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者的文學之愛《內在的聲音》
3月
04
2024
內在的聲音(界址創作提供/楊詠裕攝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89次瀏覽

文 陳正熙(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對小說寫作充滿熱切期待的大一新生Christopher,未依規定的”ofiice hour”事先約見,「擅闖」創意寫作課程女教授Bella的研究室,開始一段透過文學,探討生命、創作、家庭、疾病、死亡的對話,原本各自孤獨的兩個人,逐漸在課堂之外,以文字為素材建立起共同分享的秘密世界。Christopher在Bella的鼓勵下,完成小說處女作初稿,為得到Bella的評點,答應為罹癌末期的她注射致命藥劑,完成她結束自己生命的願望。Christopher沒有履行諾言,Bella從漫長的昏睡中醒來,Christopher已經離去。之後,他被發現陳屍在校園附近的公園——衣著單薄、趴伏在積雪之中,彷如他的小說標題所喚起的場景。Bella體內的癌細胞,最終和Christopher一樣,從她的生命中消失不見⋯⋯

界址創作《內在的聲音》,改編自美國當代劇作家亞當.瑞普(Adam Rapp)2022年的東尼獎提名作品The Sound Inside,是一部充滿文學意趣和語言機鋒的作品,兩個角色的對話中,有豐富的文學指涉,和文學創作的思考辯證,對非文學專業的觀眾來說,或許不易掌握其中的精妙之處,但,仍能有效地傳達出劇作家對文學的浪漫深情,與文學本身的深刻內涵。從劇場表現的角度而論,這是一個典型的文學性劇場文本:角色發展和情節推展,幾乎完成仰賴語言的流動、堆疊、交錯、呼應,對導演的場面調度,和劇場設計的空間思考,都是頗具挑戰性的文本:面對充滿留白的戲劇文本,如何抗拒填補說明的衝動,而能如Bella所論,只提供必要的線索,讓觀眾(讀者)自行創造,在劇場中創造出如閱讀的觀賞經驗。

就這一點而論,《內在的聲音》導演與設計群的表現,值得肯定。

導演的場面調度,展現對文本的極大尊重與自我節制,以簡潔的手法,讓演員的身體與聲音在幾乎空無一物(除了必要的桌椅和視覺焦點的紙捲),但有強烈設計感的劇場空間中,自然而平靜地流動,有效地發揮文字內涵的戲劇性與抒情性(lyricism),貼切呼應作品主題。自屋頂平滑地斜掛而下,位在舞台中心的特殊材質「泰維克」紙捲,雖是舞台視覺焦點,但並不會轉移或妨礙我們的觀看、聆聽,而更像是舞台上的第N個角色(文學作家、Bella的一夜情對象),與戲劇文本平行互文的其他文本(創意寫作課程指定閱讀),或者角色生命情境的隱喻(Bella自殺的嘗試),最終更成為角色個人生命的寄託:Bella的最後一段獨白,全場靜默無聲,以投影呈現在紙捲上,我們彷彿隨著她的引領,翻著書頁,讀著她為Christopher寫下的悼詞,沉靜地聆聽著她——或許還有我們自己——內在的聲音。


內在的聲音(界址創作提供/楊詠裕攝影)

兩個演員(林唐聿、王肇陽)的表現,也讓人印象深刻:簡單而鮮明的角色刻畫,精準的語言節奏掌握,節制而細膩的情緒表現,都能讓觀眾深刻感受到兩人之間,融合生命省思與美學領會,超越個人層次的深刻情感。

文本翻譯,偶有歐化語法的小小問題(「我還沒有機會讀它們」),但整體水準非常不錯,文學性和日常性的流動轉換,自然而流暢,保留角色與作家姓名原文,讓演員與文字之間,多了些咀嚼玩味的趣味,直得肯定。

《內在的聲音》是一個安靜的作品,能讓人安靜地聆聽賞讀的作品,有豐富的文學性,也有能讓人印象深刻的劇場性,有即時的感動,也有演後可以不斷咀嚼反思的趣味,在紛亂嘈雜、過目即忘的時代裡,更顯其珍貴難得。

《內在的聲音》是對被網路社群、短影音媒體宰制的當代,發出的反抗之聲(Christopher對數位媒介的抗拒),是為熱愛文學,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中感到強烈孤獨的創作者與閱讀者,發出的共鳴之聲(Bella因為Christopher的作品而得到救贖)。劇作家將戲劇場景設定在頂尖大學校園之中,或也隱含著對高等教育體制的批判省思(Christopher對校園文化的評論),而雖然Christopher否認自己是個反對科技的「盧德分子」(Luddite),但他棄最新版的MacBook Air不用,而選擇老式打字機敲出作品,甚至不留副本的堅持,似乎也代表著某種政治抗議的姿態。但,劇中透過文學作品(杜斯妥也夫斯基《罪與罰》、Christopher的短篇小說),和角色行動(Bella的請求和Christopher的決定),對罪惡、正義、犧牲、救贖這些恆久主題的思索,對人性奧秘的追問,卻也超越了這個時代的侷限,進而肯認文學的永恆價值。

「孤獨」,其實是文學、劇場的永恆主題,當Bella凝視著我們,對我們吐露她的生存狀態時,我們聽到的,不僅是她的聲音,也是無數小說人物和劇場角色的心聲,和這些聲音在無數小說讀者與劇場觀眾心中的迴響。因此,在文學和劇場中的「孤獨」,其實是一種共同擁有、彼此分享,但又能讓彼此都保有各自獨特生命的情感連結,真實而深刻,如Bella對Christopher作品的評價。

無論有沒有或是否遵守「office hour」的規範,我們都還是可以期待在文學或劇場裡相遇,分享創作與生命的時刻。

《內在的聲音》

演出|界址創作
時間|2024/02/18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