏輯的安排。

在演員的表現上,瓊娘一角情緒複雜,難度甚高。她為救夫進入王府前的淚光閃爍十分動人,但在獄中與何平相遇時,卻變成扁平壞女人的形象。雖然從先前的表演大概能猜出她是被迫改嫁,但若能將她在王爺面前做戲的內心掙扎表現出來,與後面看到何平逃走後,帶著哭腔大笑的情緒連貫,內心戲的層次會更完整。上述瑕不掩瑜,且未必是「看家戲」系列對劇團的高期許。若主辦單位提高期望,則應提供充足資源支持,如合理的預算和穩定的排練場地,讓劇團無後顧之憂。

整體來看,劇團準確地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關鍵的人才培育,而非華麗服裝、炫目特效或龐大道具。舞台設計雖無絢麗變景,卻見巧妙心思。小型劇場拉近了觀演距離,簡單的順敘法則降低了理解故事的門檻,發揮古冊戲適合全家共賞的優勢。相對於一些僅演一次便難以為繼的巨型演出,深耕這樣的中小型製作,當更能健全歌仔戲的生態。

多位優秀青年演員已在此劇展露頭角,期盼他們能有更穩定的資源與機會,包括經濟支持、專業指導和表演平台,得以延續看家戲代代相傳的精神,成為熠熠發光的繁星。


注解

1、關於台語不用「嗎」、「吧」結句,參見周婉窈,〈Bô嗎bô吧才是台語本色,歲暮欲請少年人謹記在心〉,聚珍台灣(2022)。

《孝義雙全-徐庶》

演出|小金枝歌劇團
時間|2024/07/07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