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劇場魂的祭身式《黑洞3》
11月
08
2011
黑洞3(許斌 攝,牯嶺街小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05次瀏覽
謝東寧

「黑洞」在物理學上的定義,是存在宇宙空間中,一個質量龐大的天體,裡頭任何物質和輻射都無法離開,就連光也逃逸不出來;也就是說,任何物質進入了黑洞,就永遠無法返回。對於劇場前輩王墨林而言,「小劇場」恐怕就是他的人生黑洞,一個混沌、流動、充滿未知力量,並以身體毫不妥協實踐、目標直指社會的黑色場域。

自2000年「九二一地震」一週年後所創作的《黑洞1》以來,《黑洞3》是他黑洞系列的第N個版本,期間陸續合作的創作團隊,更涵蓋了台北、上海、香港、澳門等地,題材從九二一地震後的台灣、島民身份認同、城市幽暗身體,直到這次關於軍隊戰爭的全球反思。筆者於今年四月於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觀賞過的《黑洞3》,想不到半年後,本劇竟然大部份全都翻新。

觀眾在極微弱的燈光中,走進了煙霧瀰漫的牯嶺街小劇場之實驗劇場,耳邊不時聽到的是落雨的音效,與水滴掉入鐵桶的現場聲響。忽然,一個光源從遠方亮起,三個演員從暗處向前爬行,揭開了整個劇場被包覆成一個花崗岩地底洞穴,地面則是一整片的黃土。原來,故事來自1958年在金門發生的八二三砲戰,劇場時間停滯在當日如落雨般落下的砲彈(置換成雨聲)之下,三具被砲彈奪去生命的弟兄們屍體,他們的冤魂在黑暗、找不到出口、更遭世人遺忘的洞穴中,永無止境地在泥地中繼續爬行。

編導自這個「困在戰火洞穴中的幽靈」意象出發,並混和著三位年輕演員的第一人稱,及編導個人第三人稱之當兵經驗(與戰爭意見),一路來回於歷史時間(事件)的軸線,並繼續延伸至二戰、越戰、美國入侵阿富汗之世界戰火不曾間斷的描述,強烈控訴著人類陷入假借正義之名,真實進行殘忍殺戮之瘋狂「黑洞」。

最有趣的還是「盲者」的角色,這位來自澳門的演員,在類似皮繩枷鎖的綑綁中,兩次從天而降。他口中不斷發出當時聽不懂,後來知道是葡萄牙文的話語,是葡萄牙詩人佩索亞的一首詩《母親的寶貝》,將抽象的反戰理性論述,歸返降臨於一個母親,對於戰火中死去兒子的真實哀傷,相當感性而動人。而這位盲者忍受著身體的苦痛,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語言,更有某種宗教上的想像,彷彿是耶穌替世人所受的苦痛。而最後牠的屍體在白色羽毛飄臨中,飛來一隻代表和平的白鴿,是否,耶穌受難的苦痛,能赦免世人愚蠢的戰爭罪行,或許也透露出編導心中的深層渴望。

儘管劇情單刀直入的論述稍嫌平面,少了藝術性的想像,與不同面向之辯證空間;不過對於「戰爭」這個大題材的關注,在一片歌舞昇平的台灣文創劇場中,盡是肥皂劇題材的瑣碎中,更能凸顯出其劇場勇於面對社會真實的世界觀點。此外,演員充滿能量的語言,與精準的身體動作,也重新拾回劇場演員大量依賴麥克風後,所流失的身體現場感。

本劇開頭的第一句旁白:「戰爭結束的那一天,雨就會停了」,對於獻身小劇場大半輩子的王墨林,或許只有那人類理想烏托邦世界到來那一天,他才可以停下來喘氣休息,離開艱困的小劇場吧?在此之前,真正的「小劇場」精神將與他永遠同在。

《黑洞3》

演出|身體氣象館,牛房倉庫
時間|2011/11/05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