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下的記憶溫度 《你所不知道的台南小吃》
6月
05
2014
你所不知道的台南小吃(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89次瀏覽
李承曄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

一個充滿寧靜的巷弄中,在演員一同追出去的那一刻時空下,彷彿靜止般,這頓點,讓觀眾的內心如同被刀刃劃下一個記憶裂痕,像是被思念而引起的重重溫度,層層包圍,隱隱作痛,這看似離別的句點,卻是整部戲中最直接且能夠感受到記憶溫度,然而《你所不知道的台南小吃》是什麼?

這部戲,為台南人劇團在2014年台南藝術節的限定製作,結合每年《城市舞台》的概念,選擇在321巷這濃濃的日式空間中作演出,這看似十分懷舊氛圍的「老台南」,成為我腦海裡第一個印象。值得一提的是劇中介紹部分,設定以部落客做為觀點切入,觀眾就像一個又一個尋找美食的部落客,因為網路傳說而吸引過來,反觀這樣的設定,也就如同觀眾進劇場的期待,「記憶」,「食物」,「味道」,皆成了在看戲中尋找的元素。

整齣作品分為三個區域觀眾席,觀眾可選擇找位置坐下,或選擇行走,在這樣既有的限定下,自由的看戲走動,恰巧是一個環境劇場空間的給予觀眾的另一個想法,觀眾是戲的一部分,互動成為必然的要素。一個女子、一對情侶、一個男子,四個演員的組合,分散於這三個舞台空間,在這看似一些平淡瑣碎卻單一的情境中,會看到演員藉由述說開始紛紛地架構角色的生活、個性、背景,這樣的鋪梗雖些許冗長,卻也是這樣的因素,能夠讓觀者在不同空間行走下,從片段中,成功架構出對於角色的理解程度,「等待」則成了這故事架構的一個因素。如同演員與觀眾皆有個一個共同的目標,對觀眾而言則是「劇終」,對劇中人物而言則是「記憶味道」,這樣過程,成功地引出最後的結局,對我來說,其實蠻享受在這言語中所玩味的點點滴滴,平淡自然卻深刻於自己的內心。

劇終,則將這三個相互的舞台空間,三條故事線,集結成一起,述說這故事的核心:「重逢」。一個看似平淡且孤寂的男子,為這味道的起源,先從兩姊妹的見面,順勢地將兩塊片段的背景記憶,拼成一個合理的記憶故事線,再由與男子看似驚恐的相遇情境,將劇情線推入到最後高潮,這也成功解決觀眾之前所謂的「等待」。最後劇中所點出的元素,塑造出成長記憶中的味道,並加入那段關於上個世代之間的難以述說的情感,「一起吃頓飯」,這清晰卻熟悉的言語,讓這些種種的問題有了解決。仔細想了想,這何嘗不是一生中,最簡單的幸福,如同劇中所提及,有任何煩惱,回到家,跟家人吃頓飯,說說話,煩惱也許將不再存在,明天又是個新的起點,這些話語在現在社會中,顯得特別的諷刺,卻是最真摯的提醒。「離別」或許是這部戲,最後所說明的事情,但在離別後,又開始述說「一起吃頓飯」,此時戲中的第五個演員,觀眾,也加入了這一部戲的終點,大家將些許哀傷的情緒,化作行動,一起排著隊、一同吃著飯,這正是這孤寂的時空下,最能直接且打動人心的滋味,讓溫暖化為記憶的濃濃「人情味」。

這傳說中的台南小吃是什麼? 我想「記憶」會是這問題一切的答案。

《你所不知道的台南小吃》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4/05/30 19:00
地點|台南人戲花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你》中,我所看到的是第四面牆的消融。它仍舊存在,但在觀眾的心中卻不會覺得那個是與演員(劇作)的距離,而是稀鬆平常的人與人的距離。(李亦修)
6月
11
2014
從亡魂的放下執念後自在解脫、姊妹的不捨揮別離場的情節句點之際,直接的以輕鬆語調邀請現場觀眾一起享用滿桌美食,誠然美味難以抵擋,卻仍然給人一種跳tone的不搭嘎之憾。(楊美英)
6月
10
2014
選擇於自家後花園演出,其實就有份邀請大家一同來「家裡」坐坐的意涵,戲劇演出部份或許有些不足,但若將整體環境、氛圍、目的等考量進去,這部演出認真的誠意是足已達到劇場本身的「藝」境。(李旻原)
6月
09
2014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