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失憶所架構的父子情《與父親相伴的日子》
6月
22
2015
與父親相伴的日子(表演家合作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0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與父親相伴的日子》是林維彥擔任編導的作品,初次問世於2014年的上海「劇海觀潮」話劇展演季,當時劇中二角均由中國籍演員擔綱(吳伶飾父親老喬,兒子石磊一角由花晨飾演)。2015年再重新排練,由高雄表演家合作社的張漢軒飾演劇中人物石磊,而導演林維彥則親自演出父親老喬一角。

石磊正值婚姻危機,同時接到警方電話通知尋獲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父親,石磊其實早因與父親間的衝突已離家多年,但此時失智又伶仃一人的父親卻使他不得不在自身心力交疲的情形下負擔起照護的責任,直到七日後父親身故。

如果說父子關係的刻劃,在古往今來的文學與戲劇的作品豐富不絕地出現,是肇因於人類的深層心理結構,那麼《與父親相伴的日子》一劇中,林維彥埋入劇中的「記憶/失憶」的主題,毋寧說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顯色劑,讓父子關係的衝突與糾結的樣態,從人類潛意識的陰暗幽谷中被浮出、被標定,而變得在劇中更加形象清晰,可辨能解。

父親在石磊生命中的意義,幾與一般人雷同,父親是童年時高大強壯的保護者角色,成年後父親又成為與個人生命存在衝突的來源,這樣的父子關係轉折,可以說是許許多多人共同的生命經驗。林維彥把這樣看似「尋常」的父子關係,放到「記憶/失憶」的視角裡重新鋪排,的確讓我們看到了跳脫於古典精神分析與通俗倫常之外的父子劇場。

當石磊被迫面對失智父親的照護責任時,主宰他內心情緒的是到此之前的對父子關係的記憶;由於之前青少年期的衝突,這個記憶的主要內容是憤怒,再加上揉合了每個男人童年對父親仰望的尷尬情愫,使他在面對父親時不由自主地非常不耐,而此時失智的老喬卻因為斷斷續續地失憶,得讓父方從自身的記憶鏈結中自由地解脫出來,對自己的兒子不再帶有強烈的衝突情緒,即使這個兒子曾經忤逆他的心意拂袖而去,多年不與家中聯繫。

「記憶」在本劇中,亦可視為「生命力」的一個世俗的向度,「失憶」亦即失能,需要被矯治,需要接受藥物治療,更是劇中人物逐漸失去生命力的明顯標誌。然而諷刺的是,生命力旺盛(記憶機能完好無傷)的子代,代價就是在生活中深受自己生命記憶的內容所苦,包含中景的婚姻與工作的挫折經驗,與近景的照護失能父親的煩瑣;而生活機能(記憶)逐漸萎縮的父親,雖也意喻著生命力逐漸凋萎,但卻因日常記憶的失常崩解,而讓深度的生命情感得以浮現,對亡妻的眷戀與對獨子的舐犢愛護之心,都是不需編碼在記憶架構中而獨立鮮明的美好存在。

失憶者亦同逐漸失去生命力的人一樣,自己察覺這個事實時,只能悲痛,震驚而無能自處,劇中老喬在風雨中搜尋老妻,卻赫然發覺自己失智的事實,只能仰賴兒子石磊在屋上放起的風箏找到回家的路,此時面對生命將盡的無力與悲愴,不禁偷哭,這個再也無法迴避的轉折卻也讓老喬悄然準備好,勇敢面對生命終結。而記憶正常、生命旺盛的石磊,若不是失智父親身上出現的記憶與失憶的破口,他也無緣從中體察到生命在現實記憶背後隱藏的真實意義,找回在挫折中面對生命的勇氣。

不管編導林維彥是否有意識地選擇了「記憶/失憶」這個主題來切入父子關係的描寫,發生在我們周遭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社會現實的確讓這個劇本切中要害,言之有物。演員張漢軒演出流暢自然,不管在肢體與台詞的演繹上都把石磊這個情非得已的小逆子詮釋地有聲有色。

《與父親相伴的日子》

演出|表演家合作社
時間|2015/05/17 14:30
地點|高雄圖書館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