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束下的身體獨白與權力共舞《親密近地》
6月
26
2025
親密近地(艸雨田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陳長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7次瀏覽

文 陳奕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生)

光影交織的舞台上,三道孤絕的光束劃開了黑暗,也劃開了這場在文化疆界上,對身份始源與言說規則的追尋。由艸雨田製作團隊與法籍寮裔編舞家奧萊・康詹拉(Olé Khamchanla)共同創作的《親密近地》,其核心並非指向浪漫的親密,而是透過舞者極具張力的身體,展開一場關於文化主體如何在他者面前協商、翻譯、並重新創造自身位置的權力辯證。

本文選擇以「權力」為核心視角進行詮釋。此處的權力並非政治力量,而是形塑關係、定義身份的動態作用。它體現於舞作的三個層次:舞蹈語彙爭奪主導的「文化權力」、人際模仿與影響的「關係權力」,以及社會規範進行收編的「體制權力」。

演出始於三位舞者被囚禁於『N』字形排列的光道中。這既是舞台,也是語言與文化的牢籠。然而,光束間的微小間隙,暗示了「間隙性」的可能——一個得以創造新意義的第三空間。舞者們的身體在此展現出高度的內在張力:步伐時而焦躁,以腳尖或腳跟反覆敲擊地面,彷彿在試探傳統的根基;時而向光外的黑暗徒勞伸展,又迅速收回,在各自的軌道上不斷重新定位。

 我們能清晰辨識出舞者身上承載的文化符碼,此處的「文化主體」意指承載特定文化:如東南亞舞蹈標誌性的屈膝與手勢、芭蕾的優雅延伸、古典舞的身韻流轉。這些文化主體的片段,在舞作中並非和諧共存,而是相互詰問。芭蕾的延伸被頓挫的傳統舞步打斷,古典的圓融被當代的稜角切斷。在這裡,「打斷」即為「文化翻譯」的過程,因為有效的翻譯並非複製,而是打破原有結構的再創造。同理,舞蹈語彙的「打斷」與「切斷」,迫使單一文化無法完整表達,必須在變形與妥協中,犧牲部分純粹性,才得以催生出既非A亦非B的混種身體語言。當舞者們的動作質地愈發激昂,最終跨越了光束的邊界,他們的肢體語彙也從各自為政,逐漸暴力地揉雜、同化,最終鍛造出一種整齊劃一、卻又充滿內部矛盾的暫時性語言,暗示了多元文化交流中主導與被主導的權力動態。這場身體的「協商」,既暴露了任何單一文化在面對他者時的表意系統的不足,也恰恰在這種持續的交換與碰撞中,催生了新的文化形貌。

前段是複數文化間的碰撞,黑暗過後,舞台則轉向了對一個更純粹、更根源的身體的探問。兩名近乎赤裸的舞者如初生般,其身體是一張尚未被文化符碼完全書寫的白紙。他們的肢體柔軟無防備,每一次沿著光道的爬行,都是探索物理世界的本能,肌肉起伏與呼吸在靜默中被放大。直到光道匯集成一方跑道,一個限定場域於焉成形,象徵任何關係的建立都始於共享空間。在此,關係最原初的樣貌被赤裸地展開:是嬉戲、爭執、托舉與跌撞的循環,每一次的重複都帶著修正與重新定位的意圖。編舞家巧妙運用影子隱喻權力流動:舞者與光源的距離,讓牆上的影子時而巨大如宰制的霸權,時而渺小如依賴的附庸,構成權力關係流動的視覺隱喻。那追隨著大影子的較小身影,是模仿、是依賴,抑或是一場無聲的吞噬?作品在此拋出叩問,引導觀者凝視任何一段關係中,那無可避免的權力消長。

親密近地(艸雨田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陳長志)

然而,這場純粹身體的關係探索,隨即被更宏大的外力介入。先前那三位已完成初步整合的舞者,此刻作為一個已成形的社會或文化體系重返舞台。他們以「過來人」的姿態,為這對赤裸的兩人穿上衣物。這不僅是身體的遮蔽,更是一場觀念的收編,一個將新生的、充滿矛盾的關係,納入既有文化群體意識的儀式,展示了既有權力體系對新興關係的規訓。

這一舉動,點燃了舞作最終的鬥爭。原先的雙人舞者從懵懂中頓悟,轉而對這套外來的普世定義產生質疑。舞台從此化為一場在中心與邊緣之間,對文化始源規則的暴力爭奪。舞者企圖以肢體主導方向,卻被立刻解構、推翻。侵略性的推擠纏鬥,展現了對主導權的爭奪。一方的平衡建立在另一方的失衡之上。這場混亂撕開了「認同」的單一表象,暴露出其內在的矛盾。當衝突升至頂點,激烈的動態突然靜止,舞者們彷彿在耗盡氣力後才意識到——主體性並非純粹的自我,而恰恰是建立在與他者相互依存、相互定義的混雜關係之上。

最終,五位舞者相擁,以一場和解的共舞作結。然而,舞作前面鋪陳了如此多關於權力、收編與抵抗的暴力,這個看似圓滿的和解,或許才是最耐人尋味之處。那最終的擁抱,究竟是一種歷經鬥爭後的真正包容,或僅是筋疲力竭後的暫時休戰?

整體而言,《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舞作結構清晰,從個體文化、關係原型到社會規訓,層層推進,邏輯嚴謹。五位舞者展現強大的身體能量與情感穿透力,將獨舞的焦灼、雙人舞的細膩到群舞的爆發力,皆詮釋到位。《親密近地》將主題從浪漫想像剝離,轉化為權力、邊界與定義的身體協商。它留下的最大餘韻,或許正是讓我們反思:真正的共存,並非尋得一個靜態的共識,而是直面認同這個永遠充滿爭議的場域,並保有持續對話與協商的空間與勇氣。

《親密近地》

演出|艸雨田舞蹈劇場
時間|2025/05/29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 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