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青年繁星《孝義雙全-徐庶》
7月
16
2024
孝義雙全-徐庶(小金枝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395次瀏覽

文 陳幼馨(特約評論人)

小金枝歌劇團是根植台中的外台戲班,團長林美雀多年來除了接演廟口民戲,也投入歌仔戲教學推廣,並參與外台文化場演出。《孝義雙全-徐庶》是劇團首度移師台北,進入劇場售票演出。演員陣容不見成名日久的明星,卻在開演前早早取得一票難求的好成績。

劇本整編:融合流暢敘事與地道台語

為貼合今年「看家戲再現」系列「情義・守護」的主題,劇團改編外台古冊戲《徐庶下山》,體現傳統劇目中的忠孝節義。故事看似簡單,但若考慮外台劇目整編的脈絡,便可見出全劇的流暢完整,必是藝師、編導、演員緊密配合、反覆溝通的成果。外台廟口民戲以即興發揮的「活戲」為主,演出前由講戲先生簡述劇情大綱,演員便登台即興發揮,編創唱詞、對白。《孝義雙全-徐庶》一劇把握戲劇衝突,給予演員表演空間,又能避免劇情枝蔓。整體節奏緊湊,武戲安排流暢,使「活戲」鬆散的結構得以緊實完善,也為看家戲整編打磨出一個範例。


孝義雙全-徐庶(小金枝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劇中道地的台語詞彙,展現了歌仔戲的語言生命力。各種俗諺像是「半壁釣魚貓跌倒,看有吃無癮仙哥!」「屎穴邊彈琴,臭彈(吹牛)啦!」等等比喻,都在符合劇情下帶動詼諧氣氛。除了劇本中整理寫定的活潑諺語,更難得的是資深演員臨場發揮。例如,徐母尋思何平數日不見人影時,演員並未完全按字幕直敘,而是自然地反覆說道:「何平若無走鏢,是閬(làng,隔、空出)時無閬日都會來看我。」現場迸發的語言火花,不僅突顯演員掌握台語的能力,也提醒著我們:「活戲」整編雖難免要寫定劇本,但演出現場卻不必拘泥於字句。字幕只是參考,而非唯一正確的版本。演員信手捻來的妙語如珠,往往更讓人驚喜。

老幹新枝:青年演員表現整齊

此劇的一大亮點在於青年演員實力整齊,協力交織出繁星氣象。呂瓊珷導演與林美雀團長不只授藝,更不惜血本為年輕人創造舞台。近二十位新生代演員也非常爭氣,在前輩的悉心指導下,台語字正腔圓,能自覺地避開使用「嗎、吧」等華語化詞彙,【1】值得嘉許。


孝義雙全-徐庶(小金枝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歌仔戲在過去數十年間,大致維持「女小生」當家,而本劇卻由幾位優秀的男小生擔綱。張閔鈞主演徐庶,文戲、武戲都能恰到好處。吳承恩生動表現人物在劇中的境遇轉折、周聖淵則稱職詮釋反派角色。女演員們的表演同樣精彩:陳書宴的情緒收放自如、范心瑜以小生行當反串旦角,角色死前口噴紅色素粉,在紅光映照下仿佛鮮血,再現了外台寫實的視覺效果。林芸丞演繹瓊娘,讓觀眾為之動容;鄭紫雲的嗓音甜脆、俏皮靈動,演到何平過世時,呼喚老爺的聲線很具穿透力。

資深前輩如林美雀、羅秀姿,念白、唱腔均富韻味。其他邊配角色也各有發揮,三姑六婆演來亦是活靈活現。這次大龍峒百年子弟社「和華樂社」的幾位成員也參與演出,認真投入的態度十分可愛,延續著子弟戲最珍貴的精神。劇團上下同心,不僅傳承看家戲的內涵,也讓觀眾看到歌仔戲未來的希望。

