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情野去哪?《舊情野綿綿》
11月
01
2018
舊情野綿綿(斜槓青年創作體——達利武藏豬五花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49次瀏覽
丁家偉(表演藝術工作者)

肢體喜劇如何呈現大稻埕過去的風貌?《舊情野綿綿》是由斜槓青年創作體——達利武藏豬五花所做的集體創作喜劇,透過數個月的田野走訪、創作及排練,他們用身體和歌聲、用音樂和聲響,緩緩地將大稻埕過去與現今的多重面貌重新疊合,試圖呈現在大稻埕一段新舊老少的真實相遇【1】。

演出一開始是由三名不具名的女性北漂之前的日常瑣事行為開始,突如其來的一張報紙,吸引了他們起身前往他們人生的另一個里程碑。隨著她們遷移北漂後,三位女性分成了兩個不同的故事線:布行的女兒(周韋廷飾)以及理髮廳的姐(曾靖雯飾)妹(朱怡文飾)花。隨著她們在大稻埕的日常生活開展,布行女兒面對了要繼承家業或是要追隨心儀對象遠行的兩難,而理髮廳的姐妹花則是在時好時壞的生意下,過著勉強溫飽的生活,同時為了能否給故鄉的家人寄送生活費而苦惱。到了故事的最後,布行女兒拿著來不及赴約的船票與行李,在船隻遠離的汽笛聲中和理髮廳的姐妹花頹坐在一起,而理髮廳的妹妹在尾聲時起身,獨自離開了三人困頓的局面。

以地方歷史作為背景,我們該如何從2018的現在遙想1920年代的大稻埕?

「我們一直在思索,自己與大稻埕這裡居民的連結,最後我們歸結出『移動』這個概念。因為無論在任何年代,移動這件事都是不斷的在發生的。」【2】於是乎《舊情野綿綿》以「移動」作為創作核心,在大稻埕因為人口遷移而興起的歷史脈絡下,連結了過去人們北移與時下青年北漂的逐夢想像。然而,我們在不同歷史語境下用「移動」所做的連結,其中的想像會是一致的嗎,又或者這兩者間能產生何種共鳴與交集?

選擇以肢體喜劇結合地方歷史是個十分有趣的想法,由於劇中主要的三位女性創作者於日常生活中,也是三名在不同兒童醫院重症病房服務的紅鼻子小丑醫生,對於肢體喜劇的表演技巧十分拿手。在她們經歷專業的喜劇表演與肢體訓練下,三名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拋接、開演前的即興踩街表演以及許多插科打諢的片段,都能嫻熟地穿梭在快速輕盈的節奏中,巧妙地發酵所有無關劇情推展的時光,成為整部戲最令人驚嘆的亮點。

劇中以諸多簡短、無指涉性的動作如:刷地、洗衣、翻落布料等作為開場與段落穿插,結合了許多滑稽有趣的喜劇表演,奠定了整部戲的基調,隨後她們被報紙的內容所吸引,決定放下原本繁瑣的日常,準備前往大稻埕追尋更理想的生活,讓整個北漂行動正式成為了一場壯志凌雲的冒險。

可惜的是,《舊情野綿綿》全劇過度使用片段拼貼的方式以及比例失衡的喜劇手法,導致在許多情感連結出現了想像上的斷裂。在前述中沒有過多指涉以及蘊含生命經驗的不具名角色,隨著情節的發展成為了布行女兒以及理髮廳姐妹花,但她們正式「轉職」成能被名言的角色後,創作者並沒有回頭補足三位角色的背景與出走的相關動機,反倒讓過快的戲劇節奏和過多的調笑動作主宰了整部戲,使得角色越趨扁平,難以在適當的時候給予觀眾喘息並慢下呼吸來回應故事。如同劇中,理髮院姐妹花面臨著生意不如預期的困境時,姊姊說出了一句「不知道這個月能不能寄錢回家」,在鮮少台詞的演出中、在過於快速的表演節奏裡,這句以閩南語訴說、極具重量且飽滿憂愁的感嘆,卻難以產生一絲認同與共鳴。雖然劇中仍有布行老闆去世以及布行女兒來不及赴約碼頭的片段,但也都因為不夠飽滿的角色厚度,而失去在獨自北漂時所面臨種種遺憾與抉擇時人性的溫度。

斜槓青年創作體——達利武藏豬五花運用肢體喜劇與地方歷史結合的創作是個新鮮有趣的敘事方式,但同時也是條鋼索上難以抵達彼岸的路程。在《舊情野綿綿》中,創作者數月之間在大稻埕的探尋與走訪、發掘與蒐集、手上的老照片與筆記本上的閒聊記錄,面向過去、再現失藏的聲響、埋藏的舊情事。【3】以田野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確是盡己所能的實訪舊情,也運用了肢體喜劇的方式大膽地在台上盡情奔跑撒野。然而,如何能在喜劇的結構中找回屬於舊時代的大稻埕樣貌,並讓觀眾能一起纏綿其中;又或者更宏觀的來看,喜劇手法與其敘事方式如何在創作中取得平衡,暨能夠保有演出的野性同時又不失人性的溫潤,的確是需要創作者們不斷反思後,才能夠繼續撒野的本事。

註釋

1、與【3】皆為斜槓青年創作體——達利武藏豬五花《舊情野綿綿》的網路宣傳文宣。參見兩廳院售票系統,網址:https://ppt.cc/fjA0vx(瀏覽日期:2018.10.30)

2、創作者於演後座談時,回應觀眾所提出的問題時所提到的。

《舊情野綿綿》

演出|斜槓青年創作體──達利武藏豬五花
時間|2018/10/28 14:30
地點|豐味果品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
儘管「切割」、「破裂」、「凝聚」、「碾碎」各有不同狀態的張力,「警察」都像一個冷冰冰的句點,截斷了任何可觸發的想像;要如何想像警察?
7月
20
2023
聽他們勤務中削薄的個體性,如何在長跑中一點一點拾回⋯⋯;於此導演竟類比於編舞,其中技術性皆令身體柔順於「他者」的框架,陌異的生命經驗被帶回排練場,練習想像成為「他者」。
7月
19
2023
短短8分鐘展演,對滿身是傷的主體來說,似乎蔚為在土地.河海釋放與淨化的儀式;對想傳承母體文化、追求藝文職涯之人來說,又有怎樣的意涵呢?將開演之際,看著節目單以特殊字體強調「有與廣泛的社會聯結在一起嗎?」以及「這是『表現』的藝術」,讓人不禁戴上了這樣一副眼鏡,進到演出場域中。
7月
13
2023
當眾人於海風中共掀、共摺一塊帆布,遠遠看去也宛如「造浪」。當帆布對摺、平放在地,似乎又慢慢從「浪」轉變成通往未來的「路」。
7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