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戰爭又遠又近——《熱帶天使》星聲登場
4月
14
2025
熱帶天使(SML樂劇創製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1次瀏覽

文 張宗坤(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由台灣小說家陳千武的作品《獵女犯》改編而成,音樂劇《熱帶天使》儘管經過改版、更換導演,再加上《聽海湧》、《由島至島》等台籍日本兵相關影視作品的推波助瀾,對於第一次觀賞的觀眾如我,這還是一個有些摸不著頭緒的故事。

在許多同樣鎖定戰爭末期的創作中,陳千武的特色在於把「性」放在核心。《熱帶天使》將這點清楚地表現出來了:在主人翁林逸平(阿平,于浩威飾)的身上,我們最能發現這種對比:一方面,阿平對軍隊在南洋擄獲的慰安婦賴莎琳(李曼飾)既有憐憫與愛慕;另一方面,部隊長官松永(葉文豪飾)又對阿平抱持著混雜了征服與悼亡的同性情愛。不過,對陳千武來說,他核心的批判不在娼妓和同志是結構性的病態,而是慰安婦等特殊產物的存在條件。換言之,應該受到批評的,毋寧是戰爭本身。

熱帶天使(SML樂劇創製提供/攝影林育全)

但《熱帶天使》又是如何?讓人最感到困惑的,正是本次加入,作為阿平中學時期摯友的丑角蔡香腸/吉本(林玟圻飾)。在上半場,阿平受松永刺激而開槍誤殺了吉本,他的死在演員的詮釋下參雜了要死不死的喜感,對照不了阿平的震撼、心死;到了下半場,吉本卻又以鬼魂之姿,和逃跑的朝鮮人慰安婦雪子(辰亞御飾)歡笑對唱,看開了戰場上的死亡有「一百萬種方法」,強調活在當下、面對死亡的勇氣。

由擅長喜劇表演的林玟圻帶入調性的轉移,或許確能舒緩觀眾緊繃的部分情緒,尤其是接續在松永悼亡卻雄厚強大的〈火〉一曲所展開的下半場中。事實上,包含吉本追求雪子的〈危險遊戲〉,慰安婦與媽媽桑挑逗士兵的〈女人樹〉等曲目,也都看得出來編劇嘗試減低寫實帶來的沉重,強化劇場所需的敘事性的努力。然而,這使得不連戲的斷裂感也同樣強烈。畢竟,這些較為輕快、僅帶有一絲無奈的表演,固然可以使敘事更加滑順,但得警慎拿捏,才不至於讓黑色幽默的反諷滑落為即興喜劇的輕巧。只是,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具體來說,《熱帶天使》中,關於個人究竟應該怎麼面對戰爭——如果這是個歷史上一再循環、必然再現的尋常事件——其實呈現了兩種對立的解讀位置:一種,視之為近在身邊的暴力,另一種,則視之為超乎個人的荒唐。正是這兩種位置的難以調和與左右搖擺,使得我們不確定自己能得到的,究竟是歷史的教訓還是欣賞的喜悅。

熱帶天使(SML樂劇創製提供/攝影林育全)

就好比,我們不知道與雪子對唱的吉本,究竟是用誇大死去的肢體來反諷戰爭的殘酷;還是在嘲諷戰爭的可笑,表現活在當下、不畏死亡的積極願望?又或者,儘管符合史實,將故事登場的空間設定在遭到盟軍包圍的日佔島嶼上,對於以血腥和暴力為本質的戰爭整體而言,我們究竟是在旁觀殘暴不仁中風平浪靜的一角,還能是從這樣的寧靜中,去瞥見更大、更暴力的陰影的籠罩?也於是,當由楊烈扮演、端坐在舞台一角的書桌前書寫的老年阿平,將這耗盡他幾乎所有精力的百感交集的戰爭回憶,呈現給他的女兒與所有的觀眾——這些戰爭的未曾經歷者時,和平時代的我們究竟應該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情,去理解已經充滿戰爭的過去,面對可能通往戰爭的未來?

《熱帶天使》星聲登場

演出|SML樂劇創製
時間|2025/03/23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