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下的記憶溫度 《你所不知道的台南小吃》
6月
05
2014
你所不知道的台南小吃(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12次瀏覽
李承曄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

一個充滿寧靜的巷弄中,在演員一同追出去的那一刻時空下,彷彿靜止般,這頓點,讓觀眾的內心如同被刀刃劃下一個記憶裂痕,像是被思念而引起的重重溫度,層層包圍,隱隱作痛,這看似離別的句點,卻是整部戲中最直接且能夠感受到記憶溫度,然而《你所不知道的台南小吃》是什麼?

這部戲,為台南人劇團在2014年台南藝術節的限定製作,結合每年《城市舞台》的概念,選擇在321巷這濃濃的日式空間中作演出,這看似十分懷舊氛圍的「老台南」,成為我腦海裡第一個印象。值得一提的是劇中介紹部分,設定以部落客做為觀點切入,觀眾就像一個又一個尋找美食的部落客,因為網路傳說而吸引過來,反觀這樣的設定,也就如同觀眾進劇場的期待,「記憶」,「食物」,「味道」,皆成了在看戲中尋找的元素。

整齣作品分為三個區域觀眾席,觀眾可選擇找位置坐下,或選擇行走,在這樣既有的限定下,自由的看戲走動,恰巧是一個環境劇場空間的給予觀眾的另一個想法,觀眾是戲的一部分,互動成為必然的要素。一個女子、一對情侶、一個男子,四個演員的組合,分散於這三個舞台空間,在這看似一些平淡瑣碎卻單一的情境中,會看到演員藉由述說開始紛紛地架構角色的生活、個性、背景,這樣的鋪梗雖些許冗長,卻也是這樣的因素,能夠讓觀者在不同空間行走下,從片段中,成功架構出對於角色的理解程度,「等待」則成了這故事架構的一個因素。如同演員與觀眾皆有個一個共同的目標,對觀眾而言則是「劇終」,對劇中人物而言則是「記憶味道」,這樣過程,成功地引出最後的結局,對我來說,其實蠻享受在這言語中所玩味的點點滴滴,平淡自然卻深刻於自己的內心。

劇終,則將這三個相互的舞台空間,三條故事線,集結成一起,述說這故事的核心:「重逢」。一個看似平淡且孤寂的男子,為這味道的起源,先從兩姊妹的見面,順勢地將兩塊片段的背景記憶,拼成一個合理的記憶故事線,再由與男子看似驚恐的相遇情境,將劇情線推入到最後高潮,這也成功解決觀眾之前所謂的「等待」。最後劇中所點出的元素,塑造出成長記憶中的味道,並加入那段關於上個世代之間的難以述說的情感,「一起吃頓飯」,這清晰卻熟悉的言語,讓這些種種的問題有了解決。仔細想了想,這何嘗不是一生中,最簡單的幸福,如同劇中所提及,有任何煩惱,回到家,跟家人吃頓飯,說說話,煩惱也許將不再存在,明天又是個新的起點,這些話語在現在社會中,顯得特別的諷刺,卻是最真摯的提醒。「離別」或許是這部戲,最後所說明的事情,但在離別後,又開始述說「一起吃頓飯」,此時戲中的第五個演員,觀眾,也加入了這一部戲的終點,大家將些許哀傷的情緒,化作行動,一起排著隊、一同吃著飯,這正是這孤寂的時空下,最能直接且打動人心的滋味,讓溫暖化為記憶的濃濃「人情味」。

這傳說中的台南小吃是什麼? 我想「記憶」會是這問題一切的答案。

《你所不知道的台南小吃》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4/05/30 19:00
地點|台南人戲花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你》中,我所看到的是第四面牆的消融。它仍舊存在,但在觀眾的心中卻不會覺得那個是與演員(劇作)的距離,而是稀鬆平常的人與人的距離。(李亦修)
6月
11
2014
從亡魂的放下執念後自在解脫、姊妹的不捨揮別離場的情節句點之際,直接的以輕鬆語調邀請現場觀眾一起享用滿桌美食,誠然美味難以抵擋,卻仍然給人一種跳tone的不搭嘎之憾。(楊美英)
6月
10
2014
選擇於自家後花園演出,其實就有份邀請大家一同來「家裡」坐坐的意涵,戲劇演出部份或許有些不足,但若將整體環境、氛圍、目的等考量進去,這部演出認真的誠意是足已達到劇場本身的「藝」境。(李旻原)
6月
09
2014
流行音樂與劇場不會也不該只是市場、產業的匯聚與結盟,反而能在兩者互文之間,既在此時此刻延展時空,也讓跨越時代的記憶與感受在此交織。
12月
02
2024
不過也因此有個小疑惑,為何作品訪談錄像卻選擇了北投的山峸二手書店作為紀實主角,而非以台南在地的獨立書店進行影像呈現?
12月
02
2024
以重演作為方法,《安蒂岡妮在亞馬遜》不單是一齣希臘悲劇的當代改編,也是一場跨國界的文化行動。
12月
02
2024
這次淼淼製作對於新劇運動的「回訪」,不僅無法僅依賴對既有資料的重新詮釋,還必須想像當時未翻譯完整、未演出的劇本,在內容主旨及呈現形式方面如何與當代對話
12月
02
2024
編導以接近魔幻寫實的手法,模糊了不同的時間軸線,將兩對母女的生命故事穿梭交織,呈現難解的人生課題,讓我們在遺憾中瞥見真正的美好。
11月
29
2024
《沙拉殺人事件》的戲劇動作雖然簡單,卻充滿辯證思考的可能,特別是標題指涉的社會事件,與劇中夫妻女兒的意外死亡,就像那些從收音機裡傳來的新聞報導一樣,既有不可思議的怪異感,卻又有難以駁斥的真實感,不能不讓人重新檢視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常規和思考習慣,甚至對社會大眾的道德共識,心生疑慮。
11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