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移或停止的前進《Lab貳號-穴居》
12月
18
2015
Lab貳號-穴居(三缺一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0次瀏覽
黃佩蔚(專案評論人)

2011年,三缺一劇團開始Lab實驗計畫,歷經一年三個月後,在2012年夏天發表《Lab壹號:實驗啟動》。時隔三年,2015年《Lab貳號-穴居》入選松菸Lab新主藝邀請作品之一,8月遠赴德國進行移地訓練,回台後,11月進入松菸排練期,隨即呈現。同樣地點(三年前名為:東向製菸工廠2樓),一脈而行的創作路徑,只是,微妙偏移。

與三年前相同的是,演員們同樣在開演前提示觀眾這是一場實驗,像是為過於期待的可能設下安全線。有別於輪番上陣的單一舞台面向觀眾,《貳》大幅度運用空間中不同的角落與面向,觀眾可以自由選擇姿勢與距離,隨著黑暗中明滅的表演光區,移動視線或腳步,觀演視窗形成了可以疏離可以親暱的變焦鏡頭,巧妙運用窗簾與天光,造成空間與視覺上小小的趣味感。六位演員各自在寫實動物、身體(動物)動能、半人半獸、動物內在四個篇章裡,錯落共時,除了貓(楊雯涵)與金剛(杜逸帆)有一段完整劇情對手戲,基本上,可視為六個封閉短篇作品。

賀湘儀《蛇》脫自10月份獨角戲《與什對話》角色設定的深化,希臘神話中的米蒂亞蜷爬在女體內外,女性的陰性書寫,與蛇同語,更顯悲鳴。同樣經過獨角戲洗禮的江寶琳,選定《鯨魚》作為詮釋,幻身成被取名為52赫茲,只有自己聽得到的寂寞鯨魚,肢體與暖光投射在牆上的剪影,喻示在深海(人海)中的形單影隻。周佳吟《鹿》來回在關於孤獨的奔跑裡,沒有前進後退,只在原地徘徊。李玉嵐以《狗》喻人,聚光燈下的一人狗戲團,跳演人生百態。周與李皆提及麥克·契訶夫(Michael Chekhov)的表演方法image work【1】以為基底,可惜的是,僅有外在方法的單向思考,無法明確指向內在意念,以致疏離。

楊雯涵《貓》,穿梭在觀眾、廠區內外,使勁搔首弄姿,深怕觀眾不知道她是貓,誇飾做作了貓科動物的生物姿態,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更接近真實人性裡的矯揉。在杜逸帆的《猩猩》裡,終於得見最接近「人」而不需要過於仿的靈長類,但人與原始獸的共通性,淹沒於沒有真實動機的激動嚎叫聲中,逃不出為了扮演而扮演的失去,失去屬人的本能。人既已為獸,為何要扮演另一個獸?這是對六位創作者一致的提問。

六段小品,若嚴格以劇場作品檢視,全場瀰漫著莫名的未竟之憾,停留淺層表面的模仿及過於輕薄的轉化,仿獸的不夠真,動能移轉的不足以令人信服,貧乏薄弱的想像,是思考不足?太多?或已偏移?終致獸不成獸,人不似人的尷尬困窘。而作為階段性個人短篇習練,則絕對有繼續深掘探索的必要性。「那個渴望是,不像人的,瘋狂的,某一些時候,他會想要跑出來」【2】,這是導演魏雋展所構築的實驗藍圖,然而,演員未能追越過導演所拋擲的瘋狂邊界,如同跑不出森林的困獸,蜷縮在攬鏡自照的樹洞裡,也像是被放在玻璃屋的童話角色,只能甜美無害。演員的自我保護機制未被突破,偏移「實驗」最重要的意義核心,「放心大膽的離開舒適圈」,也因此削弱了創作論述中關於社會性辯證指涉的可能,甚至尚未企及其邊緣。

令人不得不遙想當年,《Lab壹號:實驗啟動》溫柔揚起的風帆,那是眾所期盼的,我們「以為」,終於有劇場人意識到現下創作的不良常態,願意正面迎擊劇場生態(生產)的消費性,回歸劇場的勞動性本質,透過長期工作(《壹》創作期為一年三個月)換取一個真實存在的時刻,「那是一段漫長、不計成本、難求效率的肢體實驗」【3】,人們期待著,「Lab貳號」不管要擺向哪裡,都是這群人生命路向的必須,值得我們緊緊跟隨。」【4】

而當 《貳》的導演話語中用了「重新啟動」四個字【5】,竟成了一記悶棍,一語驚醒夢中人,今日所見,彷彿(或就是)時空停滯在三年前結束演出的那一刻,平行移動之後,重新按下play鍵,中間的三年,憑空消失。三年之間,除了人員沒有更動,(只有《壹》表演者洪譜棋、胡雅婷,未繼續參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仍然密切,Lab的實驗力度已不若前作無畏,成本也不真的不計了,但我們也知道,那是強人所難。因為社會現實在眼前,生活形勢仍逼人,堅持真的不容易。戚戚的說,最美的最初,已成往事。即便個別創作者在個人生命經驗的持續累積以及集體意(共)識可以視為精神上最低限的延續,但工作時間/狀態上的斷裂,造成身體行動及意念思考必然在不斷切割之後再從零開始的輪迴裡,前進/實驗,成了緣木求魚。不消說,要在滿檔演出與演出之間,東拼西湊的撿拾排練創作時間,可能已是日出日落間最艱困的挑戰。

遑論如果所謂「實驗」,還必須依附在市場機制框架中,參與某個節目徵選、申請政府補助、採用購票系統,跟隨宣傳票房的遊戲規則,便可能又落入拿著甜美糖果的撒旦手中,稍有不慎,就會失去自覺。在根本姿態上無以脫離社會性框架的「實驗」,很可能只是一個讓自己感覺比較良好的名詞,身處在無以察覺的價值迷幻、生存迷宮中,逐漸偏移原始中心思想而不自知,這是此名為「實驗」的計畫最大的障礙及矛盾,然而,知難,行更難,莫過於此。

註釋

1、麥克爾.契訶夫(1891—1955),俄羅斯卓越的戲劇大師和教師、理論家,也是二十世紀俄國最傑出的演員之一。 在表演藝術上受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瓦赫坦戈夫、萊茵哈特和梅耶荷德等人的高度讚譽。 他撰寫的關於演員訓練的專著《演員訓練》被視為歐洲有史以來最好的表演專業訓練書籍之一廣為流傳, 今天在歐美,乃至全世界的戲劇表演訓練領域裏,他的理論和方法占據著不可替代和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取自三缺一劇團官網介紹)

2、導演的話(取自三缺一劇團官網介紹)。

3、林乃文評:窮竟藝途的完整序章《Lab壹號:實驗啟動》,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169

4、鴻鴻評:肢體劇場的謙卑革命《Lab壹號:實驗啟動》,表演藝術評論台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124

5、同前註2

《Lab貳號-穴居》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15/12/13 13:30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