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原是這許多平行線《平行世界越來越擠》
8月
14
2018
平行世界越來越擠(公休劇場提供/攝影王玫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0次瀏覽
劉純良(特約評論人)

《平行世界越來越擠》在寶藏巖上演,似乎是再適合不過的一個地點,畢竟寶藏巖的此時此刻,真的是無數平行世界的縮影。從一個邊緣的都市聚落轉型為住戶混文藝活動兼拍照打卡的地點,經常也是你過你的生活,我做我的創作。呈現地點也增加了這種印象的強度,畢竟邊境52展間,過往也是容納各種居民的住家,而今已成為空調齊備的小小展間。

演出的結構大致是這樣的,觀眾魚貫下到地下室時,會看到三個演員正試圖組裝一個活動式衣櫥,並且在各種說明之間,暈頭轉向。偶而演員會走向牆邊拿點工具,但最後衣櫥確實組裝完成,於是有人打開零食卻是把零食灑在地上,有人掃掉零食把零食倒進衣櫥,另有一人推倒骨牌,而觀眾也就被帶到骨牌的另一個區域,這也是觀眾最後一直待著的區域。

在這個空間,有一看起來一模一樣但是骯髒程度約莫百倍的活動式衣櫥,地上堆積廢物,角落是一個游泳圈,上面坐著一個巨型嬰兒。聲音的部署除了可見的空間、衣櫥後,也包含了窗子之外,以及一開始觀眾進場的空間。

演出的結構大致或許可以切割成幾個「平行世界」,或許因為空間,時間上每個世界大致是輪流進行。如同貼在牆面的說明,盡可能不使用語言(雖然有一段用水管講話還是很語言),也把物件去功能化,或者至少暫時剝離原本的意義,例如牽著小狗看似母親的女子用鑷子幫巨型嬰兒拔牙,卻拔出軟糖小熊與各種玩具,又或者巨型嬰兒變成了人以後,一邊喝著五十嵐(大概這是裡面最維持原本功能的物件吧),把類似仙女棒的塑膠棒子變成電視遙控器,又或者從衣櫥掉出許多垃圾(可以說是明喻了電視作為垃圾吧),爬出一穿著灰色四角褲與黑色高衩洋裝的男孩,遠方傳來的錄音則是差不多三十歲或以上的人都知道的選秀節目錄音(對於自己對這個錄音如此熟悉,我感到某種羞恥)。明明是可愛的小康妮的聲音,配音的卻是洋裝男孩。類似的矛盾在這個演出中不停出現,包含餵腸胃藥給水管吃,用水管當成聊天的傳聲筒(這個倒是還是可以想像),用人行道上的交通障礙物作為爬行的四肢,最後不知不覺地地上的棄物則成為了各種死亡刑具(或自殺器具)。除了物件功能性的轉換,物件也串連了不同的平行世界,例如不只一個人喝到五十嵐,例如那個骯髒的衣櫥,例如一條被牽著走的電動玩具小狗⋯⋯等。每個演員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也都成為不同的人,僅管大多時候演員穿著一樣的衣服,儘管還不至於到人成為物件的思考,但這樣的輪轉確實是有趣味的。

聲音的佈局我非常喜歡,使用物件的方式(例如水管),聲音的空間感,讓演出上大致是單一世界逐漸輪轉的動態增添了繁複性與想像。唯一的語言段落處理得非常好,各說各話每一件事情都好像很好笑,但其中又暗藏了大人會有聯想的字詞,例如夾娃娃⋯⋯等等,裡面包含的殘酷因為演員的笑聲無情地傳遞出來。這種逐漸失控的語言疊加,本身也可以拆解成完全不同且平行的世界,不管是人的發話端作為平行世界,又或者話語作為平行世界,都是可能的解讀。

不管哪個世界,看起來都有點灰暗,但一邊看著,確實能清晰地想到,這世界真的就是如此殘酷,世界可以是平行的,階級的世界,性別的世界,政治角力的世界,戰爭的世界,地理性並不是唯一的距離,人選擇所見所接觸的或許才是。確實從這個角度而言平行世界是越來越擠的,在有限的條件裡面,每一個人比較或者辨識的線索都會越來越精細,換言之,那些使彼此相同的,或許在當代,已經是彼此相異的證明。

大致上,這是個很完整的呈現,感受到創作者的惡趣味,如果說有什麼期待或者可以再思考的,應該是物件的轉換,很多時候是功能上的改變,很少跳脫現實世界可供聯想的動態。翻轉物件本來的意義,除了功能的替代與使用外,還有其他可能性,或許再發展以後,感覺又會不一樣了。

《平行世界越來越擠》

演出|公休劇場
時間|2018/07/22 14:30
地點|寶藏巖邊境52展間地下室B1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