際遇鋪就音樂路—林慧寬琵琶獨奏會《琵琶語》
11月
13
2019
琵琶語(采風樂坊提供/攝影鄭義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151次瀏覽

楊宜樺(專案評論人)


回溯臺灣現代音樂創作與中國傳統器樂的正式接軌,1990年由國際現代音樂協會臺灣總會(現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與臺北市立國樂團合作舉辦「傳統樂器示範演奏研討會」及系列活動居功厥偉,不僅讓受西方音樂訓練的作曲家開展為傳統器樂創作的契機,其成果首演於1991年文建會文藝季「傳統與現代的兩極對話」音樂會,更催生橫跨國樂圈與(嚴肅音樂)作曲界的采風樂坊,琵琶演奏家林慧寬即是其中一員。【1】自創團以來,采風樂坊可說是作曲家的好朋友,技藝精湛的演奏家、可獨可合的室內樂編制讓作曲家得以進行各種新音樂實驗,同時透過作曲家的國際網絡為彼時多沉浸於「連接中國」的國樂界打開一扇全新的窗戶,以首演純傳統器樂或中、西樂器混合編制的現代音樂作品躋身國際舞臺。奠基於此,2015年林慧寬更與作曲家董昭民、鋼琴家江瀅一同創立中央C室內樂團(C-Camerata)【2】,除了演出現代音樂經典之作,也以中、西混合編制的新創作品展開更為深遠的國際交流合作。這些經歷皆成為本場音樂會的基礎,以琵琶為主角,上半場與維也納太平洋弦樂四重奏(Pacific Quartet Vienna)合演委創新作,下半場由采風民族管絃樂團協演琵琶經典曲目,體現林慧寬兼具當代音樂挑戰與國樂傳統經典的經驗與能力。

這場音樂會雖名為琵琶獨奏會,但上半場上演的三首新作為維也納太平洋弦樂四重奏之委託,三位作曲家以琵琶與弦樂四重奏為編制,湯顯祖《牡丹亭》為靈感進行創作,並於今年十月四日在瑞士蘇黎世「向東-《牡丹亭》(Eastwards!–The Peony Pavilion)」音樂會搭配《牡丹亭》文本首演。第一首馬來西亞作曲家鍾啟榮所作之《夢・亭》,樂曲在弦樂四重奏長音的襯托下,由林慧寬仿唱《牡丹亭》崑腔起始推進,陌生化聲響與具正規節奏、五聲音階的旋律片段穿插交錯,琵琶與弦樂四重奏宛如不同的時間線並行,或碰撞或銜接出相當漂亮的音聲,錯落有致。當音樂推至高潮後,崑唱錄音如夢似幻地飄盪入耳,最後當林慧寬反覆唱頌「夢」字後,以更為清晰的崑唱錄音作結。就創作手法而言,此作與鍾啟榮近年幾首取材民俗(民族)音樂的作品有相似之處,皆透過仿傲原聲或錄音配置,讓樂曲遊走於同/異之間,若即若離。鍾啟榮於演出前將此作喻為行經崑劇一景的過客,或可映證其將民族音樂素材視為「他者」入作,讓作品滿溢異國情調(exoticism)之感。

相較之下,李志純《魂迴夢轉》雖自述從女性觀點重新詮釋《牡丹亭》文學故事,並以其中十一個章名為骨幹【3】,但全曲似與《牡丹亭》無太大關聯,而是全然為其慣用的音樂語彙組成。作品甫始以琵琶獨奏出如歌旋律,與弦樂四重奏逐句唱答(call and response)。突兀的附點、切分節奏是李志純擅長的Ragtime【4】音樂特徵,引入由弦樂四重奏(使用撥片)撥奏音型伴奏的琵琶長滾曲牌旋律的樂段,宛如彈撥樂重奏。後又轉入陌生化的絞絃、敲泛聲響,再推進高潮至琵琶華彩段,復以琵琶彈奏五聲音階旋律,最後莫名以全體奏或輪掃或滑顫結束。一方面,多有發揮的演奏法雖偶有某些民間樂曲的身影,但也顯現李志純對樂器的熟稔度;另一方面,全曲聲音邏輯相當斷裂,可說是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

本場琵琶與弦樂四重奏最合為一體的作品應是董昭民的《遊園京韻》。全曲以仿打更聲的節奏型為開場與段落轉換的提示,各個樂段則分別展現不同的主題性格,如善用特殊音色串接各聲部層疊變化的樂句表現;或偶有齊奏旋律或如緊拉慢唱的音樂表現;或搭配陌生化聲響、聲部似和似離的抒情對位表現;或以錯位的音高、節奏展現紛雜的情感;或綿延不斷、細膩婉約的旋律表現等。各個段落聽來似無甚關聯,但仍有些反覆出現的音聲素材,特別是明顯的打更聲響,總能在聽覺疲乏迷離之時拉回注意力,頗有章回小說「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即視感,只是前後段落或各成篇章,相關不相關似乎不那麼重要,倒是形成另類的聆聽經驗。

