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原是這許多平行線《平行世界越來越擠》
8月
14
2018
平行世界越來越擠(公休劇場提供/攝影王玫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06次瀏覽
劉純良(特約評論人)

《平行世界越來越擠》在寶藏巖上演,似乎是再適合不過的一個地點,畢竟寶藏巖的此時此刻,真的是無數平行世界的縮影。從一個邊緣的都市聚落轉型為住戶混文藝活動兼拍照打卡的地點,經常也是你過你的生活,我做我的創作。呈現地點也增加了這種印象的強度,畢竟邊境52展間,過往也是容納各種居民的住家,而今已成為空調齊備的小小展間。

演出的結構大致是這樣的,觀眾魚貫下到地下室時,會看到三個演員正試圖組裝一個活動式衣櫥,並且在各種說明之間,暈頭轉向。偶而演員會走向牆邊拿點工具,但最後衣櫥確實組裝完成,於是有人打開零食卻是把零食灑在地上,有人掃掉零食把零食倒進衣櫥,另有一人推倒骨牌,而觀眾也就被帶到骨牌的另一個區域,這也是觀眾最後一直待著的區域。

在這個空間,有一看起來一模一樣但是骯髒程度約莫百倍的活動式衣櫥,地上堆積廢物,角落是一個游泳圈,上面坐著一個巨型嬰兒。聲音的部署除了可見的空間、衣櫥後,也包含了窗子之外,以及一開始觀眾進場的空間。

演出的結構大致或許可以切割成幾個「平行世界」,或許因為空間,時間上每個世界大致是輪流進行。如同貼在牆面的說明,盡可能不使用語言(雖然有一段用水管講話還是很語言),也把物件去功能化,或者至少暫時剝離原本的意義,例如牽著小狗看似母親的女子用鑷子幫巨型嬰兒拔牙,卻拔出軟糖小熊與各種玩具,又或者巨型嬰兒變成了人以後,一邊喝著五十嵐(大概這是裡面最維持原本功能的物件吧),把類似仙女棒的塑膠棒子變成電視遙控器,又或者從衣櫥掉出許多垃圾(可以說是明喻了電視作為垃圾吧),爬出一穿著灰色四角褲與黑色高衩洋裝的男孩,遠方傳來的錄音則是差不多三十歲或以上的人都知道的選秀節目錄音(對於自己對這個錄音如此熟悉,我感到某種羞恥)。明明是可愛的小康妮的聲音,配音的卻是洋裝男孩。類似的矛盾在這個演出中不停出現,包含餵腸胃藥給水管吃,用水管當成聊天的傳聲筒(這個倒是還是可以想像),用人行道上的交通障礙物作為爬行的四肢,最後不知不覺地地上的棄物則成為了各種死亡刑具(或自殺器具)。除了物件功能性的轉換,物件也串連了不同的平行世界,例如不只一個人喝到五十嵐,例如那個骯髒的衣櫥,例如一條被牽著走的電動玩具小狗⋯⋯等。每個演員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也都成為不同的人,僅管大多時候演員穿著一樣的衣服,儘管還不至於到人成為物件的思考,但這樣的輪轉確實是有趣味的。

聲音的佈局我非常喜歡,使用物件的方式(例如水管),聲音的空間感,讓演出上大致是單一世界逐漸輪轉的動態增添了繁複性與想像。唯一的語言段落處理得非常好,各說各話每一件事情都好像很好笑,但其中又暗藏了大人會有聯想的字詞,例如夾娃娃⋯⋯等等,裡面包含的殘酷因為演員的笑聲無情地傳遞出來。這種逐漸失控的語言疊加,本身也可以拆解成完全不同且平行的世界,不管是人的發話端作為平行世界,又或者話語作為平行世界,都是可能的解讀。

不管哪個世界,看起來都有點灰暗,但一邊看著,確實能清晰地想到,這世界真的就是如此殘酷,世界可以是平行的,階級的世界,性別的世界,政治角力的世界,戰爭的世界,地理性並不是唯一的距離,人選擇所見所接觸的或許才是。確實從這個角度而言平行世界是越來越擠的,在有限的條件裡面,每一個人比較或者辨識的線索都會越來越精細,換言之,那些使彼此相同的,或許在當代,已經是彼此相異的證明。

大致上,這是個很完整的呈現,感受到創作者的惡趣味,如果說有什麼期待或者可以再思考的,應該是物件的轉換,很多時候是功能上的改變,很少跳脫現實世界可供聯想的動態。翻轉物件本來的意義,除了功能的替代與使用外,還有其他可能性,或許再發展以後,感覺又會不一樣了。

《平行世界越來越擠》

演出|公休劇場
時間|2018/07/22 14:30
地點|寶藏巖邊境52展間地下室B1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