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著,就好《NEXT TO NORMAL近乎正常》
8月
10
2023
NEXT TO NORMAL近乎正常(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120次瀏覽

文 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先前《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從2021在四四南村到2022演進臺中國家歌劇院展露佳績,活性界面製作帶著百老匯授權劇《NEXT TO NORMAL近乎正常》(以下稱《N2N》)再次唱進臺國家中歌劇院,甚至在第二週最後三場緊急加開席次,除了品牌經營與行銷策略之外,足見台灣音樂劇在觀眾的培養這一塊已然有成。

《N2N》講述在美國重度躁鬱症患者Diana 一家四口的故事。《N2N》中文譯做近乎正常,什麼是正常?怎麼樣叫做不正常?做為人類,人性如此相似;做為個體,每個人的慾望和需求所折射出的行為卻又截然不同,作品所觸及的議題映照當代社會的現況,藥物濫用、心理健康、失親之慟這些難以啟齒的疼痛都會讓自然呼吸變得辛苦,不正常的生活反而成為一種常態。

以親情為起點,貌似平凡的小家庭,因為事件(兒子死亡)產生衝突(母親患有精神疾病引發的家庭問題),經歷一連串的波折,最後有個美好的結局,典型的故事套路。簡單安全的敘事結構中,聲音的細節顯得更為重要,鐘琪飾演的Natalie 前半段聲音中帶有因為不被理解、憤怒的疏離感,到了後段與母親和解後聲音的線條多了點撒嬌的溫柔,細節的處理貼合著角色的變化。作為音樂劇,此作有極大量的演唱,歌曲扣合劇情緊密流動,歌曲進入的時間點自然流暢,傳遞隱藏在語言背後飽滿複雜的情感,氣音、母音的發音精準漂亮,咬字力道拿捏得恰到好處,演員的聲音在空氣中你來我往,有揪心有控訴,放大情緒的渲染力,強化觀眾的共鳴。

身體上的疼痛可以透過吃藥手術,進行預防、抑制或者修復的處理,無形的疼痛會讓患者產生精神上的情緒閉環,最後變成刺青烙印在靈魂裡。Gabe (Ellis Gage 飾)如鬼魅般的走位,忽隱忽現地穿梭在樓梯、窗口,其中一場兒子在二樓俯視正下方病房中討論是否要進行電擊療法(ECT)的眾人,隱喻他操控母親的正常與瘋狂,這一幕的設計令人不寒而慄。


NEXT TO NORMAL近乎正常(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育全)

令人玩味的是劇中角色們的名字也藏著巧思,由賈培德飾演的醫生Dr.Fine 與 Madden,Fine 可以解釋為很好、沒事,或是──正常;mad 和 madden ,都有瘋狂的意思,醫生Madden 這個角色一出場就展現了搖滾巨星般的瘋狂,拋給觀眾一個有趣的疑惑:具有判斷標準的人正不正常?!故事主角一家人的姓氏 Goodman 情況卻一點都不好,Goodman藏著對角色境遇的諷刺。歌曲《超能力男孩與隱形女孩》(Superboy and the Invisible Girl),一個是無實體的幻覺,一個是長期備受忽略的真人,這裡詮釋了兩種「看不見」的意義。

電影《在一次勇敢跳躍》裡有句台詞:「其實,好好活著是特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困境與悲喜,對他人來說再平凡的小事,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從來不曾擁有,你和我和他都是在希望與痛苦中擺盪,長期飽受精神疾病折磨的Diana(張雅涵飾)也曾經是個明亮璀璨的女孩,直到在女兒Natalie(鐘琪飾)身上看見挫敗、自慚的自己,意識到疼痛根源是自己無法面對兒子的逝去,接受殘缺的事實,才能放過自己,與自己、與家人和解,直面自己的脆弱反而成為她重整自己的能量。如同歌詞所言:「痛苦是真實的,那就是擁抱感受的代價。」好好活著並不容易。

《2023夏日放/FUN時光—百老匯搖滾音樂劇《NEXT TO NORMAL近乎正常》 NEXT TO NORMAL— Broadway Rock Musical》

演出|活性界面製作、臺中國家歌劇院
時間|2023/07/30 (日)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