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自然」的成人化——《小魔王與Shadow熊》
12月
01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11次瀏覽

年度魔王交棒 

合契於劇名,恰當應用光影偶戲的說故事開場,敘說魔王鎮匯集著各式各樣故事中常見的魔王,年度魔王代表又是大野狼被選上,可是大野狼卻想退休交棒了。此時自以為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魔出現,誇下海口要成為取代大野狼的大魔王。

至於如何成為大魔王,以開場的歌曲〈歷史上的大魔王〉來思考,歌詞中提到要「懂得製造驚嚇,除此之外,還要懂計畫!⋯⋯懂得破壞驚喜,除此之外,還要懂人心!⋯⋯懂得創造黑暗,除此之外,還要承重擔!⋯⋯懂得操控影子,除此之外,還不能偽裝!」這彷彿是當一個大魔王的武功秘笈,但每一條守則的曉諭,卻未完全在接下來的劇情中發揮,反而聚焦到「要擁有自己專屬的影子」這件略顯抽象的事情上。

什麼是「要擁有自己專屬的影子」?大野狼舉自己的經驗,敘說有一次差點溺水,之後自行掙脫絆住腳的水草上岸,因此他的專屬影子牌上就有了水草的圖案。其他角色也各自表述凸顯出自己如何以勇氣得到專屬影子後,這齣戲最大的問題卻也由此而生。


大魔王為何為惡

一個人會作惡多端成魔,姑且不論是否服膺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性惡論,但依我過去在少年觀護所擔任過榮譽教誨師教學的經驗觀察,大部分為惡者入獄者還常見一時情緒管理失控,或欠缺道德自律,甚至只是刻意想被關注,選擇了惡這一端的行為表現。

但這齣戲的故事將勇氣與擁有自己專屬影子的設定連結,以此勇氣作為成魔的起點,不僅把勇氣的正向意義扭曲,無形中還把人一生中面臨的其他危險困難和失敗都排除,因為已經有專屬影子有了勇氣似乎一切都可操控,難不成這是一個免死金牌打造了人金剛不壞之身?

尤其接下來又透過長老一角正經提出「情緒陰影」來解釋小魔無法擁有自己專屬的影子,就是內心的恐懼造成。這樣的情節導向偏離更遠更突兀,實在很難完全說服人。


除了恐懼,尚有其他「陰影」

心理學家榮格原型理論核心的「陰影」(Shadow)觀念,指出陰影是人無意識包容的一切,可能被自我排斥和否認。這齣戲的處理手法,是將小魔的陰影投射成Shadow熊――外表看來既不威猛可怕,內心卻又孤單想要有伴想被擁抱。

當我們看到小魔和Shadow熊這兩個偶各自被具體化作偶來操演時,不禁想先問為何用熊代替刺蝟、蛇、獅子、老虎⋯⋯其他外表也是威猛可怕的動物?當熊在1903年被物質化成泰迪熊玩偶形象時,熊的溫暖可愛形象深植人心,撫慰陪伴無數孩子成長,以熊作為小魔內在的陰影形象,以及小魔自身為何如同Shadow熊也是孤單想要有伴,在戲裡都欠缺明確的理由交代。

其次,這齣戲關於情緒陰影的概念,直接簡化同於恐懼,思維論述也顯得不夠縝密。心理學界常將人的基本情緒分為:恐懼、生氣、快樂、悲傷、感謝、厭惡、期待與驚訝這八種,同時具有正向與負面的感受。假設一個孩子期待愛而落空,依附的失落與創傷,情緒陰影的產生,硬說是恐懼恐怕無法全然掌握內在狀態。

若我們再回到榮格的源頭觀念,按羅伯特.強森(Robert A. Johnson)《擁抱陰影:從榮格觀點探索心靈的黑暗面》指出的「榮格最偉大的洞見之一:自我與陰影來自同一個本源,準確地相互平衡。創造出光就會創造出陰影,兩者相依共存。」1覺察、接納陰影,讓其平衡成自我的另一端,不必然就是要去克服消滅陰影,就某些層面來看,還具有創造性的行為與文化意義。例如一個坦然接受自己厭惡人際互動的自閉症者,讓自己安於靜默孤獨,也許可以將陰影投射到各種創作上去成就自己;這個自我整合的過程,就未必攸關於勇氣。


除了勇氣,兒童還需要什麼?

這齣戲最後讓小魔從討厭到接受Shadow熊就是自己的鏡像的轉化,歸因於得到勇氣,所以戰勝恐懼,然後放棄想成為大魔王,可以開心擁抱Shadow熊。只是這樣的套路,Be劇團過往的《膽小獅王特魯魯》、《達斯克部落――快樂鼠王國》等作品皆可見主角學習勇敢,面對困難這些雷同的題旨,一再重複出現時,創作者勢必要再慎重思考題材深度與廣度的開鑿了。

不過有些弔詭的是,看《小魔王與Shadow熊》刻意引用心理學概念,更直接將情緒陰影安進台詞裡,不難揣測編劇還是有意識想要讓兒童劇不只是稚氣可愛模樣的企圖心,可惜失手在失去「自然」的成人化,前述諸多邏輯概念與情節一廂情願設定,一切反而彆扭不自然了。

最後,戲中的編舞動作偏向當今流行舞,許多過於妖嬈扭動的肢體太成人化,並不適合在兒童劇中表演呈現。雖嘗試解放兒童劇長久以來被桎梏的稚氣可愛模樣,但我們要如何不矯柔造作的解放這個被成人僵固想像已久的模樣,純任天真自然去和兒童的想像接應,這是兒童劇創作者永遠要先面對審視的本質問題。


註解:

1、羅伯特.強森著,徐曉珮譯《擁抱陰影:從榮格觀點探索心靈的黑暗面》,台北:心靈工坊,2021,頁68。

《小魔王與Shadow熊》

演出|Be劇團
時間|2022/11/06 14:30
地點|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