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義今古疊映《萬曆十五年》
12月
03
2012
萬曆十五年(新舞臺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4次瀏覽
黃香

《萬曆十五年》透露古典況味,因為古裝、崑曲、明代人物所營造的美感距離;這齣戲兼具現代的精準,因為媒體音像、幾何線條、素白清冷的舞台設計。正是這種形式與內容的今古反詰、參差對照引人深思:在歷史長河中以萬曆十五年/西元1587年為座標,能在當代折射出什麼啟示?

黃仁宇的史書原著行文淺白,人物生動,甚至流露些許章回小說的趣味,改編劇本因而省了不少麻煩,場上絕大部分台詞也直接引用原文,然而如何讓書中六位人物不致淪為自說自話的敘述者,導演/編劇的解決之道是運用戲中戲、幕外音、多媒體、對照人,形成多方對話也豐富舞台動態。張居正和李贄由幕外音提問,引出深刻的問答,名相張先生始終靜坐椅上,側著臉下巴微抬,形容孤傲,符合原書中他霸占高位至死方休的負面描述;李贄以瘋僧掃儒的形貌上場,在封建禮教的高峰,人不瘋魔難有膽識以天下為敵。申時行與許國同時出現,援用崑曲行當中類似老生與副丑的裝束凸顯人格特質,許國微微搖擺的頭,又帶些梨園戲的姿態。戚繼光則是崑曲靠背武生的形象,只有做功並無唱念,詼諧逗趣的丑角說書人才是其代言人,只見他台上台下活蹦亂跳,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戲至中途忽然改變路數,放棄普通話改說母語粵語,甚至穿插幾句英文,點出新舊政權的影響讓語言傾斜的微妙現況。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劇中人有二:萬曆皇帝以及清官海瑞。萬曆受制於國法體制心境鬱悶,用《牡丹亭˙驚夢》【山桃紅】曲牌鋪排:杜麗娘以死掙脫禮教求得自由,對映萬曆幽居深宮大院,近30年不上早朝,27年未踏出北京城一步,以消極抵抗、耽溺逸樂成就想像中的自由。舞台上萬曆端坐左後方,凝視杜麗娘演獨角戲;夢中的柳夢梅以虛代實、音像分離,高反差粗粒子的人影投射在後方素面屏幕之上,彷彿實驗電影中的鬼魅影像。這段現實、夢境、戲曲、影像交疊互映的戲中戲,將分割、複製、重疊、解構等現代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海瑞臉貼符咒以殭屍身形出場,幽默的香港通俗電影元素,軟化了海瑞的冷肅嚴峻;海瑞自稱精神不死、靈魂不滅,諷刺的是他已成鬼物。海瑞終其一生求忠孝兩全,背景的多媒體影像是他鑲嵌在忠孝兩字之間左顧右盼,無所適從;場上的對照人為護送海瑞靈柩回鄉的奴隸/乞兒,彰顯其戮力打擊權貴貪官,為弱勢仗義執言的清與廉。

導演/編劇/設計胡恩威的企圖不僅止於「中國失敗總記錄」,還要擴大視野觀照世界。崑曲《牡丹亭˙驚夢》【山坡羊】揭開序幕之後,他便以萬曆十五年/西元1587年為軸點,交叉運用文字與旁白,精確指明中港台世界大事與1587年的時空距離,勾勒出跳躍三四百年的歷史座標。辛亥革命、國府撤退臺灣、文化大革命、美麗島事件、六四天安門、香港回歸……聲聲入耳,千絲萬縷的歷史糾結撞擊著觀眾複雜的心思,中國確實是臺灣和香港必須面對的難關。弔詭的是中國在21世紀迅速崛起,正邁向世界超級強權之路,似乎有反轉失敗為成功的態勢,然而觀眾心中不免大疑:中國真的改弦更張擺脫傳統箝制了嗎?

反身自省,近代中國失敗的因素根本陰魂不散還影響著臺灣:僵化的官僚系統「以抽象為原則」不知民間疾苦,「不肯對事實做必要的讓步」;政客「把正直當作商品……招搖販賣正直的聲望。」清廉猶似鬼魅,「談的人很多,真正見著的無幾」;臺灣需要像申時行這樣的政治人物「以個人聲望調和各種極端」,奈何檯面上沒有!這齣好戲診斷病因,但是無法開出藥方。

奇書奇戲《萬曆十五年》,是心理劇,是政治寓言,卻不必然全是歷史實情,因為想像與詮釋超越史實的侷限。

《萬曆十五年》

演出|香港進念˙二十面體劇團
時間|2012/11/25 14:30
地點|台北市台泥大樓士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採用同樣不同角色的敘述來反映整個大時代的崩壞其來有自的手法下,原本所要批判的關於整個時代的腐敗、那些虛偽的儒道、權力的爭奪而引發的毀滅,那些深刻的指控卻被刻意安排的笑點而沖淡了。(劉崴瑒)
11月
28
2012
六段紛至杳來的獨角戲,要做到形式絕不重複而主題調性統一絕非易事,這是一部外形簡明而內功精緻的戲。原著已打下很好的思想底蘊,但戲劇形象的辯證細膩必須完全歸功於戲劇家。(林乃文)
11月
28
2012
導演胡恩威,用熟練的現代劇場語法,構築一個精密的戲劇象徵與整體結構,邏輯嚴謹地剖析中國的官場運作,及官場中人物的被擺佈操弄,最後還是要回到那不斷出現的小故事,是仁義道德?還是人性情感?(謝東寧)
11月
27
2012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