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異地找尋《家的妄想》
7月
22
2016
家的妄想(阮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8次瀏覽
蔡宜靜(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家的妄想》是阮劇團將台北藝術節作品帶回到嘉義,一個屬於紀錄劇場的演出。

此作品部分取材自莊益增攝影展「家的妄想」的攝影作品,具有張力的瞬間,房子的樣貌、居住者的臉孔、遺留下來的吉光片羽都在莊益增鏡頭下被凝結了。而阮劇團這次挑戰紀錄劇場,劇場即是當下,但如何「激變」成所謂「紀錄」這件事是該讓人仔細思考的。首先我們一定會先聯想到「紀錄片」,但這樣子的邏輯是否又跟劇場都給人當下、即時性的條件下變成落差。一開始的風格阮劇團既有的特色,在台語口語化的開場之下,與演員一起開車進入了嘉義東石,生在嘉義的阮劇團與靠海的東石,一起演繹紀錄此地的方法。

演員扮演在地居民的橋段,用紀錄片(錄影)與剝蚵殼的真實場景做穿插演出,這樣的演出模式的確讓人有視角上共生的作用;卻忽略了真實的故事與角色演繹關係。並不是誰最接近原貌就能讓觀眾更貼近,又或者是藉由演繹讓觀眾更疏離而達到思考,因為戲本身兩種都有了,只能說這是一個安全的選擇,兩邊都能被取悅又或者更容易被接受。我認為這不妥,原因是因為觀者會因這樣的決定而陷入強迫性的選擇性障礙裡,這樣表示也並不絕對是要導演給出一個一樣的結構或是表現手法,只是在嘗試的過程中是否能讓觀眾的選擇權更加清楚?

其次,旅人一線的表現方法有點複雜,歌者好像是戲裡能讓每一個時光的片刻完整銜接上的人,她與父親的關係、與祖父遷墳還有聖誕節的糖果屋,或許想表達人口外移、又或者是老年人口在東石地區比例極高,又或者是包裝著甜美外表的預售屋,上千百個都更都還是一樣,讓人無家可歸,只是一個空殼,家的外表。但可惜了歌者身份在戲裡面確立的指標性,又或者「歌者」她只能作為一個「感覺性」的指標,一種因為時間終究會回到她身上,卻又不能夠完整的表現是空間旅行者,在這部分若是能在更有規則或是詩化性一點,會讓人更覺得有趣或明白此角色的存在之必要。歌者每一次出現的場景與樣貌狀態會讓人重新得到新的啟示與發現,與音樂跟舞台共舞的感覺會讓上述感覺會更加明顯。

最後,我認為舞台設計並不能讓觀眾更與此戲更為加分,先說舞台建構的方式是有美感的,無論是拼裝的方式、細節的裝設、正反面的運用都能讓觀眾「好像」來到了一個新的地方,但是就是因為每拼裝一次就是新的樣貌,若不是一個中性陳設,就會讓人摸不著頭緒,而裝置將只是為了設計或豐富才被建構的,這裏稍嫌可惜。

只能說這次阮劇團接下在台灣尚未開發完全的紀錄劇場是一大挑戰,成為拓荒者之一,勇敢的你們永遠是令人敬愛的!

《家的妄想》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6/6/19 19: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故鄉對阮劇團來說是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但對莊子而言,故鄉是已經回不去的地方,兩方的立足與觀點產生了矛盾,在《家的妄想》裡不斷的辯證。(朱怡文)
7月
21
2016
新住民的故事應是本劇的主題之一,劇場中安排演員述說自己的成長背景,但演員自身的故事和飾演的新住民相去甚遠,相同之處僅有移民後成家,落地生根和父母對於子女的愛。(文起明)
7月
20
2016
從解構與後設的基礎下,《家》呈現了非常完整的作者策略:刻意暴露演出的幻象本質,拼湊又接合的舞台與影像,演出與影像互文又互有隱喻,可以說,這是一齣有著鮮明形式主義的戲劇,被安設於編劇與導演巧妙安排好的後設結構。(羅倩)
7月
14
2016
可動式的布景台車,隨著劇情移動並結合,讓本戲像是一個拼圖般,每一段看似獨立的呈現,卻在一片一片拼湊中組成完整的概念。(曾達元)
7月
01
2016
這部作品打破了僵化的「家」,不單純只有家庭真可愛,美滿又安康的童話,而是採用了紀錄劇場的形式,跟嘉義東石的養蚵人家故事結合,搓合出一個既悲傷又帶些溫暖的「家」,可悲的是,這個確切的「家」從沒存在過。 (陳逸璋)
8月
12
2015
相較團齡超過二十年的進劇場,阮劇團年紀還輕,舞台美學也還待熟成。多線敘事看似洋洋灑灑,但未免僅呈現眾聲喧嘩的表象;泛溢為一種話語權的競奪而已。從這角度觀之,《家的妄想》似作為現象的忠實反映,而未進一步成為探索者或覺醒者。(林乃文)
8月
12
2015
《家》要紀錄的,不是某個事件,而是一個時代的臉。或許創作者的情深意重,仍然填不滿作品中劇場表現的未臻成熟,但觀者卻可能終究心甘情願得被情感綁架。因為,我們都飄移。(黃佩蔚)
8月
11
2015
在強烈的影像節奏與多焦畫面之主導下,在我們眼前真實發生的「扮演真實場景」,反被侷限於另一種強調切割場景、快速剪接、交疊敘事的媒材語彙中,削弱了自身最直接的面對面張力。(白斐嵐)
8月
05
2015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