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戲裡的祕密 《琴弦的秘密》
12月
08
2011
琴弦的祕密(沙丁龐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0次瀏覽
林乃文

在仍以「舞台劇」為主流的台灣現代戲劇市場,有幾個以形體表演為主的劇團,譬如身聲劇團、沙丁龐克劇團,正邁向專業化經營的道路上,捐棄小劇場「只要我高興有甚麼不可以」或「唯藝術之名」的孤芳心態,不約而同正努力拉近表演形式與觀眾的距離,欲兼顧獨特與市場,但是手段上有些許不同。

以沙丁龐克的《琴弦的秘密》為例,它沒有特異摻入觀眾熟悉的時空或題材,反而一下子以中亞手鼓、烏德琴等民族樂器的聲音,把觀眾帶入異國風情十足的時空。龜茲、高昌、塔克拉瑪干等古老遙遠的地名,陌生化的背景,提供演員一個形體表演的舞台。而沙丁龐克的肢體特色,與這個故事氛圍沒有半點不協調。光影的使用,凸顯出演員以身體線條表演的特色,畫龍點睛地把部分故事段落形象化,為全劇加分不少。

音樂是本劇另一個相當吸引人的元素,悠緩淌揚的現場演奏,正適合這麼一個簡單而不複雜、講究優美情調的民間傳奇。不過音樂演奏和肢體表演採徹底分工,雖然故事裡的角色,和故事外的樂師,都同樣有琴、笛子和手鼓,但演員撥動琴弦時,真正的樂音全來自左舞台的樂手席,對我來說,這才是「琴絃的秘密」所在。故事本身是沒甚麼大秘密的。

沙丁龐克的戲,經常強調從九歲到九十歲,老少咸宜,闔家觀賞。但觀眾設定上越廣泛,越不容易捉準定位。要說這部作品有甚麼缺點,我認為在情節交代上,有些地方太理所當然,有些伏筆則未必清晰。為演繹一個老嫗能懂的故事,很自然這是一部情節劇,以情節劇的標準,必須具備伏筆、張力、期待、高潮、恍然大悟的鋪陳過程。整個演出流暢優美,但尚未達到這樣的觀眾心理效果。

舞台以簡馭繁,雖簡單卻恰到好處,服裝的鮮豔花色飽滿了舞台的色彩和濃度。演員很年輕,表演上都還有成長進步的空間。六名演員全都戴著白色無表情半罩面具,不確定這部戲是否有必要遮蔽演員的真實面目和表情?導演說,原本並沒有面具的設計,但為了讓年輕演員專心於肢體呈顯,不光在臉上作戲,排練中發現戴面具對演員心理的效果巨大,這可能也是發展向專業的劇團,不可避免的過渡吧。

《琴弦的秘密》

演出|沙丁龐克劇團
時間|2011/12/02 19:30
地點|台北市社教館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