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束下的身體獨白與權力共舞《親密近地》
6月
26
2025
親密近地(艸雨田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陳長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73次瀏覽

文 陳奕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生)

光影交織的舞台上,三道孤絕的光束劃開了黑暗,也劃開了這場在文化疆界上,對身份始源與言說規則的追尋。由艸雨田製作團隊與法籍寮裔編舞家奧萊・康詹拉(Olé Khamchanla)共同創作的《親密近地》,其核心並非指向浪漫的親密,而是透過舞者極具張力的身體,展開一場關於文化主體如何在他者面前協商、翻譯、並重新創造自身位置的權力辯證。

本文選擇以「權力」為核心視角進行詮釋。此處的權力並非政治力量,而是形塑關係、定義身份的動態作用。它體現於舞作的三個層次:舞蹈語彙爭奪主導的「文化權力」、人際模仿與影響的「關係權力」,以及社會規範進行收編的「體制權力」。

演出始於三位舞者被囚禁於『N』字形排列的光道中。這既是舞台,也是語言與文化的牢籠。然而,光束間的微小間隙,暗示了「間隙性」的可能——一個得以創造新意義的第三空間。舞者們的身體在此展現出高度的內在張力:步伐時而焦躁,以腳尖或腳跟反覆敲擊地面,彷彿在試探傳統的根基;時而向光外的黑暗徒勞伸展,又迅速收回,在各自的軌道上不斷重新定位。

 我們能清晰辨識出舞者身上承載的文化符碼,此處的「文化主體」意指承載特定文化:如東南亞舞蹈標誌性的屈膝與手勢、芭蕾的優雅延伸、古典舞的身韻流轉。這些文化主體的片段,在舞作中並非和諧共存,而是相互詰問。芭蕾的延伸被頓挫的傳統舞步打斷,古典的圓融被當代的稜角切斷。在這裡,「打斷」即為「文化翻譯」的過程,因為有效的翻譯並非複製,而是打破原有結構的再創造。同理,舞蹈語彙的「打斷」與「切斷」,迫使單一文化無法完整表達,必須在變形與妥協中,犧牲部分純粹性,才得以催生出既非A亦非B的混種身體語言。當舞者們的動作質地愈發激昂,最終跨越了光束的邊界,他們的肢體語彙也從各自為政,逐漸暴力地揉雜、同化,最終鍛造出一種整齊劃一、卻又充滿內部矛盾的暫時性語言,暗示了多元文化交流中主導與被主導的權力動態。這場身體的「協商」,既暴露了任何單一文化在面對他者時的表意系統的不足,也恰恰在這種持續的交換與碰撞中,催生了新的文化形貌。

前段是複數文化間的碰撞,黑暗過後,舞台則轉向了對一個更純粹、更根源的身體的探問。兩名近乎赤裸的舞者如初生般,其身體是一張尚未被文化符碼完全書寫的白紙。他們的肢體柔軟無防備,每一次沿著光道的爬行,都是探索物理世界的本能,肌肉起伏與呼吸在靜默中被放大。直到光道匯集成一方跑道,一個限定場域於焉成形,象徵任何關係的建立都始於共享空間。在此,關係最原初的樣貌被赤裸地展開:是嬉戲、爭執、托舉與跌撞的循環,每一次的重複都帶著修正與重新定位的意圖。編舞家巧妙運用影子隱喻權力流動:舞者與光源的距離,讓牆上的影子時而巨大如宰制的霸權,時而渺小如依賴的附庸,構成權力關係流動的視覺隱喻。那追隨著大影子的較小身影,是模仿、是依賴,抑或是一場無聲的吞噬?作品在此拋出叩問,引導觀者凝視任何一段關係中,那無可避免的權力消長。

親密近地(艸雨田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陳長志)

然而,這場純粹身體的關係探索,隨即被更宏大的外力介入。先前那三位已完成初步整合的舞者,此刻作為一個已成形的社會或文化體系重返舞台。他們以「過來人」的姿態,為這對赤裸的兩人穿上衣物。這不僅是身體的遮蔽,更是一場觀念的收編,一個將新生的、充滿矛盾的關係,納入既有文化群體意識的儀式,展示了既有權力體系對新興關係的規訓。

這一舉動,點燃了舞作最終的鬥爭。原先的雙人舞者從懵懂中頓悟,轉而對這套外來的普世定義產生質疑。舞台從此化為一場在中心與邊緣之間,對文化始源規則的暴力爭奪。舞者企圖以肢體主導方向,卻被立刻解構、推翻。侵略性的推擠纏鬥,展現了對主導權的爭奪。一方的平衡建立在另一方的失衡之上。這場混亂撕開了「認同」的單一表象,暴露出其內在的矛盾。當衝突升至頂點,激烈的動態突然靜止,舞者們彷彿在耗盡氣力後才意識到——主體性並非純粹的自我,而恰恰是建立在與他者相互依存、相互定義的混雜關係之上。

最終,五位舞者相擁,以一場和解的共舞作結。然而,舞作前面鋪陳了如此多關於權力、收編與抵抗的暴力,這個看似圓滿的和解,或許才是最耐人尋味之處。那最終的擁抱,究竟是一種歷經鬥爭後的真正包容,或僅是筋疲力竭後的暫時休戰?

整體而言,《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舞作結構清晰,從個體文化、關係原型到社會規訓,層層推進,邏輯嚴謹。五位舞者展現強大的身體能量與情感穿透力,將獨舞的焦灼、雙人舞的細膩到群舞的爆發力,皆詮釋到位。《親密近地》將主題從浪漫想像剝離,轉化為權力、邊界與定義的身體協商。它留下的最大餘韻,或許正是讓我們反思:真正的共存,並非尋得一個靜態的共識,而是直面認同這個永遠充滿爭議的場域,並保有持續對話與協商的空間與勇氣。

《親密近地》

演出|艸雨田舞蹈劇場
時間|2025/05/29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 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