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劇場魂的祭身式《黑洞3》
11月
08
2011
黑洞3(許斌 攝,牯嶺街小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4次瀏覽
謝東寧

「黑洞」在物理學上的定義,是存在宇宙空間中,一個質量龐大的天體,裡頭任何物質和輻射都無法離開,就連光也逃逸不出來;也就是說,任何物質進入了黑洞,就永遠無法返回。對於劇場前輩王墨林而言,「小劇場」恐怕就是他的人生黑洞,一個混沌、流動、充滿未知力量,並以身體毫不妥協實踐、目標直指社會的黑色場域。

自2000年「九二一地震」一週年後所創作的《黑洞1》以來,《黑洞3》是他黑洞系列的第N個版本,期間陸續合作的創作團隊,更涵蓋了台北、上海、香港、澳門等地,題材從九二一地震後的台灣、島民身份認同、城市幽暗身體,直到這次關於軍隊戰爭的全球反思。筆者於今年四月於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觀賞過的《黑洞3》,想不到半年後,本劇竟然大部份全都翻新。

觀眾在極微弱的燈光中,走進了煙霧瀰漫的牯嶺街小劇場之實驗劇場,耳邊不時聽到的是落雨的音效,與水滴掉入鐵桶的現場聲響。忽然,一個光源從遠方亮起,三個演員從暗處向前爬行,揭開了整個劇場被包覆成一個花崗岩地底洞穴,地面則是一整片的黃土。原來,故事來自1958年在金門發生的八二三砲戰,劇場時間停滯在當日如落雨般落下的砲彈(置換成雨聲)之下,三具被砲彈奪去生命的弟兄們屍體,他們的冤魂在黑暗、找不到出口、更遭世人遺忘的洞穴中,永無止境地在泥地中繼續爬行。

編導自這個「困在戰火洞穴中的幽靈」意象出發,並混和著三位年輕演員的第一人稱,及編導個人第三人稱之當兵經驗(與戰爭意見),一路來回於歷史時間(事件)的軸線,並繼續延伸至二戰、越戰、美國入侵阿富汗之世界戰火不曾間斷的描述,強烈控訴著人類陷入假借正義之名,真實進行殘忍殺戮之瘋狂「黑洞」。

最有趣的還是「盲者」的角色,這位來自澳門的演員,在類似皮繩枷鎖的綑綁中,兩次從天而降。他口中不斷發出當時聽不懂,後來知道是葡萄牙文的話語,是葡萄牙詩人佩索亞的一首詩《母親的寶貝》,將抽象的反戰理性論述,歸返降臨於一個母親,對於戰火中死去兒子的真實哀傷,相當感性而動人。而這位盲者忍受著身體的苦痛,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語言,更有某種宗教上的想像,彷彿是耶穌替世人所受的苦痛。而最後牠的屍體在白色羽毛飄臨中,飛來一隻代表和平的白鴿,是否,耶穌受難的苦痛,能赦免世人愚蠢的戰爭罪行,或許也透露出編導心中的深層渴望。

儘管劇情單刀直入的論述稍嫌平面,少了藝術性的想像,與不同面向之辯證空間;不過對於「戰爭」這個大題材的關注,在一片歌舞昇平的台灣文創劇場中,盡是肥皂劇題材的瑣碎中,更能凸顯出其劇場勇於面對社會真實的世界觀點。此外,演員充滿能量的語言,與精準的身體動作,也重新拾回劇場演員大量依賴麥克風後,所流失的身體現場感。

本劇開頭的第一句旁白:「戰爭結束的那一天,雨就會停了」,對於獻身小劇場大半輩子的王墨林,或許只有那人類理想烏托邦世界到來那一天,他才可以停下來喘氣休息,離開艱困的小劇場吧?在此之前,真正的「小劇場」精神將與他永遠同在。

《黑洞3》

演出|身體氣象館,牛房倉庫
時間|2011/11/05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