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潰散後的選擇《斷橋》
8月
31
2023
斷橋(僻室House Peace提供/攝影吳峽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97次瀏覽

文 鍾承恩(台大藝術史所碩士生)

《斷橋》以于素貞(吳靜依飾),一名在台北因社運受挫,面臨孩子與理想的雙雙流產,故而回到家鄉療養的青年,透過調動成長環境中的歌仔戲與布袋戲資源,以《白蛇傳》故事的重演、重說,來處理自己的創傷記憶。〈斷橋〉一折在《白蛇傳》中發生在白素貞金山寺水鬥之後的敗逃,在僻室的《斷橋》中,這樣的創傷則作為一切的起點與終點,並在記憶的回訪中,泯除了對正邪的寄託:既不寄望於理想的精神,亦不哀求於國家的憐憫,而是回到斷裂而難堪的現實中,取回選擇的能力。

戲曲資源是如何被引入的?本戲採兩面台:一面為板凳,一面為劇場座椅。從筆者所坐的板凳區望去,佈景的中段由縱向的斑馬線截開,左方為水泥路障和家具,右方則為堆滿紙蓮花的金紙店內部。當演員或倚著水泥路障而坐,或坐在金紙店的矮凳上時,整個空間經常顯得扁平,使人不得不注意到,在全場中佔據制高點的櫃子頂端,常態性地放著猶如家神的戲偶——那便是白素貞。

相較於只聞其聲而不見其人的外婆,以及從未被提及的父母雙親,白素貞所代表的戲偶反而與于素貞之間建立了更強烈的照護關係。在于素貞失眠且寂寞的時刻,她尋求慰藉的是外婆房間電視機中熱鬧的戲曲表演;當白素貞大戰南極仙翁求得仙草,小小的戲偶所駝回予以的「許仙」,也是那個需要仙草排骨湯療驚的于素真。另一方面,是廟公(吳榮昌飾)以說書給予于素貞指引與關心;是戲班徬徨的小生(吳奕萱飾),以啤酒與紙蓮花,與于素貞作為勞動者身處同一陣線,為生活的挫折同病相憐。這些與血緣無涉的照護關係,截斷了傳統與親代的連結想像,回到一個人本身成長、居住的環境空間,及其所能提供的實質陪伴與記憶,為于素貞借助歌仔戲與布袋戲來解決自己的創傷,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並且,白素貞對於于素貞的關係,並不停留在猶如母親與子代的單向照料。《斷橋》並非將傳統戲曲作為可供隨意取用的母親──一個在任何名為「現代劇場」的女兒有難的時刻,總能草率搬出的解答。相反地,透過歌仔戲、布袋戲與現代劇場的表演形式間,彼此大量地轉換與接觸,使整齣戲在處理《白蛇傳》中眾人的問題時,也就是在處理于素貞的問題。

在《斷橋》中,《白蛇傳》的問題是圍繞著許仙懷孕的故事展開。相對於許白兩人的結合,真正令法海怨恨、令國家驚恐,令許、白受創的根本緣由,其實是許仙肚中象徵愛情(理想)的妖種。換言之,許仙要不要把肚中的妖種給生下來成為了主要問題。許仙在歷經心理掙扎後,最終決定與白素貞站到同一陣線,他有時以肉身作為戲台承載他的娘子,有時乾脆破除人與偶的障壁,直接了當地以一個歌仔戲演員的身體,與白素貞小巧的布袋戲偶牽著彼此的手,共同面對以日光燈管作為布袋戲台上的法海禪師。此時,《斷橋》這台戲彷彿就是那個四不像的妖種,卻包容了所有人得以重啟對話的舞台。

《白蛇傳》的改編給予了許仙重新選擇的機會,也給予了于素貞返回歷史的可能。許仙的問題在於生或不生,但在于素貞的時間中,流產卻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于素貞的請戲重說,之於她而言,意味著一個回到記憶現場的機會──一個決定生與不生的時間節點。但此前于素貞的用詞一直都是「流產」而不是「墮胎」,加上開頭她對於自己與警察肢體衝突的描述,很難不讓人聯想在事實上她的流產是非自願的。於是于素貞重演了時間,面對著手術燈般的日光燈管下定決心墮胎,就不僅是創傷記憶的重複,而是透過劇場(戲曲也好,現代戲也罷)的重說故事,重新面對自己理想的失敗、台北的失落,取回自主選擇權的行動。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清楚地表達了與白素貞之間的扮演關係;同樣地,于素貞如果只作為國家暴力的受害者也永遠沒辦法解決她的創傷。因此她不但親身扮演法海,還在面對武裝警察時將法海與白素貞的戲偶納入了同一陣線。最終,也偏偏是法海的戲偶,被那個與于素真共享著現實掙扎的小生開玩笑似地帶離;至於那個在學運中被抓捕,之後去了美國的孩子的爸、如夢似幻也終究離開的小生,這些近似許仙的角色,也都不是依靠的對象。于素貞親手選擇了墮胎,然後她越過了水漫金山的抗爭、斷橋亭畔的重逢,選擇了最後那個「只剩我一人」的結尾,因為集體終究會潰散,逃入集體的精神中從不會是創傷的解答,無論是三一八的抗爭集體、對立面的國家集體亦或是腹中以下一代為名的理想集體。

《斷橋》以創傷作為起點,那是來自於三一八學運的失敗、鄭捷案所象徵的集體信任潰散下的台北創傷。當于素貞透過《白蛇傳》返回記憶,歷經一切重回作為一切起始的創傷後,揭露的是充滿不堪地:鄉村與城鎮的斷裂、知識權貴與普羅人民的斷裂、現代與傳統的斷裂。《斷橋》將披露出的這一切斷開的現實,拋向了雷峰塔下的白蛇,以及躺在街頭抗爭的三一八青年于素貞。白素貞有尊嚴地選擇了自己的結局;同樣,于素貞也沒有逃回任何一個集體,那既不是《白蛇傳》也不是三一八、不是戲曲也不是現代戲,她唯有接受只剩她一人的生存現實,只有接受自己就是妖種的可能,我們才能夠從創傷中再次找回選擇的能力。

《斷橋》

演出|僻室House Peace
時間|2023/08/19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警察不動,我們不動」的標語從她口中喊出,終究表達《斷橋》本就無心於《白蛇傳》,也不該叫做《斷橋》,卻又在劇情末端讓白蛇、許仙與法海如揮之不散的怨靈現身,徒留囈語。
8月
2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