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聲下的生命故事《熱帶天使》星聲登場
4月
14
2025
熱帶天使(SML樂劇創製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4次瀏覽

文 周依彣(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在欲探討歷史傷痛的當代劇場中,《熱帶天使》無疑佔有一席之地,對於台灣這塊擁有複雜後殖民情境的土地而言,國族認同的建構與反思更是一個極其敏感的話題;隨時光推衍,這類討論雖已非被噤聲的灰色地帶,但逐年激化的對立,仍使批判力道的拿捏變得困難。而《熱帶天使》採用了一個常見的戲劇手段:藉小人物的故事,展演個體如何在宏大敘事與暴力結構中存活,揭示那一世代的人們如何在夾縫中掙扎、變形,甚至被消解,勾勒出一幅悲劇的史詩圖畫。

作為第一次觀賞《熱帶天使》的觀眾,磅礡的開場曲目〈在1940〉壯闊展開故事線,並強力地提出對於戰爭的詰問:「我的人生,到底佇佗位」?無疑讓人期待戲劇如何改編處理詩人陳千武的《獵女犯: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小說集裡以主人翁(作者)的視角闡述了身為「被志願」入伍受訓成為日本軍的矛盾與不平等,在死亡邊緣的生存,不僅描繪了殖民與被殖民者的多重思想層次,更將個人心理與族群命運形塑成混雜的歷史處境。同時,「獵女犯」指的是主角林逸平受命押送被日軍強徵的女子到慰安所受訓,他既同為戰爭下的迫害者,卻又是侵略他者的加害人。無論是身分認同的國族錯置混亂,還是大時代中小人物的真實模樣,慾望、恐懼、醜惡與悲傷都輾轉糾纏在戰爭背景的裂縫之中。

《熱帶天使》注入許多心血改編原著小說複雜的人物關係、多重敘事的角度,在130分鐘的音樂劇中探討了戰爭、台籍日本兵、慰安婦等身分在戰爭中各自被迫承受的命運。戲劇的核心衝突,離不開劇中各個角色身分的流動性,但這種不確定,卻並非出自於角色個人的內在衝突,而是外在世界強行支配的撕裂。劇中角色一一從國族、經濟、文化上的壓迫,遠渡至南洋戰場的酷熱、疾病、死亡、脅迫,最終抵至戰爭終章,被迫面對虛無與被拋棄的現實,不論反派或主角,他們破碎不堪的人性皆是在非自願的時空環境下被塑造,是殖民熔爐中燒盡的餘灰,而這段荒謬而殘酷的歷史記憶,正是這部劇作最濃稠黑暗的底色。

上述種種,皆反應了改編的困難,《熱帶天使》帶著濃重的悲劇色彩,試圖建立大時代的脈絡與形塑各角色的立體性,卻還是有些許掉入陳套窠臼的問題。

熱帶天使(SML樂劇創製提供/攝影林育全)

劇情調性的取捨

在劇情結構的定調上,《熱帶天使》作為戰爭紀實的文學音樂劇,似乎有意削弱戰爭的暴力殘酷,繼而轉向展演主體生命的完整故事。有鑒於此,悲劇性並非是該劇意欲呈現的主要氛圍,更準確地說,淡化太平洋戰爭以及日本殖民歷史下的詮釋,為的就是更加凸顯在完成生命故事的書寫,讓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得以有更豐富的面貌以及被述說的空間。可惜的是,《熱帶天使》觸及了如此繁雜的主題,無論是台/日身分認同的困境、慰安婦痛苦被撕扯的瘡疤、軍人身不由己的侵略行動等主題,他卻選擇將更多的篇幅注入在描繪角色的愛情故事,讓戰爭的倫理反思以及個人心理、族群命運的衝突都包覆在情感的脈絡中。然而,在有限的故事篇幅中,不僅有主角林逸平和賴莎琳的感情主線,更有軍官松永與安子媽媽的支線,甚至還參雜了吉本(蔡香腸)和雪子的笑鬧關係。這樣三條情感的設定,目的初衷是為了豐富劇中的元素,讓更多人物故事得以被記錄傳頌,可卻因為太想掌握每一段關係,又希望講述整個戰爭時代的歷史脈絡,使得個體間的連結性不夠清楚,更嚴重弱化了人物的立體性,無法思辨劇中主體的意涵,除了主角的關係被相對細膩地刻劃外,觀眾並無法釐清配角愛情故事的敘事邏輯。

