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失憶所架構的父子情《與父親相伴的日子》
6月
22
2015
與父親相伴的日子(表演家合作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8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與父親相伴的日子》是林維彥擔任編導的作品,初次問世於2014年的上海「劇海觀潮」話劇展演季,當時劇中二角均由中國籍演員擔綱(吳伶飾父親老喬,兒子石磊一角由花晨飾演)。2015年再重新排練,由高雄表演家合作社的張漢軒飾演劇中人物石磊,而導演林維彥則親自演出父親老喬一角。

石磊正值婚姻危機,同時接到警方電話通知尋獲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父親,石磊其實早因與父親間的衝突已離家多年,但此時失智又伶仃一人的父親卻使他不得不在自身心力交疲的情形下負擔起照護的責任,直到七日後父親身故。

如果說父子關係的刻劃,在古往今來的文學與戲劇的作品豐富不絕地出現,是肇因於人類的深層心理結構,那麼《與父親相伴的日子》一劇中,林維彥埋入劇中的「記憶/失憶」的主題,毋寧說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顯色劑,讓父子關係的衝突與糾結的樣態,從人類潛意識的陰暗幽谷中被浮出、被標定,而變得在劇中更加形象清晰,可辨能解。

父親在石磊生命中的意義,幾與一般人雷同,父親是童年時高大強壯的保護者角色,成年後父親又成為與個人生命存在衝突的來源,這樣的父子關係轉折,可以說是許許多多人共同的生命經驗。林維彥把這樣看似「尋常」的父子關係,放到「記憶/失憶」的視角裡重新鋪排,的確讓我們看到了跳脫於古典精神分析與通俗倫常之外的父子劇場。

當石磊被迫面對失智父親的照護責任時,主宰他內心情緒的是到此之前的對父子關係的記憶;由於之前青少年期的衝突,這個記憶的主要內容是憤怒,再加上揉合了每個男人童年對父親仰望的尷尬情愫,使他在面對父親時不由自主地非常不耐,而此時失智的老喬卻因為斷斷續續地失憶,得讓父方從自身的記憶鏈結中自由地解脫出來,對自己的兒子不再帶有強烈的衝突情緒,即使這個兒子曾經忤逆他的心意拂袖而去,多年不與家中聯繫。

「記憶」在本劇中,亦可視為「生命力」的一個世俗的向度,「失憶」亦即失能,需要被矯治,需要接受藥物治療,更是劇中人物逐漸失去生命力的明顯標誌。然而諷刺的是,生命力旺盛(記憶機能完好無傷)的子代,代價就是在生活中深受自己生命記憶的內容所苦,包含中景的婚姻與工作的挫折經驗,與近景的照護失能父親的煩瑣;而生活機能(記憶)逐漸萎縮的父親,雖也意喻著生命力逐漸凋萎,但卻因日常記憶的失常崩解,而讓深度的生命情感得以浮現,對亡妻的眷戀與對獨子的舐犢愛護之心,都是不需編碼在記憶架構中而獨立鮮明的美好存在。

失憶者亦同逐漸失去生命力的人一樣,自己察覺這個事實時,只能悲痛,震驚而無能自處,劇中老喬在風雨中搜尋老妻,卻赫然發覺自己失智的事實,只能仰賴兒子石磊在屋上放起的風箏找到回家的路,此時面對生命將盡的無力與悲愴,不禁偷哭,這個再也無法迴避的轉折卻也讓老喬悄然準備好,勇敢面對生命終結。而記憶正常、生命旺盛的石磊,若不是失智父親身上出現的記憶與失憶的破口,他也無緣從中體察到生命在現實記憶背後隱藏的真實意義,找回在挫折中面對生命的勇氣。

不管編導林維彥是否有意識地選擇了「記憶/失憶」這個主題來切入父子關係的描寫,發生在我們周遭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社會現實的確讓這個劇本切中要害,言之有物。演員張漢軒演出流暢自然,不管在肢體與台詞的演繹上都把石磊這個情非得已的小逆子詮釋地有聲有色。

《與父親相伴的日子》

演出|表演家合作社
時間|2015/05/17 14:30
地點|高雄圖書館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