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舞台,抒情的牢籠《河床的低燒》
9月
18
2025
河床的低燒(隱流製作提供/攝影吳育名)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6次瀏覽

文 許玉昕(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河床的低燒》以崑曲《牡丹亭》開場,伶人(袁學慧飾)唱出杜麗娘對愛情的初醒,將觀眾捲入一種半夢半醒、今昔難分的心理時空。舞台上沒有寫實布景,投影影像的波紋既像宇宙也像海底,營造出難以界定的空間感,以意識流的意象鋪陳整齣戲對親密關係的探討。

愛、自我、恐懼

故事圍繞一名女子(林湄羚飾)與兩名男子(林承豪、葉長青飾)展開,女子在不同關係中思索自己的存在與價值。人物沒有名字,暗示演出不奠基在具體的角色設定,不過對手戲的表演方式和心理寫實劇沒有太大不同,人物間的對話以日常打鬧與女子的自我揭露穿插共構。女子困惑於「我是誰」,相信「擁有就是失去的開始」,因此拒絕進入戀愛關係,只與已有女友的男性作伴,以預先迴避被拋下的風險。當其中一名男子因為她而與女友分手,問她「你不想成為我的唯一嗎?」女子從震驚轉向憤怒,一方面堅持「沒有人是誰的唯一」,另一方面也向觀眾坦承「我害怕我總是被丟掉的那個。」前半部女子對自我價值與關係的各種不信任,導向這場這場情感爭執的高潮。

緊接在吵架場景後,三位演員與角色分離,女子繼續以散文式語言拋出抽象的呢喃──「我要解脫,關鍵在於是否能看見真理。」「我的想像總是侷限在這個世界的想像裡,而這個世界讓我們不確定的事太多了。」同時,兩位男子轉向肢體表演,在舞台上匍匐、蜷曲,以不同維度、力道與速度將自身折疊進空間裡,試圖突破語言的線性及單一抽象的質地。三位表演者也穿插朗誦八目鰻的介紹,讓冷靜、客觀的科學語言與女子瑣碎的心理思辨形成語言節奏的張力。

最後,女子下結論:要成為最愛自己的人。唱戲曲的伶人隔著困住女子的透明球體與她貼緊手掌心,彷彿形成打破界限的結盟;當伶人將球體拉鍊拉開,球體瞬間洩氣,女子踏出並進行「蘇菲旋轉」──「旋轉的時候一切都在離我而去,你是中心,你一無所有⋯⋯那是一個人的旋轉,哪怕廣場中有很多人。」女子以接受孤獨、聚焦於一己之身,作為朝向自由、從關係焦慮中解脫的解方。

個體的裂解,或是自我的膨脹?

本次演出細膩描繪女主角的心理狀態,包括她對承諾的恐懼、對情感依附的抗拒等等,某程度上反映了當代親密關係的普遍焦慮:在道德中心的人際倫理動搖後,親密關係腳本快速變化的社會氛圍中,個體的自我價值往往在「從關係中尋求價值感」或防衛性的「強調個人能動性以對抗親密關係的不確定性」這兩種相互糾纏的心理機制間擺盪。劇中「怕你和帳號一起消失不見」、「因為你的生活不在這裡,不然你的帳號不會只有我」等對話,極其敏銳地捕捉了隨著不同社群平台推陳出新的互動機制,「人」被碎片化,裂解為不同帳號,以凸顯特定「人設」展示給想像中的受眾。

河床的低燒(隱流製作提供/攝影MOU)

然而,看似普遍的焦慮,真的是普世的嗎?全劇高度聚焦於女子的心理揭露,兩名男性在稍嫌單薄的角色設定下,難以跳脫功能性的陪襯,甚至在對話沒有交集時以簡單一句「女生好難懂」總結女子的發言,對話淪為各自表述,難以開展不同思想交鋒的可能性。雖然對話沒有交集或許是為了強化女子的孤獨感,但這種可以說是刻板印象中「直男」特質的再現及其與女子的細膩心思的對比,鞏固了情感勞動的性別分工。演出在形式上賦予女性聲音與舞台,實質上把焦慮個體化、心理化,而迴避了共同反思的責任。