庶民視角的台灣內容

劇中雖然以三國人物為背景,但實質上體現的是台灣庶民心有所感的人情。小至何平因阿義家中妻子有孕,便以頭家身分分配雙份薪酬,展現出待人的溫暖體貼;大到面對官逼民反時,瓊娘含屈改嫁、徐庶母子為公道必須不惜己命,揭示在官民權力關係極不對等的情況下,庶民內心的不平。這些情節放在看家戲全盛期間的時代脈絡下,特別能引起台灣觀眾共鳴。庶民面對極權官僚的無奈情緒,透過劇情得到具體呈現。劇情末尾雖不免落入「戲若做無路,就請神仙度」的陳套,但也體現了當人治凌駕法治時,尋常百姓對素樸正義的渴望。各路神仙的翻飛表演,不只讓演員展現功底,也發揮了戲劇在庶民文化中撫慰人心的功能。


孝義雙全-徐庶(小金枝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台灣內容應是觀點、情感乃至創意、方法的展現,而非題材限制。演出台灣歷史應是眾多選項之一,而非補助與否的主要評判標準。古冊戲如《徐庶下山》等,凝聚了在地藝術家的見解與實踐,題材看似與台灣不直接相關,卻是台灣藝術文化的珍貴縮影。

繁星閃爍:期待熠熠生輝的未來

《孝義雙全—徐庶》全劇的完成度很高,但在編劇與表演細節上或可再精進。編劇方面,下半場的場次切分較為細碎,唱詞也偶有與傳統曲調的平仄輕重音不合,使編腔不得不做出遷就。徐庶刺殺許昌王一節,圖窮匕現的安排雖不新鮮,但編劇善用吳雄對叔父久佔權位心生不滿,以人性弱點設計讓其叔姪殘殺,為編劇的一處亮點。可惜,這樣的巧思在末尾劫法場時未能延續,仍依賴「神仙度」收束。若求精進編劇,或可考慮更符合邏輯的安排。

在演員的表現上,瓊娘一角情緒複雜,難度甚高。她為救夫進入王府前的淚光閃爍十分動人,但在獄中與何平相遇時,卻變成扁平壞女人的形象。雖然從先前的表演大概能猜出她是被迫改嫁,但若能將她在王爺面前做戲的內心掙扎表現出來,與後面看到何平逃走後,帶著哭腔大笑的情緒連貫,內心戲的層次會更完整。上述瑕不掩瑜,且未必是「看家戲」系列對劇團的高期許。若主辦單位提高期望,則應提供充足資源支持,如合理的預算和穩定的排練場地,讓劇團無後顧之憂。

整體來看,劇團準確地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關鍵的人才培育,而非華麗服裝、炫目特效或龐大道具。舞台設計雖無絢麗變景,卻見巧妙心思。小型劇場拉近了觀演距離,簡單的順敘法則降低了理解故事的門檻,發揮古冊戲適合全家共賞的優勢。相對於一些僅演一次便難以為繼的巨型演出,深耕這樣的中小型製作,當更能健全歌仔戲的生態。

多位優秀青年演員已在此劇展露頭角,期盼他們能有更穩定的資源與機會,包括經濟支持、專業指導和表演平台,得以延續看家戲代代相傳的精神,成為熠熠發光的繁星。


注解

1、關於台語不用「嗎」、「吧」結句,參見周婉窈,〈Bô嗎bô吧才是台語本色,歲暮欲請少年人謹記在心〉,聚珍台灣(2022)。

《孝義雙全-徐庶》

演出|小金枝歌劇團
時間|2024/07/07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操作這組槓桿,被犧牲的不只是傳統的功夫基底與日新又新,對基進變革的嚮往也隨之被遺忘,只剩下個人主義的小革命。於是,越是解構英雄的生產機制,毫不弔詭地,其界定的所謂「革命」就越是形似而神非。
9月
16
2025
《嘉慶君夢遊臺灣》確實觸碰到有趣的問題意識:為什麼臺灣人一再重演皇帝遊臺的故事?電視的重播如何塑造我們的文化記憶?但在具體舞台表現上,卻陷入形式上的重複與單調。當跨界的結果是壓抑了歌仔戲的能量、模糊了劇場的敘事力,那麼夢工場所期待的「讓戲曲被看見」就未必能真正實現。
9月
16
2025
儘管演員們馬不停蹄宛如極限運動般忙碌演繹,就已經累到全身濕透,但身為觀眾還是忍不住期待,是否能看見這個故事主軸更深層的驚喜?
9月
16
2025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