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原是這許多平行線《平行世界越來越擠》
8月
14
2018
平行世界越來越擠(公休劇場提供/攝影王玫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10次瀏覽
劉純良(特約評論人)

《平行世界越來越擠》在寶藏巖上演,似乎是再適合不過的一個地點,畢竟寶藏巖的此時此刻,真的是無數平行世界的縮影。從一個邊緣的都市聚落轉型為住戶混文藝活動兼拍照打卡的地點,經常也是你過你的生活,我做我的創作。呈現地點也增加了這種印象的強度,畢竟邊境52展間,過往也是容納各種居民的住家,而今已成為空調齊備的小小展間。

演出的結構大致是這樣的,觀眾魚貫下到地下室時,會看到三個演員正試圖組裝一個活動式衣櫥,並且在各種說明之間,暈頭轉向。偶而演員會走向牆邊拿點工具,但最後衣櫥確實組裝完成,於是有人打開零食卻是把零食灑在地上,有人掃掉零食把零食倒進衣櫥,另有一人推倒骨牌,而觀眾也就被帶到骨牌的另一個區域,這也是觀眾最後一直待著的區域。

在這個空間,有一看起來一模一樣但是骯髒程度約莫百倍的活動式衣櫥,地上堆積廢物,角落是一個游泳圈,上面坐著一個巨型嬰兒。聲音的部署除了可見的空間、衣櫥後,也包含了窗子之外,以及一開始觀眾進場的空間。

演出的結構大致或許可以切割成幾個「平行世界」,或許因為空間,時間上每個世界大致是輪流進行。如同貼在牆面的說明,盡可能不使用語言(雖然有一段用水管講話還是很語言),也把物件去功能化,或者至少暫時剝離原本的意義,例如牽著小狗看似母親的女子用鑷子幫巨型嬰兒拔牙,卻拔出軟糖小熊與各種玩具,又或者巨型嬰兒變成了人以後,一邊喝著五十嵐(大概這是裡面最維持原本功能的物件吧),把類似仙女棒的塑膠棒子變成電視遙控器,又或者從衣櫥掉出許多垃圾(可以說是明喻了電視作為垃圾吧),爬出一穿著灰色四角褲與黑色高衩洋裝的男孩,遠方傳來的錄音則是差不多三十歲或以上的人都知道的選秀節目錄音(對於自己對這個錄音如此熟悉,我感到某種羞恥)。明明是可愛的小康妮的聲音,配音的卻是洋裝男孩。類似的矛盾在這個演出中不停出現,包含餵腸胃藥給水管吃,用水管當成聊天的傳聲筒(這個倒是還是可以想像),用人行道上的交通障礙物作為爬行的四肢,最後不知不覺地地上的棄物則成為了各種死亡刑具(或自殺器具)。除了物件功能性的轉換,物件也串連了不同的平行世界,例如不只一個人喝到五十嵐,例如那個骯髒的衣櫥,例如一條被牽著走的電動玩具小狗⋯⋯等。每個演員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也都成為不同的人,僅管大多時候演員穿著一樣的衣服,儘管還不至於到人成為物件的思考,但這樣的輪轉確實是有趣味的。

聲音的佈局我非常喜歡,使用物件的方式(例如水管),聲音的空間感,讓演出上大致是單一世界逐漸輪轉的動態增添了繁複性與想像。唯一的語言段落處理得非常好,各說各話每一件事情都好像很好笑,但其中又暗藏了大人會有聯想的字詞,例如夾娃娃⋯⋯等等,裡面包含的殘酷因為演員的笑聲無情地傳遞出來。這種逐漸失控的語言疊加,本身也可以拆解成完全不同且平行的世界,不管是人的發話端作為平行世界,又或者話語作為平行世界,都是可能的解讀。

不管哪個世界,看起來都有點灰暗,但一邊看著,確實能清晰地想到,這世界真的就是如此殘酷,世界可以是平行的,階級的世界,性別的世界,政治角力的世界,戰爭的世界,地理性並不是唯一的距離,人選擇所見所接觸的或許才是。確實從這個角度而言平行世界是越來越擠的,在有限的條件裡面,每一個人比較或者辨識的線索都會越來越精細,換言之,那些使彼此相同的,或許在當代,已經是彼此相異的證明。

大致上,這是個很完整的呈現,感受到創作者的惡趣味,如果說有什麼期待或者可以再思考的,應該是物件的轉換,很多時候是功能上的改變,很少跳脫現實世界可供聯想的動態。翻轉物件本來的意義,除了功能的替代與使用外,還有其他可能性,或許再發展以後,感覺又會不一樣了。

《平行世界越來越擠》

演出|公休劇場
時間|2018/07/22 14:30
地點|寶藏巖邊境52展間地下室B1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