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熟年戲中戲《我愛茱麗葉》觀劇反思
11月
14
2012
我愛茱麗葉(魅登峰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81次瀏覽
楊美英

再次走進日治時期建造的「台南公館」,欣賞創立近廿年的魅登峰劇團的演出。神態熟稔的年長表演者、新編的戲劇情節,在古蹟公會堂有如聚會講堂的舞台上順暢進行著,坐在舞台下的我卻有如看見來自時光廊道放送的歷史訊息,過往與現今的影像重疊,相映成趣。

因為,魅登峰劇團的起點,乃是曾經是全台灣各縣市政府唯一獨立運作的財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基金會於1992成立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劇團,強調銀髮族的生命歷練使得魅力登峰造極,且安排一系列表演訓練與演出計畫,包括卓明、彭雅玲、田啟元、孫麗翠、吳幸秋等人均屬師資名單或合作導演。

進入古蹟表演,對於魅登峰已非新事:1994年,已逝的台灣小劇場鬼才導演田啟元將這群可愛的長者第一次帶進古蹟安平古堡,推出又演又煮的《似水年華》,翌年則選定公會堂,加入了在地年輕劇場演員、南管南聲社蔡小月等人,重新演繹了希臘悲劇《甜蜜家庭》(奧瑞斯提亞),風格強烈、氣勢磅薄。

這次新戲《我愛茱麗葉》的導演,即是1997年魅登峰在孔廟紅磚廣場演出《鳳凰于飛》的孫麗翠。

全劇情節以一處茱麗葉咖啡館為定點,大致敘述寡婦韓露露是咖啡館老闆,身邊姊妹淘以他為人生避風港,某日來了一位台北建商,看中咖啡館本身的舊建築,提議拆掉蓋成大樓,讓露露頗為心動,但在男友的勸阻下改變心意……

有意思的是,此劇文宣重點強調關懷弱勢婦女、宏揚地方文化重視在地古蹟為主題。確實,印象中從2000年魅登峰劇團失去台南市文化基金會的扶植而獨立之後,這可能是首次在愛恨情仇悲歡離合的劇情之中融入了對文史素材的人文關注;或許也呼應了廿年前創立被賦予的期望:由台南人演出台南的故事,將台南市早期生活歷史串聯,透過戲劇方式呈現。在濃郁的生活情感中,不僅要勾起老年人懷舊之情,亦引領年輕人分享年長者的生命經驗。

然而,除了劇本內容涉及近來台南非常夯的熱門話題──老屋保存與再生、劇中角色有遇人不淑或寡婦之設定以外,相應於上述的文宣方向只能算是蜻蜓點水之關聯;其戲劇結構則是使用了和今年五月公演戲碼《秀秀出嫁的那一天》一樣的「戲中戲」手法──露露的姊妹淘剛好是魅登峰團員,於演出結束後的慶功宴再次回到咖啡館,也正巧老屋拆建的危機緩解,然後,多位現實身分即是魅登峰資深團員們登台現身,展開了一段廿年來台南城市藝文發展相關的談話,穿插了若干人名街名……

當下,對於長期認識該劇團、且居住台南的筆者,實在不禁感動;看到高齡九旬的創團團員路琦爺爺老當益壯、徐秀、麗純阿姨的風采依舊、葉登源的台風蛻變穩健等等,話起當年舊事如數家珍,令人感懷,更是近年難得一見的畫面了。不過,回到劇本本身,問題不小:前半場的情節發展缺乏合理的鋪排與明晰的角色動機,各個角色顯得表象化、單一化,角色關係的互動與變化常常顯得唐突尷尬;後半場自成一格,有如坊間媒體談話性節目,閒適鬆散,以歡樂歌舞收場,不了了之;也因此,觀戲過程許多時候不禁想像此劇發展排演歷程,是否導演的努力與限制常常彼此拉扯、內耗而無力?!

全劇觀來,舞台上燈亮後的第一場,也就是「戲中戲」的部分──飾演劇團演員的麗容、玉治兩人正在排練將要公演的對手戲,劍拔弩張的元配與情婦,舌劍唇槍、衝突激烈,角色情緒飽滿、節奏轉折明快、走位動線活潑,可能是全場看來最具戲劇張力、演員與角色關係較為分明的段落了;再者,飾演台北建商的吳煥文,戲分雖不多,但一亮相便是風度翩翩,對於咖啡館老闆娘的傾慕之情、或經商有成的熟年男性風情,透過眼神、肢體語彙等顯露其內在經營有道。

最後,以該劇的英文劇名 「Lulu’s Love」為例,回首劇中一路洋洋灑灑穿插的人際感情、台南文史,拋出了許多的線索,可惜未能經緯有序的編織出美麗的紋理,徒然留下一種遺憾的心情:這是一種何等自我定位不明、搖擺不定的「愛」呀!?

面對這群熱愛表演、堅持多年的長者們,在豐富人生經歷所淬煉出渾然天成的自然自在表演能力之外,究竟適合以何種的劇場編導專業協助在劇場藝術再上一層樓,或是根本應該換另一種欣賞生命風景的眼光來看待?!

如是的自我反思,也是作為評論者的我的每次斟酌思慮所在了。

《我愛茱麗葉》

演出|魅登峰劇團
時間|2012/11/04 14:30
地點|台南市公會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