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動波濤、神威待顯《府城風景畫-霑.風.社》(風神廟版)
5月
20
2016
府城風景畫-霑.風.社(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3次瀏覽
徐瑋瑩(特約評論人)

由藝術總監許春香帶領的雞屎藤新民族舞團,可說是一個以家族為核心成員的舞團,身為母親的許春香編舞、其女陳慧勻擔任導演、作品概念設計、其子陳宣名任音樂與音效設計。舞團這樣的人事組合,開展出在舞蹈藝術圈獨特的展演風格,特別是作品題材取自家族記憶與所居住地府城的人文地理景致,似乎有意透過劇場藝術建構文化上自我認同的標記。雞屎藤擅長以民族舞蹈為動作語彙基底,結合府城的人文風情,以歷史遺跡作為舞台或背景,將觀眾親身蒞臨遺跡的思古之情透過舞蹈與劇場的設計重回舊日時空。此次雞屎藤的舞作《府城風景畫-霑.風.社》與近年作品最不同之處在於刪除劇中的故事軸線,以兩百多年的歷史古蹟為演出場景,水、風、土三種自然元素為題材,試圖透過身體語彙展演出三種不同的舞台風貌。

雞屎藤在節目單上雖然開宗明義的指出這次舞作不說故事,但沒有全台唯一主祀風神的風神廟與佇立於前的接官亭的歷史故事為脈絡,觀者難以開啟通往舊日繁榮街景的想像之門。二百多年前台南河港水道邊的接官亭是清朝府城的門戶,地方官員在此迎接朝庭官員,抵達後於風神廟拜謝神明護航。這個歷史故事讓以風、水、土地為素材的舞作與作為舞台的風神廟頓時有了特殊意義。原來觀眾是坐在當時河道旁;原來水、風與土地和先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風神廟的神聖空間演出,讓此演出有昇華成祭禮的可能,北管古樂團正和軒的現場配樂更增添儀式氛圍。不知是有意安排或無心巧合,演出開始一位廟方長者拿香禮拜眾神明,這個畫面讓演出彷彿成了儀式,觀者好似在廟口參與儀式的一員,演出的每位舞者成了人神溝通的中介,藉由舞動意象化水、風、土的威力與恩賜,再次喚起觀者對神明的敬畏。或許是那開演前的一拜通達風神,由黃雅美扮演的風神由廟中緩緩出場繼而展現風之威力時,一陣涼風徐徐而來,猶如風神親臨現場。時間上的巧合似乎是風神藉此靈顯祂的存在?

水、風、土三元素連同舞者衣服的色系將舞作清楚分成三段。水的段落舞者著白衣,藉由手臂擺動的幅度、空間運用的低高、舞動節奏的緩急,與旋轉、翻滾,表現水波輕柔起伏與白浪濤天翻滾。鼓聲應和著擊出淙淙水流或浪花拍打、翻滾狀,白褲裙翻飛的動態更為水的翻騰加分不少。風的片段由濃霧開場,風神從廟中緩緩出場,指揮著四周景致。舞者們傀儡般的手部姿勢、沈重緩慢的動作,與兩兩交織成禿樹般的身體造型,塑造出風神主宰下肅殺荒涼的景象。土地的部分由嗩吶開場,腳腿強而有力的踏步、跳躍與下沈穩重的動作是此段的特色。誦經祈福的持咒聲一字一句以快節奏的速度連串,間或著清脆的鐘聲,是市井小民對社稷之神的敬重,祈求五穀豐收、衣食無虞。這個場景讓觀者像似進入了廟會儀式,將自然界與人的生存做了緊密的連接。

雖然編創團隊有強烈的在地情感與歷史記憶,然而作為呈現舞蹈中介的年輕舞者卻少了與土地、歷史、社會連結的生命感,乃至影響到舞動時的飽和度與感染力,在正和軒民俗古樂團的撼人音樂下,作品整體設計概念極富創意,但舞蹈體現卻相形失色。這不只是舞者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生命厚實感與對自身文化熟悉度的豐富性影響到舞者在舞作中意義化自身角色的問題。我看到舞者們努力的執行動作,卻未見舞動背後那份對風神、水神或土地濃厚情感。年輕舞者在沒有豐富的歷史知識、想像與生命經驗的條件下,如何演繹動人的鄉土情懷或舊日景致?這是雞屎藤一直以來努力克服的問題,尤其是此次沒有故事相助,舞者的身體與動作成了與觀者溝通最重要的橋樑。當舞者無法理想的呈現編舞者的想法,作品的魅力即喪失大半。台灣舞蹈界試圖以歷史、風土、人文為創作素材時,身體感常處於回不去的漂浮狀態,畢竟,身體是當下性的。這個問題如何解決考驗著舞蹈界對舞蹈的認知與創作者對歷史文化的認同和自我定位。

《府城風景畫-霑.風.社》

演出|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時間|2016/05/14 19:30
地點|台南府城風神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