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與今的對話——《琵琶語》
12月
05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9次瀏覽

文/侯馬孟平(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學生)


本劇在劇本的創作上我認為很具想像力,藉由王昭君出塞後的故事作出延伸,將當今台灣社會的一些現象融入其中,像是移民、北漂、自我認同和性別印象等議題。

其中一個我認為很有意思的安排是語言的使用。在一開頭就使用粵語,且巧妙的沒有加上字幕,用陌生語言帶來的不安感讓觀眾體驗到外籍人士初來乍到時的感受,也由此引發觀眾去思考在這裡使用粵語的目的。在這兩層意義上我認為本劇做到了戲曲該有的疏離性,並在另一方面達到了情感鋪陳的效果,是個很具有創見的做法。另外也藉由粵語與中文的夾雜去實際類比當時胡漢文化環境的不同。劇情也就是由這點去深入的發展,不似以往戲曲只描述王昭君離鄉的悲切,而是加入女兒欒提雲的視角,由不同的角度去向觀眾揭露移民與移民二代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外部壓力和自我認同的問題。

移民人士在生活的民族中被看作異鄉人、在原來的民族中似乎也不被承認,而正如劇中昭君的一句台詞:「人若不辨此身,如何安身立命?」,她面臨的問題更偏向外界的壓力,而她必須在這樣的壓力下強迫自己認同現下的身份,不論是否願意。而雲兒面臨的則更像自我認同的問題,她不懂為何在一同生長的同伴、社會中自己會一直被視為是外邦人,也許正是因為這個緣故,使她反而生出離鄉背井去找尋自我的想法。由此又帶出另一個父母與子女間關係的議題,昭君和雲兒兩代間的差距,一方感受到的是身在客土的惆悵,一方卻迫切想要離開,這之間的張力是很巨大的,我想也是現代很多家庭的寫照,父母不願意子女面對那些自己經歷過的痛苦的人生經驗,但很多時候經驗並不是可以訴諸語言去傳遞的,人生的道理和生命的意義還是要經由自身經驗去反覆辯證。

本劇在短短八十分鐘的時間內講述了一個完整,又富有層次的故事,後段藉由展現雲兒獨自離家所感受到的恐慌將情緒堆疊到高潮,到最後她能在新的地方安穩落腳,我同身為離鄉的遊子內心是很受觸動的,最終也禁不住落淚。

本劇在舞台設計上也有很多具有巧思的安排,直得一提的大概是使用類似電影的手法,演員在場中定格,而樂曲則是由樂師在側幕後演唱,這個手法在劇中被多次使用,達到將節奏暫時放慢,使劇情發展得以有動態起伏的目的,也同時更好的堆疊了觀眾的情緒,使人們可以沈浸在光線、畫面和樂音之中感受前段劇情遺留的餘韻,我認為是將當代手法與戲曲結合的一個很高明的使用。 

而前述提到畫面的營造,本劇也充分利用了雙面式舞台的優點,仔細安排演員走位,不只讓每個角度的觀眾都有不同的體驗,也讓每個畫面都美的如詩如畫,更凸顯了「舞台」不同於影視作品的立體度。然後是聲音和效果的使用,包含了多種不同的曲調、聲腔,像是崑腔、粵劇、南管等等,另外也有一些新編的曲子,由樂師演唱的部分使用了較流行的唱腔和旋律,使整個劇目進行不會有麻木的感覺,而是時有新意。另外還使用音效搭配演員程式使舞台上本該虛擬的琵琶更立體地存在。雖然說這些具象的音效使用,電影慢動作的手法和劇情的節奏編排某些程度上會破壞傳統戲曲一些原始的美感,但我認為在正面意義上也為傳統戲曲作出了不同的詮釋,使得戲曲能夠更面向當今的大眾。

《琵琶語》

演出|可樂体創制
時間|2022/11/19  
地點|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琵琶語》是在當代離散的語境中,透過王昭君與雲兒的對話思考「辨己身」必要性,在一個不斷流動遷移的世界裡,是哪裡人有那麼重要嗎?
12月
01
2022
綜觀整場音樂會,不難發現林慧寬身為當代琵琶演奏家所抱持的追求與目標:現代與傳統、專業與教育,在上、下半場各顯其戮力多年的琵琶人生。換個角度來看,「林慧寬琵琶獨奏會」也成為一個平臺,展現其音樂人脈關係的重重連結。(楊宜樺)
11月
13
2019
這場演出最令人動容之處在於偶師與人偶的融合,雖然是布袋戲,卻擺脫傳統彩樓的隔離與束縛。偶師也不再只是操控人偶的雙手,不再隱身於幕後,而是完整的表演者,以全身姿態投入劇情,情感流暢自然,甚至是一人分飾兩角,透過聲音、服裝來區分。
11月
28
2025
敘事策略與編排的失衡,導致《斷香引》的情節推進讓人恍惚與出神。坦言之,其難解的不是案件本身,而是最終糊成一團並理不出線索、如煙霧繚繞一般的「呈現」。
11月
24
2025
在面對歌仔戲團經營的困境上,星字團跨出了跨界合作的第一步,或許是用這樣的方式回應劇中秋蘭再興日月星的想望。台前台後,用戲說自己的故事,戲也許不完美,猶如人生的坑坑窪窪,但至少仍在努力前行。
11月
18
2025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