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陳虹均(自由劇場工作者)
當多數劇場試圖拉近觀眾與表演者的距離時,《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ANGELA (a strange loop)反其道而行,把劇場變成冷酷的模擬裝置,揭示「真實」其實是被生產出的幻覺。在這部作品中,導演蘇珊娜・甘迺迪(Susanne Kennedy)將她兩大創作母題——身體的陌生化與女性的病痛——推向極限。她讓演員成為人偶,讓女性身體成為再生產的場域,讓劇場本身成為一個無法脫離的虛擬裝置。
虛假的舞台與表演
開場字幕宣稱「這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不久舞台上的電視螢幕出現一隻動畫公貓,他說:「記住,這只是一齣戲。」這兩句矛盾的話確立了全劇的基調:在人工化的空間裡,真實是被不斷生成、否定、再生成的符號。角色Brad 一開始咬下假的蘋果,象徵世界純屬虛構;結尾他嚐到真的蘋果,虛構煉出了新的真實。
舞台是一個冷冽的人造空間,像是電子遊戲的場景。舞台由平板牆構成,所有深度都來自投影——書櫃、電風扇、牆面陰影。兩扇真門則隨著預錄的聲響開合,發出機械的嘎吱聲。起初帶有一種節奏與幽默,隨著重複,逐漸讓人不安。甘迺迪表示,劇場對她而言是一種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1],但虛擬不是為了沉浸,而是讓一切虛假到底。戲劇不再模擬真實生活,而是揭示虛擬本身如何運作。
全劇的台詞皆經預錄處理,演員只需在現場對嘴、配合動作。這種刻意的「身聲分離」,顛覆了我們對角色應自然流露情感的慣常想像。從《為什麼R先生瘋狂地殺人?》(Warum läuft Herr R. Amok?)[2]到《處女自殺》(Die Selbstmord-Schwestern)[3],甘迺迪始終在實驗一種「非人類的表演」:以面具遮蔽臉孔,以預錄聲音取代情感。由於演員必須配合錄音,他們的語速、呼吸、動作都被鎖定在可複製的範圍,失去了臨場感。伴侶Brad、好友Susie和母親反覆進門、說話、離開,對話內容空洞乏味,我們被困在一個沒有人真正交流的空間。這使真與假之間形成殘酷的張力——活生生的身體被迫模仿「無生命」的傀儡。演員的存在被技術取代,成為一具執行命令的身體。
照理說,痛苦的身體應該更接近真實,但在這個世界卻不是。安琪拉生病,卻無人真正關心;她的痛苦無法被療癒,只能被拍攝、上傳,變成帶有ASMR咀嚼聲的Vlog。當代網路對「痛苦」的消費邏輯顯示,如果能被觀看,那麼痛苦就有「效益」;而當痛苦無法產出更多點擊與共鳴,就變得多餘。安琪拉就被困在「不夠有趣也不夠悲慘」的灰色地帶,身體發炎、病痛纏身,卻仍必須假裝一切正常,對鏡頭說:「Hey guys, it’s me。」即使她最終消失,也只是被社群媒體轉譯為綁架案,成為新的流量素材。
在這樣被觀看機制掏空的世界裡,小提琴手的出現帶來了另一種「真實」。她穿著白紗,與其他人厚重造型對比,裸露肌膚成為舞台上僅存的人性溫度。而她現場演奏的琴聲,也是整齣戲唯一的真實聲音。她打開安琪拉的房門說「這裡是一個通道」,坐在營火前凝視觀眾,宛如引路者。當她帶走安琪拉,一場關於身體的重生儀式展開。
女性身體與痛苦的煉金術
劇中的煉金術象徵「身體與真實的重組過程」,貫穿三個階段:「黑化」(nigredo)代表死亡與瓦解;「白化」(albedo)象徵純化與清洗;「赤化」(rubedo)則指向完成與再生。首先,安琪拉的身體開始崩壞,她被觀看、被消費,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對自己身體與世界的感覺。接著,她進入純白的空間,完全脫離現實,消失在世界上。最後,她返歸現實,從口中誕出嬰兒,完成一種畸形的再生。這場「生產」不是出於母職、愛或慾望,而是一場人工的儀式。
