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眾但多數的驚艷不凡《魅力男聲》
4月
28
2014
賈洛斯基(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3次瀏覽
林采韻(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在接近滿座的國家音樂廳,法國假聲男高音(Countertenor)賈洛斯基第一首曲目才唱畢,台下安可聲便響起,而且演唱這首歌曲時,聲樂家還在開嗓階段,聲音尚未到位,但觀眾已經按捺不住。更不用說音樂會最後一曲結束,觀眾競相起立鼓掌,讓聲樂家開心送上三首安可曲,誇張的還在後頭,音樂會後的簽名會,賈洛斯基一簽就是近兩個小時,離開國家音樂廳已經是晚上十一點半。

假聲男高音加上巴洛克樂團,依照過往經紀公司的市場操作經驗,基本上是小眾中的小眾,毐上加毐的票房組合。賈洛斯基這位國際唱片大廠力捧的聲樂家,在台灣一張新專輯,年平均銷售量賣上百張已足以偷笑,如此成績,要結集二千名觀眾塞滿音樂廳讓人不敢妄想。回溯4月19日當天到底是什麼狀況,可從幾個面向著手。

在觀眾組成方面,可略分為核心與非核心樂迷。核心樂迷,意指長年聆聽聲樂,對於假聲男高音有所認識,擁有自己品味的觀眾,他們走進音樂廳,大多抱持驗明正「聲」的目的,想親耳見識,這位在全球當紅的假聲男高音不是浪得虛名,現場演唱與唱片錄音水準同步。

至於非核心的樂迷,他們走進音樂廳的理由較為多樣,譬如出自男性發出女聲的好奇;在FB或YouTube上看到影片被聲音震撼或被外貌吸引等。他們傾向衝動購票或出於追星情懷。這批隱性觀眾,是市場之前所無法預測的,也造就出現場販售的影音產品,銷售量超過200張,遠遠勝過賈洛斯基單張專輯一年在台的銷售;簽名時,觀眾搶拍事小,更有看他看到出神不願離開的迷哥迷姐。

無論是核心還是非核心樂迷,「親炙本尊」是共同的目標,然而要從第一首曲子情緒性的熱情安可,持續到最後形成全場波浪式的「起立鼓掌」,本尊藝術性的好壞依然是取決的重點。

假聲男高音本就是聲樂中的一種類型,與男高音、女高音等一樣,需要先天的條件和後天的訓練,依每個人的音域不同,Countertenor可達到女低音甚至是女高音的音域,但是音域並不等於音質,有些Countertenor的聲音較傾陽性有的則較為陰柔,事實上,以「假聲男高音」稱呼「Countertenor」並不盡然正確,Countertenor在演唱時,並非全然用假聲也有真聲的存在,高超的聲樂家在真假轉換間能夠自然且順暢令人難以體察。在英文上「Counter」意指相反或對立,並沒內含假聲的涵義,指向與男高音相反或對立的聲音,因為眾所認知的男的高音,是雄壯、高亢且響徹雲霄,但習於演繹巴洛克作品的Countertenor因發聲方法等原因,聲音較為空靈清新且音量不大。「Countertenor」在台灣被翻譯成「假聲男高音」目前已難追溯源頭,但此約定俗成的說法多少產生誤解。

Countertenor因為市場需求有限,雖然一些音樂學院尤其是教授巴洛克音樂的系所有設其專業,並非聲樂領域的主流。近年來活躍於世界舞台的Countertenor包括Andreas Scholl、David Daniels、Brian Asawa等人,但這些聲樂家長年與台灣無緣,也讓賈洛斯基成為首位在其顛峰期台灣樂迷便有機會親炙盛名的世界級的

Countertenor。

賈洛斯基首訪台灣安排的曲目,全為18世紀作曲家韓德爾和波爾波拉為其鍾愛的去勢男高音(又譯稱閹割男高音)所量身訂作的歌劇詠嘆調。目前留存聲音紀錄的去勢男高音為蒙列斯奇(Alessandro Moreschi),但他錄音時已過黃金時期加上錄音品質粗糙,也讓後代對於去勢男高音聲音的理解主要靠歷史的文字紀錄。

在音樂會上賈洛斯基巧妙安排當時韓德爾和波爾波拉在英國打對台時代表性的詠嘆調作品,既然是打對台,目的就是要讓聲音耍特技。取自韓德爾歌劇《歐瑞斯特》的〈狂猛的風暴〉,歌聲需要駕馭急速的音群,和一波接著一波的裝飾音,只見賈洛斯基以透亮的音色,不急不徐不費吹灰之力的周旋在韓德爾的音符當中,在炫技之餘,聲音的戲劇情感和臉部的表情不打折扣。若說〈狂猛的風暴〉呈現的是「速度」,波爾波拉歌劇《波呂斐摩》中的〈偉大的朱比特〉測驗的是「持續力」,歌曲一上場,就是一段超過十秒鐘的長音,接著是雕塑音色的慢燉樂段,賈洛斯基在此以細膩的唱腔展現極佳的平穩度,自然收服了觀眾。

整場賈洛斯基演唱8首詠嘆調,歌曲有「心」的安排,將其柔軟的「聲」段、戲劇的張力、高超的技巧、乾淨的音色,自信的展示在樂迷面前,所獲得的「起立鼓掌」可說是名副其實。而這場演出,在結束之後,也讓人順勢產生思考,若不是主辦單位國家兩廳院在行政法人半公家的身分下,抱持開發表演類型的企圖心和服務樂迷的初衷,被視為冷門Countertenor大概很難成行。而從此次經驗,可印證幾件事:市場是需要被注入新活力,而觀眾也有被開發的潛能,關鍵在於主辦單位懷抱多少熱情與動能。

《魅力男聲》

演出|賈洛斯基與威尼斯巴羅克樂團
時間|2014/04/19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