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義今古疊映《萬曆十五年》
12月
03
2012
萬曆十五年(新舞臺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12次瀏覽
黃香

《萬曆十五年》透露古典況味,因為古裝、崑曲、明代人物所營造的美感距離;這齣戲兼具現代的精準,因為媒體音像、幾何線條、素白清冷的舞台設計。正是這種形式與內容的今古反詰、參差對照引人深思:在歷史長河中以萬曆十五年/西元1587年為座標,能在當代折射出什麼啟示?

黃仁宇的史書原著行文淺白,人物生動,甚至流露些許章回小說的趣味,改編劇本因而省了不少麻煩,場上絕大部分台詞也直接引用原文,然而如何讓書中六位人物不致淪為自說自話的敘述者,導演/編劇的解決之道是運用戲中戲、幕外音、多媒體、對照人,形成多方對話也豐富舞台動態。張居正和李贄由幕外音提問,引出深刻的問答,名相張先生始終靜坐椅上,側著臉下巴微抬,形容孤傲,符合原書中他霸占高位至死方休的負面描述;李贄以瘋僧掃儒的形貌上場,在封建禮教的高峰,人不瘋魔難有膽識以天下為敵。申時行與許國同時出現,援用崑曲行當中類似老生與副丑的裝束凸顯人格特質,許國微微搖擺的頭,又帶些梨園戲的姿態。戚繼光則是崑曲靠背武生的形象,只有做功並無唱念,詼諧逗趣的丑角說書人才是其代言人,只見他台上台下活蹦亂跳,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戲至中途忽然改變路數,放棄普通話改說母語粵語,甚至穿插幾句英文,點出新舊政權的影響讓語言傾斜的微妙現況。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劇中人有二:萬曆皇帝以及清官海瑞。萬曆受制於國法體制心境鬱悶,用《牡丹亭˙驚夢》【山桃紅】曲牌鋪排:杜麗娘以死掙脫禮教求得自由,對映萬曆幽居深宮大院,近30年不上早朝,27年未踏出北京城一步,以消極抵抗、耽溺逸樂成就想像中的自由。舞台上萬曆端坐左後方,凝視杜麗娘演獨角戲;夢中的柳夢梅以虛代實、音像分離,高反差粗粒子的人影投射在後方素面屏幕之上,彷彿實驗電影中的鬼魅影像。這段現實、夢境、戲曲、影像交疊互映的戲中戲,將分割、複製、重疊、解構等現代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海瑞臉貼符咒以殭屍身形出場,幽默的香港通俗電影元素,軟化了海瑞的冷肅嚴峻;海瑞自稱精神不死、靈魂不滅,諷刺的是他已成鬼物。海瑞終其一生求忠孝兩全,背景的多媒體影像是他鑲嵌在忠孝兩字之間左顧右盼,無所適從;場上的對照人為護送海瑞靈柩回鄉的奴隸/乞兒,彰顯其戮力打擊權貴貪官,為弱勢仗義執言的清與廉。

導演/編劇/設計胡恩威的企圖不僅止於「中國失敗總記錄」,還要擴大視野觀照世界。崑曲《牡丹亭˙驚夢》【山坡羊】揭開序幕之後,他便以萬曆十五年/西元1587年為軸點,交叉運用文字與旁白,精確指明中港台世界大事與1587年的時空距離,勾勒出跳躍三四百年的歷史座標。辛亥革命、國府撤退臺灣、文化大革命、美麗島事件、六四天安門、香港回歸……聲聲入耳,千絲萬縷的歷史糾結撞擊著觀眾複雜的心思,中國確實是臺灣和香港必須面對的難關。弔詭的是中國在21世紀迅速崛起,正邁向世界超級強權之路,似乎有反轉失敗為成功的態勢,然而觀眾心中不免大疑:中國真的改弦更張擺脫傳統箝制了嗎?

反身自省,近代中國失敗的因素根本陰魂不散還影響著臺灣:僵化的官僚系統「以抽象為原則」不知民間疾苦,「不肯對事實做必要的讓步」;政客「把正直當作商品……招搖販賣正直的聲望。」清廉猶似鬼魅,「談的人很多,真正見著的無幾」;臺灣需要像申時行這樣的政治人物「以個人聲望調和各種極端」,奈何檯面上沒有!這齣好戲診斷病因,但是無法開出藥方。

奇書奇戲《萬曆十五年》,是心理劇,是政治寓言,卻不必然全是歷史實情,因為想像與詮釋超越史實的侷限。

《萬曆十五年》

演出|香港進念˙二十面體劇團
時間|2012/11/25 14:30
地點|台北市台泥大樓士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採用同樣不同角色的敘述來反映整個大時代的崩壞其來有自的手法下,原本所要批判的關於整個時代的腐敗、那些虛偽的儒道、權力的爭奪而引發的毀滅,那些深刻的指控卻被刻意安排的笑點而沖淡了。(劉崴瑒)
11月
28
2012
六段紛至杳來的獨角戲,要做到形式絕不重複而主題調性統一絕非易事,這是一部外形簡明而內功精緻的戲。原著已打下很好的思想底蘊,但戲劇形象的辯證細膩必須完全歸功於戲劇家。(林乃文)
11月
28
2012
導演胡恩威,用熟練的現代劇場語法,構築一個精密的戲劇象徵與整體結構,邏輯嚴謹地剖析中國的官場運作,及官場中人物的被擺佈操弄,最後還是要回到那不斷出現的小故事,是仁義道德?還是人性情感?(謝東寧)
11月
27
2012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