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音樂的新紀元
5月
21
2012
安平追想曲(秀琴歌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06次瀏覽
林鶴宜

歌仔戲使用的曲調,根據音樂學者徐麗紗教授的研究,分為錦歌、哭調、民歌、戲曲和新調等五大類。其中,除了錦歌類曲調來自於民間說唱「唸歌仔」,其餘皆為後來陸續添增。抗日戰爭期間,在廈門又有邵江海等人所創的改良調,透過1948年大陸漳州市南靖縣都馬鄉葉福盛的「都馬班」(原名「新來春」)傳進臺灣,人稱都馬調,成為臺灣歌仔戲的重要曲調。

由於曲調產生時間先後的不同,過去曾有保守人士認為唯有錦歌類的七字調、大調、倍思、雜唸仔等,才算是「正宗」歌仔調,而排斥廣播歌仔戲和電視歌仔戲時期編創的「新調」(或稱「變調」)。又有學者提出:唯有七字調、江湖調、哭調等曲調,才是「依字行腔」,才能達到「詩樂和諧」;變調因為旋律固定,都產生「詰屈聱牙」,詩樂不諧的情形。

另外,從結構來說,歌仔戲音樂屬於既非「曲牌體」,亦非「板式變化體」的「雜綴體」。臺灣歌仔戲長期以來在真實生活中承受衝擊,並不斷成長,為了因應不同的場域演出需求,在不同時期,都有新曲調的加入。有些吸收自其他劇種或表演藝術,有些則是新編。一直以來,都是以「增加曲調」的方式充實內涵,維持了「雜綴體」的結構。

大陸歌仔戲多了一些刻意變化的因素,自1951年實行「戲曲改革」以來,「板式變化體」被視為是技術較高的戲曲音樂結構,因而許多地方戲編曲,都被鼓勵往「板式變化」發展。多年以來,大陸薌劇的「七字調」和「改良調」已編創出多種板式,漸漸向「板式變化體」靠攏。這是閩、臺歌仔戲在音樂發展的不同之處。1990年代開始,臺灣精緻劇場歌仔戲的演出製作,常常邀請大陸人才合作,漸漸的,也把這種板式化的曲調帶到臺灣來。一開始並不被所有人所接受,這種板式變化的存在,被視為是大陸「薌劇」的標誌之一。經過了多年的兩岸合作,大陸「七字調」和「改良調」的不同板式曲調,才被當作一種「新編曲調」,納入臺灣原有的「雜綴體」概念之中。

為新編劇目創新曲調的工作,這十幾年來在臺灣不曾間斷,累積了一批新創曲調,堪稱繼「廣播歌仔戲」、「電視歌仔戲」之後,「精緻歌仔戲」階段開創的新風貌。這些曲調個人風格強烈,細膩動聽。其甚者,因為創新比例超過傳統,「歌仔戲音樂劇」於是出現在舞台上,可以說將歌仔戲音樂帶入了一個新紀元。其間著名的作曲家,包括周以謙、柯銘峰、劉文亮、陳孟亮、黎瀚江、莊家煜、李哲藝、陳歆翰、朱蔚嘉等,人才輩出。

   

本年度入圍台新表演藝術獎,剛在國家劇院演出的「秀琴歌劇團」《安平追想曲》,其音樂創造便是一個令人欣喜的驚嘆號!周以謙透過全盤的音樂設計,盡情的揮灑了他對這個故事的情感想像。悠然流轉的旋律,清晰的刻劃出新世紀以來,臺灣歌仔戲音樂迥異於大陸薌劇的身影,也貼近的呼應了近年新興實驗劇場歌仔戲的開創精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
劇中孩童對「離婚」給予安慰,但對「殺人犯」卻施以排擠,兩者態度形成強大對比,同時也撐開幾個議題:為何有如此不同的態度?為何只用耳朵去認識他人?父母親的罪過,孩子是否該承接?甚至可以延伸討論媒體識讀。
8月
16
2023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