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路彎彎,總能抵達遠方《小路決定要去遠方》
7月
30
2020
小路決定要去遠方(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1次瀏覽
宋柏成(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生)

《小路決定去遠方》是一個關於「追尋」的故事,以一名老師尋找被黑婆婆帶走而失去聲音的學生小陳為主線,又有其他動物如小鹿彎彎、鯨魚威威對遠方的追尋作為對照。但,結尾會發現小陳是自願去找黑婆婆,並主動將聲音交給他,而非遭到黑婆婆的控制。黑婆婆雖被刻畫邪惡,實際上並非惡人,他的存在代表負面情緒該有的宣洩出口。

故事之初通過孩童向老師訴說幻想中的家庭生活作為開始,但內容很快被戳破為謊言,形式上又以間接的光影來呈現,表現成人無法真正接收並理解孩童的訊息。這個段落結束後,又以「脾氣醫生」塑造成人對於孩童的思想灌輸,完全不給孩童自主抉擇的空間,成人過於刻板地限制了孩童的想像。綜合這兩段情節,「成人─孩童」的關係從此建構,可以說是單向而缺乏對話的,成人成為關係中的主導者,並未傾聽孩童的聲音。為脫離這樣關係下的限制,故事中老師的不斷追尋得以開始。

小路決定要去遠方(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 小路決定要去遠方(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

此劇並不止於建構「成人─孩童」的關係鏈,還處理了「人類社會─自然環境」的關係,故事中表現了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與侵犯,從這個角度來切入,孩童與動物、成人與人類社會是可以相互闡發的。「人類社會─自然環境」到了劇中擴散成諸多象徵,如「廚師─動物」單方面濫宰即為一例。自然環境受到人類的支配,就如孩童被成人的支配,從此失去最原初的自我,又沒有話語權,若轉換到故事中就是失去聲音的小陳。而這樣關係浮現的關鍵在於魔法,孩童與動物對於魔法的運用代表著其所擁有的想像力,是基於原始純真的特性而存在,正是這樣的魔法與想像建構了人類社會,像是劇中有個段落要做為觀眾的兒童去塑造地球的模樣,也就意味著地球是通過孩童的主動建構與想像而成立。但就如劇中的台詞:「當魔法被定義了,魔法就消失了。」《小路決定去遠方》以孩童與成人的對立,表現了人類應有原始的想像力與兼容性,這樣的能力創造了社會;但社會卻反過來限縮、僵化人類的價值觀,甚至威脅到人類的想像力與兼容性。

另一方面,移動式、沉浸式的手法採用,促使進場的孩童觀眾產生共感而視演員如同自己,進而能夠將觀眾納入成為敘事的主體之一,成為有積極作用的存在。觀眾通過戲劇上的想像力進入故事,而這樣的故事又要主張想像力的重要性。這些作為觀眾的家長與孩童亦是故事要傳達的結構的一部分,這麼一來,前述「成人─孩童」與「人類社會─自然環境」的關係鏈也就擴散到觀眾及其代表的現實社會,我們亦處在類「成人─孩童」的關係之中,我們身處的社會正是那個想像力與兼容性被威脅的社會。

最終老師與黑婆婆的衝突在誤會化解後得以解開,走向皆大歡喜的結局。老師同時為成人與孩童的身體成為兩造對話的場域,他既有孩童的想像力,又有成人的立場,於是故事才得以克服隔閡。但既然如前文所說,現實社會亦被納入「成人─孩童」關係的一環,我們又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困境,如何找到對話的場域呢?以劇中的立場來看,如老師成為兒童,成人需要將自己脫離成人的語境,不必然要以自己的價值判斷去論斷,而要聆聽、相信孩童,才能解決問題。既然處理了「成人─孩童」,那麼,「人類社會─自然環境」呢?不就也應以同樣的思路去處理?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6月
30
2022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6月
29
2022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6月
08
2022
瓦旦試圖奠基在真實且當下的觀察之上,持續創生屬於自己的當代語彙。於是乎在瓦旦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須擔憂文化標籤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只餘創作者的路將走得多遠,並且能走到何方而已。(簡麟懿)
4月
21
2022
有目的性地注入特定傷痕歷史與人權議題的語境,以描寫威權體制的痛省為經;以涉及多種性向,甚至是泛性戀(Pansexuality)之流動的愛為緯。(簡韋樵)
3月
28
2022
除了少量的骨子老戲之外,更多的今人之作是一種現代議題的戲曲化表達,其內在的主題已經與老戲截然不同⋯⋯我並不認為「忠孝節義」的主題在今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我們需要找到價值本身與今日現實的媒合之處。(王逸如)
3月
07
2022
Guesthouse 演出過的某個場次、每種形式,也如同一間間客房,為未來實體與線上整合的可能性,預留了再訪的空間。(林真宇)
3月
01
2022
在右手歇斯底里地反覆敲擊琴音下,鋼琴家陷入癲狂,達到當晚的最高潮,全場亦隨之狂喜,在曲畢後鼓掌不止。
2月
1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