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路彎彎,總能抵達遠方《小路決定要去遠方》
7月
30
2020
小路決定要去遠方(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49次瀏覽

宋柏成(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生)


《小路決定去遠方》是一個關於「追尋」的故事,以一名老師尋找被黑婆婆帶走而失去聲音的學生小陳為主線,又有其他動物如小鹿彎彎、鯨魚威威對遠方的追尋作為對照。但,結尾會發現小陳是自願去找黑婆婆,並主動將聲音交給他,而非遭到黑婆婆的控制。黑婆婆雖被刻畫邪惡,實際上並非惡人,他的存在代表負面情緒該有的宣洩出口。

故事之初通過孩童向老師訴說幻想中的家庭生活作為開始,但內容很快被戳破為謊言,形式上又以間接的光影來呈現,表現成人無法真正接收並理解孩童的訊息。這個段落結束後,又以「脾氣醫生」塑造成人對於孩童的思想灌輸,完全不給孩童自主抉擇的空間,成人過於刻板地限制了孩童的想像。綜合這兩段情節,「成人─孩童」的關係從此建構,可以說是單向而缺乏對話的,成人成為關係中的主導者,並未傾聽孩童的聲音。為脫離這樣關係下的限制,故事中老師的不斷追尋得以開始。

小路決定要去遠方(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

此劇並不止於建構「成人─孩童」的關係鏈,還處理了「人類社會─自然環境」的關係,故事中表現了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與侵犯,從這個角度來切入,孩童與動物、成人與人類社會是可以相互闡發的。「人類社會─自然環境」到了劇中擴散成諸多象徵,如「廚師─動物」單方面濫宰即為一例。自然環境受到人類的支配,就如孩童被成人的支配,從此失去最原初的自我,又沒有話語權,若轉換到故事中就是失去聲音的小陳。而這樣關係浮現的關鍵在於魔法,孩童與動物對於魔法的運用代表著其所擁有的想像力,是基於原始純真的特性而存在,正是這樣的魔法與想像建構了人類社會,像是劇中有個段落要做為觀眾的兒童去塑造地球的模樣,也就意味著地球是通過孩童的主動建構與想像而成立。但就如劇中的台詞:「當魔法被定義了,魔法就消失了。」《小路決定去遠方》以孩童與成人的對立,表現了人類應有原始的想像力與兼容性,這樣的能力創造了社會;但社會卻反過來限縮、僵化人類的價值觀,甚至威脅到人類的想像力與兼容性。

另一方面,移動式、沉浸式的手法採用,促使進場的孩童觀眾產生共感而視演員如同自己,進而能夠將觀眾納入成為敘事的主體之一,成為有積極作用的存在。觀眾通過戲劇上的想像力進入故事,而這樣的故事又要主張想像力的重要性。這些作為觀眾的家長與孩童亦是故事要傳達的結構的一部分,這麼一來,前述「成人─孩童」與「人類社會─自然環境」的關係鏈也就擴散到觀眾及其代表的現實社會,我們亦處在類「成人─孩童」的關係之中,我們身處的社會正是那個想像力與兼容性被威脅的社會。

最終老師與黑婆婆的衝突在誤會化解後得以解開,走向皆大歡喜的結局。老師同時為成人與孩童的身體成為兩造對話的場域,他既有孩童的想像力,又有成人的立場,於是故事才得以克服隔閡。但既然如前文所說,現實社會亦被納入「成人─孩童」關係的一環,我們又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困境,如何找到對話的場域呢?以劇中的立場來看,如老師成為兒童,成人需要將自己脫離成人的語境,不必然要以自己的價值判斷去論斷,而要聆聽、相信孩童,才能解決問題。既然處理了「成人─孩童」,那麼,「人類社會─自然環境」呢?不就也應以同樣的思路去處理?

《小路決定要去遠方》

演出|明日和合製作所、吳彥霆
時間|2020/07/18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體驗絕對是此劇重要的一部分:置身黑暗、碰觸氣球、一起拉住紙張看高樓升起、感受彩虹的穿越,或是手牽著手,感受彼此溫度,一起穿過大門揭開黑婆婆的真面目!(黃馨儀)
7月
13
2022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
酒神消解了個體的差異,包括種族、性別或階級,是一種打破界限的集體狂歡。我認為導演在本劇中有意,用歌舞的方式讓參與者在演出過程中達到精神的統一,利用演員本身「跨文化身體」的特性,打破現代社會理性框架
2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