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者的文學之愛《內在的聲音》
3月
04
2024
內在的聲音(界址創作提供/楊詠裕攝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8次瀏覽

文 陳正熙(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對小說寫作充滿熱切期待的大一新生Christopher,未依規定的”ofiice hour”事先約見,「擅闖」創意寫作課程女教授Bella的研究室,開始一段透過文學,探討生命、創作、家庭、疾病、死亡的對話,原本各自孤獨的兩個人,逐漸在課堂之外,以文字為素材建立起共同分享的秘密世界。Christopher在Bella的鼓勵下,完成小說處女作初稿,為得到Bella的評點,答應為罹癌末期的她注射致命藥劑,完成她結束自己生命的願望。Christopher沒有履行諾言,Bella從漫長的昏睡中醒來,Christopher已經離去。之後,他被發現陳屍在校園附近的公園——衣著單薄、趴伏在積雪之中,彷如他的小說標題所喚起的場景。Bella體內的癌細胞,最終和Christopher一樣,從她的生命中消失不見⋯⋯

界址創作《內在的聲音》,改編自美國當代劇作家亞當.瑞普(Adam Rapp)2022年的東尼獎提名作品The Sound Inside,是一部充滿文學意趣和語言機鋒的作品,兩個角色的對話中,有豐富的文學指涉,和文學創作的思考辯證,對非文學專業的觀眾來說,或許不易掌握其中的精妙之處,但,仍能有效地傳達出劇作家對文學的浪漫深情,與文學本身的深刻內涵。從劇場表現的角度而論,這是一個典型的文學性劇場文本:角色發展和情節推展,幾乎完成仰賴語言的流動、堆疊、交錯、呼應,對導演的場面調度,和劇場設計的空間思考,都是頗具挑戰性的文本:面對充滿留白的戲劇文本,如何抗拒填補說明的衝動,而能如Bella所論,只提供必要的線索,讓觀眾(讀者)自行創造,在劇場中創造出如閱讀的觀賞經驗。

就這一點而論,《內在的聲音》導演與設計群的表現,值得肯定。

導演的場面調度,展現對文本的極大尊重與自我節制,以簡潔的手法,讓演員的身體與聲音在幾乎空無一物(除了必要的桌椅和視覺焦點的紙捲),但有強烈設計感的劇場空間中,自然而平靜地流動,有效地發揮文字內涵的戲劇性與抒情性(lyricism),貼切呼應作品主題。自屋頂平滑地斜掛而下,位在舞台中心的特殊材質「泰維克」紙捲,雖是舞台視覺焦點,但並不會轉移或妨礙我們的觀看、聆聽,而更像是舞台上的第N個角色(文學作家、Bella的一夜情對象),與戲劇文本平行互文的其他文本(創意寫作課程指定閱讀),或者角色生命情境的隱喻(Bella自殺的嘗試),最終更成為角色個人生命的寄託:Bella的最後一段獨白,全場靜默無聲,以投影呈現在紙捲上,我們彷彿隨著她的引領,翻著書頁,讀著她為Christopher寫下的悼詞,沉靜地聆聽著她——或許還有我們自己——內在的聲音。


內在的聲音(界址創作提供/楊詠裕攝影)

兩個演員(林唐聿、王肇陽)的表現,也讓人印象深刻:簡單而鮮明的角色刻畫,精準的語言節奏掌握,節制而細膩的情緒表現,都能讓觀眾深刻感受到兩人之間,融合生命省思與美學領會,超越個人層次的深刻情感。

文本翻譯,偶有歐化語法的小小問題(「我還沒有機會讀它們」),但整體水準非常不錯,文學性和日常性的流動轉換,自然而流暢,保留角色與作家姓名原文,讓演員與文字之間,多了些咀嚼玩味的趣味,直得肯定。

《內在的聲音》是一個安靜的作品,能讓人安靜地聆聽賞讀的作品,有豐富的文學性,也有能讓人印象深刻的劇場性,有即時的感動,也有演後可以不斷咀嚼反思的趣味,在紛亂嘈雜、過目即忘的時代裡,更顯其珍貴難得。

《內在的聲音》是對被網路社群、短影音媒體宰制的當代,發出的反抗之聲(Christopher對數位媒介的抗拒),是為熱愛文學,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中感到強烈孤獨的創作者與閱讀者,發出的共鳴之聲(Bella因為Christopher的作品而得到救贖)。劇作家將戲劇場景設定在頂尖大學校園之中,或也隱含著對高等教育體制的批判省思(Christopher對校園文化的評論),而雖然Christopher否認自己是個反對科技的「盧德分子」(Luddite),但他棄最新版的MacBook Air不用,而選擇老式打字機敲出作品,甚至不留副本的堅持,似乎也代表著某種政治抗議的姿態。但,劇中透過文學作品(杜斯妥也夫斯基《罪與罰》、Christopher的短篇小說),和角色行動(Bella的請求和Christopher的決定),對罪惡、正義、犧牲、救贖這些恆久主題的思索,對人性奧秘的追問,卻也超越了這個時代的侷限,進而肯認文學的永恆價值。

「孤獨」,其實是文學、劇場的永恆主題,當Bella凝視著我們,對我們吐露她的生存狀態時,我們聽到的,不僅是她的聲音,也是無數小說人物和劇場角色的心聲,和這些聲音在無數小說讀者與劇場觀眾心中的迴響。因此,在文學和劇場中的「孤獨」,其實是一種共同擁有、彼此分享,但又能讓彼此都保有各自獨特生命的情感連結,真實而深刻,如Bella對Christopher作品的評價。

無論有沒有或是否遵守「office hour」的規範,我們都還是可以期待在文學或劇場裡相遇,分享創作與生命的時刻。

《內在的聲音》

演出|界址創作
時間|2024/02/18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
酒神消解了個體的差異,包括種族、性別或階級,是一種打破界限的集體狂歡。我認為導演在本劇中有意,用歌舞的方式讓參與者在演出過程中達到精神的統一,利用演員本身「跨文化身體」的特性,打破現代社會理性框架
2月
17
2025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