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740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2958
8月
31
2022
1863
這齣戲揚棄了兒童劇普遍亮色麗彩的舞台,視覺從頭到尾統一在蕭淡枯索之中;然而,正是這般空無寂靜之意境,方能強化一種等待與期盼――讓黑暗情緒的永夜退去,心回歸無垢無著。(謝鴻文)
7月
28
2022
2619
《奠》不僅挑明臺灣如鯁在喉的處境,同時將臺灣人的性格描寫得活靈活現,以破碎、堆疊、停滯的語言,建構出荒謬至極的日常。此次讀劇實在驚艷,修改後的文本的確能看出胡錦筵對於《奠》的用心,及其對作品的意識趨於成熟完整,再加上演員深具說服力的表演,即使演員只是坐著、即使沒有導演,讀劇依然相當精彩。(戴宇恆)
4月
22
2020
2730
於是,《山高流水之空中》與《但是又何night》都面臨到一個問題:不管是引入「真實」,或完善「假造」,在被「刻意」凸顯、塑造過後,最後產生的與被感受到的往往是物極必反。(吳岳霖)
9月
08
2018
2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