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蹟與美食、生活美感多重光環籠罩下,台南近年成為一處觀光熱門所在。因此,《你所不知道的台南小吃》這齣戲名可說頗具吸引力,其演出地點也有特殊文史背景:2012年10月之後,國防部將市定古蹟「原日軍步兵第二連隊官舍群」託管給台南市政府後,開放給藝文團體申請進駐,2013年3月21日正式揭幕訂名為「321巷藝術聚落」,七個進駐單位中有台南人劇團、影響‧新劇場、那個劇團三個表演團隊,至今已經各自陸續推出各種表演活動。
這次的《你所不知道的台南小吃》乃是台南人劇團以網路部落格文章為文學性連結的發想起點,入選第三屆臺南藝術節「城市舞台」的新作,在自家進駐的空間連演兩星期。
毎一場開演前,觀眾分批踏進大門內,工作人員進行簡單導覽,說明全程表演同時分佈於室內和前後院三處空間,觀眾於表演過程可自由走動,改變觀賞區域,可運用關閉閃光模式的拍照,亦可自由飲食。當時聽來感覺這是一個希望觀眾輕鬆看戲的作品,也提供了相當的自由度;隨著開演時刻來到,現場開始有一種詭異的氣氛,由於三處空間的座位有限,且日式房屋內廊道狹窄,人的錯身移動不易,於是,選擇將自己放在哪一個空間內開始看表演,變得有些像是賭徒下注,沒有人知道自己把賭注放在哪裡的勝算較大,更何況三處空間基本上同時有表演進行著,造成一種沒有人可以看到全部表演的命定前提,更使得開演前的觀眾選擇顯得格外重要與艱難。如此狀況,乃是戲未開演前的狀況,相當有意思,甚至因此讓現場觀眾覺察力高升到接近緊繃的程度,譬如有人突然打了一個噴嚏、或是較晚進場的觀眾,瞬間成了大家注目的焦點,以為是表演開始的訊號,立即被納入欣賞範疇。只是,不知道如此有趣狀態,是否為編導所事先意料,甚至可能考慮進一歩延伸作為某種設計之用?
演出內容大致分成三條情節線,同時於室內外三處空間展開:燈光昏黃暗淡的屋內(代稱A區),小小老式的映象管電視機螢幕播放著無聲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懷舊的老歌旋律迴盪再三,地板上躺著一個穿著老派汗衫的男人;後院(代稱B區)闖進了一個大辣辣、自稱是台北劇場演員、言詞聒噪又誇張的女孩,直接跟觀眾對話,表明自己是為了亡父的託夢、尋找某種她所不知道父親生前所愛美味而來的;前院(代稱C區)則是一對年輕男女根據網路查索而到此地想嘗嘗部落客所推薦的「香腸熟肉」攤。
三個空間的戲劇演出有些時刻同時發生,也有安排了應該是為了讓觀眾前往其他空間觀演的暫停(或稱空拍),因此,在三段的各自呈現內容,似乎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若干不夠緊實的鬆脫輕漫,或可針對空間的關聯性再行斟酌。
隨著三處的敘述進展,觀眾大致漸漸的知悉了劇中角色的關係。B、C兩區的女孩是一對姊妹,長期留在台南照顧離婚後的父親的姐姐,和為了熱愛表演、離家北上的妹妹之間存有嫌隙,這天因為不同的理由巧遇於此,也遇到了一個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亡的香腸熟肉廚師——此時表演集中至屋外大樹下,透過姊姊很宅的男朋友運用了天賦陰陽眼、平板Google大神,與亡魂之間進行連串對話,終於互相認出彼此的連結在於姐妹們的亡父正是廚師生前的男朋友,且一家四口都曾經和廚師在此庭院共享多次的美味歡聚時光,直到不被當時社會接受的同性情愛關係曝光為止。
在這一段情節「揭露」的戲劇動力,也與觀眾理解表演的過程相同,此種呼應的邏輯關係,頗為有趣。
根據筆者的後知之見,三處空間的表演文本,各自採用了不同的敘事手法:A區的廚師亡魂,生前可能已患阿茲海默,有如輪迴重複的封閉狀態,符合了角色不知道自己死亡的設定,透過獨白和動作建構起劇中兩個男人親密關係的重要氛圍,屬於第一人稱的主觀世界;B區的妹妹則是滔滔不絕的長篇自我陳述,介紹個人背景與父女相關情節,和現場觀眾直接對話、共享熟食,可說是提供觀眾通過第二人稱的情節認知,只是過於倚賴言詞的表演,觀感已近脫口秀;C區的男女朋友則像是時下常見的熱門美食追尋者,盲從網路資訊,在情節的共構上可說最為間接的第三人稱關係,文本內容稍嫌薄弱。
編劇趙啟運將情節與空間進行如上的分割,透過了味道記憶的牽引,在三個不分之間穿針引線,確實精心設計。
當表演進行到B區隔壁的第四處空間,很明顯的情節來到分支匯流的階段,全體觀眾也會合了,繼續完成「遺忘」與「重返」、「誤解」與「和解」的劇情命題,堪稱完整清楚,可惜「說明」的意味過多,壞了角色體悟與情感流動的情韻。尤其是從亡魂的放下執念後自在解脫、姊妹的不捨揮別離場的情節句點之際,直接的以輕鬆語調邀請現場觀眾一起享用滿桌美食,誠然美味難以抵擋,卻仍然給人一種跳tone的不搭嘎之憾。
畢竟這齣戲名,絕不僅止於讓觀眾認識在地常民美食如蝦仁飯、青草茶、香腸熟肉、菜粽、碗粿等,還有回到人間真情相待的層面,透過表演文本重新省思劇中各種角色觀點所提示的「你所不知道的台南小吃」到底為何種滋味!
《你所不知道的台南小吃》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4/05/31 21:00
地點|台南人戲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