下半場曲目則將演出編制擴增為琵琶與國樂團,演出古曲《塞上曲》與周成龍《西雙版納的晚霞》。本場國樂團雖冠以采風民族管絃樂團之名,然成員幾為中國文化大學國樂系在校生,由指揮邱誓舷帶領,如學生樂團般音色顯得生嫩,使得下半場的演出品質不盡理想。張大森重新編配的《塞上曲》,琵琶獨奏部分沒有顯著改變,而是讓樂團延續、反覆、穿插原曲旋律或作為琵琶獨奏的襯底聲響,或以齊奏與琵琶並行。雖然林慧寬仍穩健地將琵琶獨奏的樂句對比、音色與速度變化演繹地相當出彩,但可惜的是,樂團音色有些混濁,音樂旋律表現也不夠立體,無法為琵琶獨奏增添聲響層次的變化,讓樂團在此顯得累贅。嚴格說來,此曲若僅以琵琶獨奏演繹,不僅更能展現原曲的細緻之處,也符合本場琵琶獨奏會之題。

同樣地,周成龍琵琶協奏曲《西雙版納的晚霞》更暴露琵琶與樂團在演出程度上的落差。此作有主題婉轉反覆再現的第一樂章,旋律悠長如歌的第二樂章與熱烈炫技的第三樂章。琵琶獨奏雖偶於快速音群有所失誤、快板速度稍易飄移,但仍相當流暢地運用音色變化、演奏技巧等,展現每個樂章的特色與對比。而樂團除了慢板段落有較細膩的詮釋表現之外,快板部分常與琵琶獨奏的速度不太一致,有時琵琶獨奏想以速度感帶起音樂層次變化時,也未能及時配合。細觀發現指揮與琵琶獨奏的互動傾向於後知後覺,讓樂團拍點與琵琶獨奏有些許落差。作為壓軸,琵琶與國樂團的大編制組合總讓音樂會結束在高潮氛圍,卻似是美中不足。

綜觀整場音樂會,不難發現林慧寬身為當代琵琶演奏家所抱持的追求與目標:現代與傳統、專業與教育,在上、下半場各顯其戮力多年的琵琶人生。換個角度來看,「林慧寬琵琶獨奏會」也成為一個平臺,展現其音樂人脈關係的重重連結。除了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以樂團協奏(產學合作)方式讓指揮與學生累積音樂廳表演經驗,提攜後進之外,2015年林慧寬因「新琵琶計畫」與維也納太平洋四重奏結緣,而延續迄今的跨國交流計畫,以及近年常由采風樂坊首演新作的鍾啟榮,還有曾任采風樂坊駐團作曲家李志純與同組中央C室內樂團董昭民,皆成為形構這場展演的人脈網絡。此般互惠合作模式,一方面讓參與演出者累積更多的試驗與經驗,並以多元的曲目內容吸引不同的觀眾群;另一方面,當人脈關係形成同溫層時也容易左右自身品味,進而成為音樂選擇上的先天限制。儘管如此,在這場集眾人之力成就的音樂會中,亦可看到林慧寬傑出的琵琶演奏能力,不僅掌握現代音樂語彙與特殊演奏法,其音色也相當適合演繹古曲與國樂曲。可以想見在偌大的音樂廳當中,僅有林慧寬一人亦可音傳四座,令人期待下一場(真正的)「琵琶獨奏會」。


註釋

1、采風樂坊於1991年由二胡演奏家黃正銘與琵琶演奏家林慧寬籌組,主要團員除了黃正銘、林慧寬與笛演奏家吳宗憲外,亦邀請揚琴演奏家李淑芬( 現更名為李采凌 )、阮咸演奏家許靜宜與古箏演奏家陳幸惠一同加入。幾年後,阮咸演奏家換為梁燕萍;古箏演奏家亦有更替,如演奏家葉娟礽、林易嫻。

2、中央C室內樂團(C-Camerata)團長為琵琶演奏家林慧寬,藝術總監兼作曲家為董昭民,團員現為中國笛演奏家吳宗憲、古箏演奏家郭岷勤、笙演奏家黃朧逸、鋼琴家簡美玲、小提琴家張家倫、大提琴家張智惠、打擊演奏家王小尹,與常任指揮家陳泰吉。(https://tungchaoming.wixsite.com/c-camerata

3、詳見本場音樂會節目單之樂曲解說。

4、Ragtime,繁音拍子,發展於19世紀並盛行於1910年左右的美國舞曲,後來發展為鋼琴演奏的一種風格,並成為爵士音樂的素材之一。其特色為某一聲部平穩、另一聲部卻有大量切分和重擊的節奏。

《琵琶語》

演出|林慧寬、維也納太平洋四重奏、采風民族管絃樂團等
時間|2019/10/09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不似以往戲曲只描述王昭君離鄉的悲切,而是加入女兒欒提雲的視角,由不同的角度去向觀眾揭露移民與移民二代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外部壓力和自我認同的問題。
12月
05
2022
《琵琶語》是在當代離散的語境中,透過王昭君與雲兒的對話思考「辨己身」必要性,在一個不斷流動遷移的世界裡,是哪裡人有那麼重要嗎?
12月
01
2022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