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失憶所架構的父子情《與父親相伴的日子》
6月
22
2015
與父親相伴的日子(表演家合作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67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與父親相伴的日子》是林維彥擔任編導的作品,初次問世於2014年的上海「劇海觀潮」話劇展演季,當時劇中二角均由中國籍演員擔綱(吳伶飾父親老喬,兒子石磊一角由花晨飾演)。2015年再重新排練,由高雄表演家合作社的張漢軒飾演劇中人物石磊,而導演林維彥則親自演出父親老喬一角。

石磊正值婚姻危機,同時接到警方電話通知尋獲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父親,石磊其實早因與父親間的衝突已離家多年,但此時失智又伶仃一人的父親卻使他不得不在自身心力交疲的情形下負擔起照護的責任,直到七日後父親身故。

如果說父子關係的刻劃,在古往今來的文學與戲劇的作品豐富不絕地出現,是肇因於人類的深層心理結構,那麼《與父親相伴的日子》一劇中,林維彥埋入劇中的「記憶/失憶」的主題,毋寧說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顯色劑,讓父子關係的衝突與糾結的樣態,從人類潛意識的陰暗幽谷中被浮出、被標定,而變得在劇中更加形象清晰,可辨能解。

父親在石磊生命中的意義,幾與一般人雷同,父親是童年時高大強壯的保護者角色,成年後父親又成為與個人生命存在衝突的來源,這樣的父子關係轉折,可以說是許許多多人共同的生命經驗。林維彥把這樣看似「尋常」的父子關係,放到「記憶/失憶」的視角裡重新鋪排,的確讓我們看到了跳脫於古典精神分析與通俗倫常之外的父子劇場。

當石磊被迫面對失智父親的照護責任時,主宰他內心情緒的是到此之前的對父子關係的記憶;由於之前青少年期的衝突,這個記憶的主要內容是憤怒,再加上揉合了每個男人童年對父親仰望的尷尬情愫,使他在面對父親時不由自主地非常不耐,而此時失智的老喬卻因為斷斷續續地失憶,得讓父方從自身的記憶鏈結中自由地解脫出來,對自己的兒子不再帶有強烈的衝突情緒,即使這個兒子曾經忤逆他的心意拂袖而去,多年不與家中聯繫。

「記憶」在本劇中,亦可視為「生命力」的一個世俗的向度,「失憶」亦即失能,需要被矯治,需要接受藥物治療,更是劇中人物逐漸失去生命力的明顯標誌。然而諷刺的是,生命力旺盛(記憶機能完好無傷)的子代,代價就是在生活中深受自己生命記憶的內容所苦,包含中景的婚姻與工作的挫折經驗,與近景的照護失能父親的煩瑣;而生活機能(記憶)逐漸萎縮的父親,雖也意喻著生命力逐漸凋萎,但卻因日常記憶的失常崩解,而讓深度的生命情感得以浮現,對亡妻的眷戀與對獨子的舐犢愛護之心,都是不需編碼在記憶架構中而獨立鮮明的美好存在。

失憶者亦同逐漸失去生命力的人一樣,自己察覺這個事實時,只能悲痛,震驚而無能自處,劇中老喬在風雨中搜尋老妻,卻赫然發覺自己失智的事實,只能仰賴兒子石磊在屋上放起的風箏找到回家的路,此時面對生命將盡的無力與悲愴,不禁偷哭,這個再也無法迴避的轉折卻也讓老喬悄然準備好,勇敢面對生命終結。而記憶正常、生命旺盛的石磊,若不是失智父親身上出現的記憶與失憶的破口,他也無緣從中體察到生命在現實記憶背後隱藏的真實意義,找回在挫折中面對生命的勇氣。

不管編導林維彥是否有意識地選擇了「記憶/失憶」這個主題來切入父子關係的描寫,發生在我們周遭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社會現實的確讓這個劇本切中要害,言之有物。演員張漢軒演出流暢自然,不管在肢體與台詞的演繹上都把石磊這個情非得已的小逆子詮釋地有聲有色。

《與父親相伴的日子》

演出|表演家合作社
時間|2015/05/17 14:30
地點|高雄圖書館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