林逸平與賴莎琳原作為「狩獵者」與「被獵者」的對立關係,劇中大幅更動了這樣的設定,讓兩人因為熟悉的語言,進而相知相熟。但兩人建立關係的許多背景不具備說服力,觀眾無從找尋兩人強烈愛情的脈絡,除了語言的熟悉、花生糖的慰藉、承諾找尋十字架外,更相知相守在南十字星的見證下相約好好活著,但卻完全模糊作為「日本兵」與「慰安婦」的矛盾對立身分,實屬令人費解。當戰事走到後期,能夠說服兩人有共同堅定信念的便是對於生的渴求,但劇中不斷上升私情愛意的成分,使得兩人更加人性化的同時,卻只淪為了相對通俗的愛情故事,簡化了特殊時空脈絡下的人物心理動機。

熱帶天使(SML樂劇創製提供/攝影林育全)

在混亂的時代,愛情成為極端奢侈的美好幻想。劇中軍官松永帶著強烈的軍國主義,渴望大日本帝國獲得最終的勝利,因此他與安子的愛情,注定只能以悲劇告終。可惜的是,劇中各自描繪了兩人的心境,前者有著身為軍人的使命不得不為國家犧牲奉獻;後者既是少女的唯一救贖,也是無形的共同劊子手,兩人同為戰爭時代下悲情的人物,卻缺少共同刻劃彼此情感的描繪,讓安子最終隨松永殉死的犧牲略顯突兀,更像是她獨自告別了罪惡的時代。更令觀眾感到矛盾的點是,松永對林逸平從始自終都特別照顧,雖然一言以蔽之的傳遞原因是已逝同性友人的關係,在兩人的情感刻畫上相對飽滿的情況下,沒有日籍士兵對台籍志願兵的狂妄與狂暴,反而更多的是溫柔與包容,曖昧矛盾情結成為了舞台上唯一被傳遞的資訊,失去了更多內化與糾葛的族群關係,也是劇中在選擇情感作為主軸後,相對可惜的處理。

融入喜劇元素的恰適性

星聲版的《熱帶天使》有許多喜劇元素的存在,然而在一齣調性相對沉重的作品之中,這樣的選擇是否合適或許值得再深思。戰爭紀實並非要呈現身臨其境的戰火之中,尤其林逸平所處的位置並非前線的位置,但《熱帶天使》的核心仍應該為時代下人物的被壓迫與絕望,即使情感關係被放置在核心的主體位置,每個人都有著身不由己的無奈與苦痛,這樣的氛圍或許更應該出現在這齣戲的主調之中。

〈危險遊戲〉與〈一百萬種死法〉,也就是蔡香腸與雪子的故事線,當這樣歡快的情節被放置在作品中,便更加凸顯了其餘角色與故事主軸不夠強烈的弊端,使得整齣戲劇遊走在既悲憤又戲謔的怪異風格之中。更進一步的來看,上半場蔡香腸被林逸平誤殺,林逸平深陷崩潰之餘,蔡香腸卻在笑鬧中死去。在已經充滿壓力的環境下這樣設計,好友死去的悲愴感被降至情感的極低位置,甚至無法共情林逸平的心境轉折以及戰爭下無奈的意外事件。不僅如此,蔡香腸與雪子的情感設計也讓人摸不著頭緒,雖然可以從劇情推論出兩人的連結脈絡,但蔡香腸卻在下半場以鬼魂的方式出現,以〈一百萬種的死法〉的音樂接走因為傷害士兵而必然面臨死亡的雪子。或許可以解釋為,死亡本質過於沉重,以突兀的詮釋方式去減緩觀眾緊繃的情緒是劇作的手段。但夾雜在悲劇情境裡的喜劇元素使得兩者無法取得平衡,走向全然通俗的戲劇手法,導致觀眾無法與這些人物產生任何共感的結果。

無可否認,《熱帶天使》提供給觀眾一個認識歷史、了解過去的機會,也塑造了非常成功且具有水準與規模的舞台場景與音樂歌唱。然而,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對於《獵女犯》一書中更深層的主題探討,或許值得成為每一位劇場觀眾的詰問。

《熱帶天使》星聲登場

演出|SML樂劇創製
時間|2025/03/23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