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與三的難題:穩定、干擾與未盡的融合
6月
26
2025
三(白蹈場提供/攝影張家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53次瀏覽

文 林穎(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三年級學生)

演出一開始以破題法切入,三張椅子被舞者依序擺放在舞台中央,構成一個穩定且簡潔的三角形,這個開場動作不只是為整場表演定下基調,也象徵性地將「三」作為核心概念,擺置於舞台與觀眾視線的正中心。然而,這個「三」並非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創作中肢體不斷被堆疊的起點,它既是形式引導,也是關係場域,一個持續演變的結構性命題。

《三》不走敘事脈絡,而是讓「形式」本身成為主角。舞作透過舞者之間的手掌協作、空間中的三角編排、以及動作的重複與錯位,建構出一套以「三」為邏輯的編舞語言,這套語言初看之下清晰穩固,但中段三位男性舞者的加入,則如同一種「擾動」,迅速打破原先的平衡,使場上的動態關係產生劇烈變化,也讓筆者開始意識到:「當形式不再穩定,它是否仍能成立?」

編舞者在本作中不斷地建立與拆解結構,引導觀眾經歷從秩序到混亂、再回到重組的過程,舞作不斷提示觀眾觀看結構、理解結構,並在結構崩解時,感受到觀看位置的動搖,而筆者反向思考肢體形式是否能自行發聲?或者它終究必須依附於實體語言?

「三」在作品中被具象化為舞台上的三人組合(或三的倍數)、三段主結構、甚至出現與「三」相關的嘻哈樂曲,但若進一步探問這個數字的象徵意涵,它所能承載的層次遠不止於表象。三,這個數字是不是還能有別的意思?從數學來看,三是一個穩定的基本單位,但在哲學裡,它也常常象徵某種辯證過程——像是兩個對立之間出現的過渡點,因此各對立面應充滿張力。

作品目前整體偏向呈現三的「表象」,也就是三這個形式怎麼被使用、怎麼構成空間與動作。這些當然成立,但筆者也會好奇:如果這齣舞作能進一步去碰觸「三」的思想層次——不只是我們看見的數字,而是它背後的意義、邏輯和困難——會不會讓整體更厚實?

而語言段落是本作一個值得關注的實驗。中後段引入大量節奏緊湊的饒舌,試圖為舞作加入詩意與情感,例如:「三是夢/三是痛/三是靈魂裂縫中」等句,皆試圖將「三」推向象徵與抒情的層面。然而,這些語言與身體之間的關係尚未建立起足夠的互動,語言的能量雖然強烈,但未被舞者的動作接住,形成某種並置而非融合的狀態,這樣的處理讓觀賞體驗出現某種分離感,語言與肢體無法彼此回應,使得段落出現難以引人深入。

筆者理解創作者意圖在語言與身體之間製造碰撞,但目前這些段落仍呈現出「插入」而非「統整」的結構感,如同舞台上的花色地毯、腳步運行,甚至投影等視覺與聲響設計,也隱約暗示著某種空間性與象徵意圖,然而相關線索並未被進一步發展,留下未完成的感受與斷裂的觀看經驗。

較令筆者興趣的是,編舞者自其早期雙人作品《黑菠蘿》出發,將原本兩人之間的擊掌節奏轉化為三人之間的協作語言,從雙人互動拓展至三人關係,複雜度倍增,合作變得更加脆弱也更有張力。三人必須在同步與失衡之間反覆調整,有時動作如任務般被完成,有時也出現如同摩斯密碼的懸疑感,在這些動態的不確定中,反而生成了作品最具有生命力的時刻。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而三,也許從來都不是一個穩定的形狀,而是一個永遠在生成中的裂縫。

《三》

演出|白蹈場White Dance Theater
時間|2025/06/07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