在對戀愛的思索中,本劇的確觸碰到一個值得進一步複雜化的議題:親密關係不必然建基於排他的浪漫愛。女子與男性角色之間的關係,若理解為一種「陪伴而不佔有」的模式,有潛力鬆動所有權作為合法親密模式的霸權。簡言之,「愛」或「幸福」是否有可能來自「共享」,而不與「擁有」綁定?問題是,本劇關於親密關係的思索,繞來繞去總回到女子的失去恐懼,也就是她始終沒有跳脫以「獨佔-失去」的框架來看待愛、快樂、以及關係。例如,她揭露自己「喜歡擁有被擁有的東西」、「不敢真正擁有」,她與男子的陪伴關係更像是短暫的享樂而缺少信任,到最後「確定自己就是『自己的』」──也就是說,她面對失去恐懼的解方,是擁抱「愛自己」這種主流的自我培力語彙,但這個「自己」並不是透過與他人及集體互動,或公共實踐來建立;缺乏集體意識與社會連帶的「自己」恐怕是內縮且自戀的,劇終蘇菲旋轉的自由,是無視廣場上的其他群眾,轉進了孤立的個人主義迴圈。

情不知所起,徒留呢喃與回音

在非寫實的空間設計中,《蘇菲旋轉》一書的文字被照搬上舞台。【1】當印刷書籍被捧在手上閱讀,文字與讀者建立個人、私密的連結,然而大量抒情語言在劇場內若未經轉化地呈現,反而有顯得耽溺的疑慮。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例如,女子不斷重複「自我」與「擁有」作為關係焦慮的源頭,這些語句若放在心理學的框架來看,會被視為個人的情感創傷,並導向個人主義式的自我培力。但,「被標價、被選擇、被遺棄」的困境,難道不是資本主義對親密關係的滲透?當人際互動被套入市場的語言,不只個體被物化、待價而沽,愛也無法擺脫所有權迷思。意象化、拼貼的語言,縮減了對私有財產為基礎的人際關係的反思空間,讓女子的痛苦不但無法被放到社會關係中來思考,甚至再製了那些製造壓力的結構性問題。

河床的低燒(隱流製作提供/攝影吳育名)

此外,當八目鰻的介紹逼近冗長瑣碎的程度,三人台詞的「牠們」疊合「我們」,客觀科學介紹逐漸和親密關係陳述疊合,先前突兀的、破格的、具有殊異性的物種,最終被收攏進人類關係的比喻。台詞中「牠們」與「我們」的曖昧置換,其實提供了反思「語言如何界定我們/他者」的契機,但最後八目鰻被收編成戀愛比喻,失去了陌生化的效果及打破語言規範性的基進潛能。

在爭吵橋段後出現非寫實的身體行動,如兩位男性表演者爬行、仰躺吹氣球、組裝身體與cube,鬆動了主體與空間的界線,或許可以視為對語言的無能的挑戰。換言之,當言說不足以釐清情感矛盾或承擔溝通功能,身體與空間的重新組裝具有衝破感知慣性的力道,而唯有突破既有的感知分配,才有可能打開封閉、排外的情感迴路與關係模式。然而,本劇雖有創造出「溝通無效」的無力感,但沒有進一步拆解語言作為表意工具背後的話語政治,後半段的肢體表演便沒有足夠的反動基礎,反而和言說成為平行的兩種表演邏輯。

語言、身體與技術調度的摩擦,具有組裝多重閱讀路徑的潛能,例如在開場與尾聲女子捧在手上的水族箱,以及燈光在舞台上製造出粼粼的波光,這些設計都有可能啟動從「物」的角度反思權力與依存關係,跳脫自我耽溺的迴圈;崑曲的聲腔與身段,也有潛力以差異化的操演來提問當代主體與情感治理的框架。然而,本劇對語言與概念輸出的高度依賴,掩蓋語言、身體、技術之間,以及語言內部的張力。矛盾與衝突最終象徵化地收束在女子與崑曲伶人異口同聲、互為倒映般的宣告:「自由,可能很暈眩」,讓主體間結盟的願景,讓位給了自我的回聲。


注解

1、本劇融入插畫散文集《蘇菲旋轉》的部分文字。

《河床的低燒》

演出|隱流製作
時間|2025/08/30 20:00
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溫暖小池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