生產場景極具衝擊。投影映出燃燒的森林、尖叫聲與「必須受苦才能重生」的文字。她仰躺在餐桌上,如同產婦在手術台上,Susie從她的口中拉出紅色臍帶,嬰兒由此誕生。母親卸下頭巾,變成與她相似的裝束——絲襪、短裙、連帽上衣,母女形象在此重疊。這呼應甘迺迪一貫關注的「女性身體的陌生化」:女人不再是自主主體,而是被複製、替代的身體。有評論指出,戲中提到安琪拉三十八歲,但觀眾所見的外貌則像二十幾歲,這彷彿呈現了青春期的永續狀態[4]——身體仍在變化,心靈卻已停止。在視覺文化與網路機制下,女性被迫維持年輕姿態,成為永遠可被觀看與消費的身體。這樣的青春不是生命力的象徵,而是一種被凍結的生成,身體延展、影像重複,主體意識卻早已停止。安琪拉最後平靜地說:「我只是要死而已,就這樣。」這句話表示她對生命終結的虛無態度,也因為死亡只不過是循環的一節。
觀看這個作品的經驗可能是矛盾的,一方面感到冷漠、無法共感;另一方面卻又被聲光效果吸引。投影場景從房間轉為叢林,再變成扁平鐵門或無盡隧道,我們的體感被牽引,進入非自願的沉浸。甘迺迪讓虛構逼真到幾乎取代了「真實」,讓我們進入一種幻覺。此作品拒絕情感共鳴,轉而創造一種冷靜、冥想式的觀看,觀看「無靈魂之人」的儀式,也觀看我們自身的存在狀態。
有評論將甘迺迪比作劇場界的大衛・林區(David Lynch)[5],但這樣的並置其實忽略了兩人對「身體」與「真實」的根本差異。林區在《兔子》(Rabbits, 2002)中也呈現了穿著兔子人偶服、與聲音分離的演員與破碎的交流,但那個客廳場景仍有日常的溫度,各懷心思的台詞也殘留著人類情感的餘燼。《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則將這種世界徹底冷卻,舞台像一個程式化的介面,人際關係變成一套可重複的指令。這裡不再有祕密,也沒有誤解,他人只是互為投影的空殼,這種虛無正體現當代情感與身體經驗的去向。
最終,《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電視螢幕寫著「Pls find your way home」(請找到你的路回家),EXIT的跑馬燈閃爍不止,這個作品或許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對身體、對真實的尋回。
注解
給常湧(綠色 可作超連結)
1、Kennedy, Susanne, and Markus Selg. Angela (a Strange Loop) – Interview. Filmed by Jose Huedo, produced by Markus Selg and Susanne Kennedy, Kunstenfestivaldesarts and Wiener Festwochen, 2023. Facebook.com, 2022.(Accessed 30 Sep. 2025.).
ANGELA (a strange loop),YouTube, 30 May 2023.(Accessed 30 Sep. 2025.)
2、Berliner Festspiele. “Warum läuft Herr R. Amok? (Why Does Mr R. Run Amok?).” Theatertreffen – The 10 Selected Productions, 2015.(Accessed 12 Oct. 2025.)
3、Sojitrawalla, Shirin. “Der blaue Blick der Manga-Mädchen.” Nachtkritik.(Accessed 12 Oct. 2025.).
4、Van der Putt, Fransien. “Waanzinnig visioen van een hol bestaan in een holle wereld.” Theaterkrant, 9 June 2023.(Accessed 13 Sep. 2025.).
5、Pesl, Martin Thomas. “Angela (a Strange Loop) – Wiener Festwochen: Absonderliche Abgründe.” Nachtkritik, 29 May 2023.(Accessed 14 Sep.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
演出|蘇珊娜・甘迺迪(Susanne Kennedy)
時間|2025/09/12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