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快樂的強悍與溫柔《快樂嗎?諾拉》
9月
05
2016
快樂嗎?諾拉(Intw舞蹈工作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4次瀏覽
高若想(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日式舊醫院的二樓,女舞者蜷在男舞者的肩膀,雙腳奮力蹬上舞台中央的柱子,兩人的身體扯開又倏地拉近,那泉湧般的生命力、渴望與不甘心,究竟是為什麼、向著誰傾倒呢?

Intw舞影工作室的舞作《快樂嗎?諾拉》發表於2016台北藝穗節,場地則是日治時期舊診所仁安醫院的診療大廳,觀眾或站或坐的四散在大廳周圍,可選擇自己喜愛的觀舞角度(也就是說,觀眾部分地決定了舞作如何在自己眼中再現)。大廳中央是一根粗壯的圓柱,周圍有些許可出入的診療房間,三名舞者便在這樣零碎的空間中,用零碎的敘事與充盈的身體情緒,講一個三人遊的故事。

像是窺探八卦故事,兩女一男在第一段舞的互動遊戲有著滿滿的曖昧與秘密。食指停在唇前,懷抱著什麼卻又失之交臂,你進我退我追你逃,一男一女的獨舞總搭配另一女的自顧嬉戲。不平衡,但像是三拍子的俏皮,唯有不平衡能讓快樂的三人遊戲繼續跌撞運轉下去。

《快樂嗎?諾拉》改編自小說《不存在的女兒》,醫師大衛親自為妻子諾拉接生,不料生出的女嬰天生患有唐氏症,醫生於是將女嬰托給護士卡洛琳照顧,對妻子謊稱女嬰是個死胎。此後,妻子若有所失的抑鬱淹沒了醫師,醫師絕望而瘋狂地向護士探問女嬰的成長消息……

回到舞作本身,三人遊戲直到關係張力強過了頭,繃緊而彈裂,護士與妻子成為彼此的魅影繚繞,醫生亟欲撕裂自己直至怦然衝倒在地。我們看到醫生奮力伸長手腳遮掩護士及其秘密,護士卻一再地從醫生的腰間、胯下鑽了出來,面無表情卻魅影般無所不在;妻子與醫生每每拉近彼此、迫使自己與對方同步,卻一再忍不住焦躁地彈開,原來無論愛多強大,都容不下一個祕密的距離。心力交瘁的醫生,在護士的裙下赤裸成一個需要被愛的小孩,護士既溫柔包裹摟抱,亦冷漠地用指尖隔閡,互相澆灌卻不解消彼此的孤獨;醫生於是絕望地對欲望誠實,對著共犯渴求原諒,直至死亡。護士與妻子終於揭開了秘密而相遇,在醫生留了一地的殘破與絕望中,跳起了初識時的那段輕快舞步。

於是,第一段〈秘密〉與〈懷孕〉的玩笑,一模一樣的動作在最後一段變得諷刺而沉重。但若我們想像另一種關係的可能,醫生的死亡拉近了兩個女人之間的距離,秘密不再、雙人舞對單人的不平衡與背叛亦不存在,快樂嗎?妻子與護士或許失落了輕盈繽紛的快樂,但換得了直面欲望與人之脆弱的堅韌強悍,過去男人躊躇掠奪的生命,用女人的堅毅來償還,溢出了欺瞞與秘密的傷口,淌流一地生命力的可能。這或許不是個快不快樂的問題,看著兩名女舞者的背影,我心中泛起了溫藹的感動與勇氣。

《快樂嗎?諾拉》

演出|Intw舞影工作室
時間|2016/08/28 14:30
地點|仁安醫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抽離了大量的敘事情節,仍能從情境的鋪設與舞段的編排一窺究竟。三位舞者稱職的詮釋人物角色,也令人不自覺心情起落,舞者又稱舞蹈演員,實為應當。(林欣怡)
11月
16
2016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