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動靈魂的古調新聲《念念古調》
3月
23
2016
念念古調(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07次瀏覽
徐承郁 (社會人士)

一道爆發力的深邃歌聲自耳邊響起,丹耐夫正若站在觀眾席唱著【Uhalja iyoin 報身分】,一邊與舞臺上的歌者相互答和,一邊緩緩步向舞臺,藉由這首傳統排灣族古謠,既是開場自我介紹,更是用音樂為這場原住民古調新生命的音樂饗宴標註自我定位。

採自排灣族Ravar群的【Ljiyulji 淚語】,悠揚的吟唱伴隨幽靜蕭聲,蟲兒在暗處低語,在靜謐的夜空下,獨自舔拭悲傷。【Laisu 來書】是來自深山的呼喊,悠揚歌聲隨著嵐氣在疊翠山林繚繞升上天際。【Iyuljaljayi 叮嚀】是祖靈的諄諄教誨,剛毅的聲音由淒柔的胡琴弦音相互牽引,最特別的是與澳洲原住民別具特色的長管(Didgeridoo)伴奏,低沉而充滿節奏感的笛音,創造出異世界未知的魔幻氛圍。【Curisi 勇士頌】中的嗩吶與吟唱同樣極具穿透力,雖是來自不同文化,兩者的結合創造驚艷的效果,加之隆隆鼓聲,頗有威風凜凜,橫掃千軍的氣勢。【Maciluna 指路】則是帶有布農族風味的曲子,眾人的合唱令人聯想起驚艷世界的八部合音(Pasibutbut),同樣對宇宙天地與神靈萬物的感謝與讚嘆,這首歌透過描寫傳遞訊息及指引的過程,蘊含了世代傳承與生生不息的期許。

上半場的音樂演出,除了人聲樂器,還可以聽見蟲鳴鳥奏、風吹水流的大自然聲音,也有柴堆燃燒的霹啪聲響與獵槍鳴聲。大自然與原住民音樂關密不可分,但將音樂置入都市之中,總缺了自然發聲的位置。這次演出特別還原自然音素,予人身至山境與自然合聲共鳴的感受。

相較於上半場以傳統古調為主,下半場則將觀眾從前人古雅正調引領至更活潑的跨界創新,讓我們一瞧傳統元素如何大鳴大放。【Asang 祖靈之鄉】據丹耐夫正若的介紹,乃是應佛光山所邀而創作的曲子,歌曲所欲闡釋「心即是天堂」的哲理與布農族祖靈的意境相呼應,由作曲者烏瑪芙巴剌拉芾優美細膩的歌聲演繹婉轉輕快的音符,祖靈原鄉便是那自在真切的善良與快樂之心。【A-yi-awu 惜】是佛光山音樂比賽的得獎曲,「惜」即是「無論是談笑風生或是說古論今,珍惜每一刻當下,即是永恆」,丹耐夫正若因有感而以排灣族傳統歌謠的概念創作此曲。

【Aleluya 頌讚主】採集自屏東部落,展現了基督教與原住民文化交融產生的結晶,歡快的歌聲伴上竹琴打擊,傳達了信仰所帶來的快樂力量。【Pinivarung 念念】是排灣族的情歌,由丹耐夫正若演奏鼻笛,鼻笛在排灣族文化裏占據特殊位置,傳說中的守護神百步蛇在蛻變成老鷹飛向天際時,所發出的聲音,正是鼻笛的聲音,而由鼻而非可能說謊的口來吹奏,呼出的是人類最誠摯的氣息。乍聽鼻笛的聲音和洞簫有同樣幽靜的韻味,但少了洞簫的清疏,更多些婉轉溫柔,此曲細膩悠婉,娓娓唱出對心上人的念念深情。敘述年輕人北上打拚的【Mainu Sun 那裏去。你】,輕快的歌曲讓人備感熟悉,原來曾出現在電影《海角七號》之中,只是不同於電影的搖滾味,這會兒充滿爵士風情,卻仍叫人印象深刻。【Ziyaziyani 大家來跳舞】也是首生動的音樂,略帶拉美的節奏,歡快地邀請眾人共舞。【Iluwan 別忘了】作為最後一首歌曲,或許想告訴我們,別忘了祖先的智慧,別忘了珍貴的傳統,也別忘了此時此刻難得相聚的美好緣分。

《念念古調》是場特別的音樂會,不但是因為每一首如詩般帶有生命體悟的動人樂曲,讓觀眾親身感受原住民音樂直指人心的獨特魅力,更展現了原住民文化穿越時空的包容性及可能性。古曲也好新調也好,也無論是與東方鄰居漢族、蒙古攜手,或是跨越至南半球的澳洲原住民或西方歐美等,異文化合鳴共奏,為我們開闢出嶄新且繽紛的文化視野。這宛若各條承載先民文化智慧悠遠奔流的長河,只要我們能抱持寬闊謙和的心胸彼此珍惜欣賞、努力探索掘發,最終莫不匯聚成蘊含無價豐富寶藏的人文海洋嗎?

《念念古調》

演出|Ayi-yanga艾秧古調樂集
時間|2016/03/18 19: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本文論及的演出中,白濟豪和《無言書》都呈現強烈的儀式性格,而黃葻和金亀伊織更注重在肌理的質感和身體線條的雕塑。相對的,Junkyard Shaman與曾薇熹的音樂之於作品,皆扮演著啟動儀式、調度乩身的腳色。而林子寧和李紀辰則是在具體的描繪對象底下,依附著黃葻的身體敘事開展。
9月
08
2025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