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謊言的謬思《快樂嗎?諾拉》
11月
16
2016
快樂嗎?諾拉(古欣茹 攝,InTW舞影工作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6次瀏覽
林欣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研究所)

原著《不存在的女兒》是一本由美國作家Kim Edwards所寫的小說,角色眾多,關係也相對複雜。編舞者將舞作的重點置放於醫生、妻子與護士三人之間的關係上,一本厚厚的文學作品,透過編舞者的理解與轉化,濃縮成了四十五分鐘的精華舞劇,恰恰也掌握了舞蹈「長於抒情」的特點。

時間悄悄來到開演前十五分鐘,那正是觀眾的進場時間。帶著「觀眾」心情的我走入了劇場,首先看到的是,在空間不大的玄關處,擺放著一張又一張女嬰、女娃的照片,令人不禁佇足。進入觀眾席,不期然的望見其中一位女舞者已站在上舞臺的角落區,靜靜地、悄然地、神情肅穆地望著有孩子拓印影像的玻璃製品,爾後,穿上黑色風衣外套,緩緩離去;另一名女舞者,行色匆匆的抱著一個襁褓中的嬰兒,穿梭於2樓的環形迴廊與觀眾席的走道中;唯一的一位男舞者,則身披醫師白袍,手上拿著單眼相機,在舞臺上與觀眾席的走道中,急切地捕捉每一個他想要的畫面。在等待節目開演前,這三位舞者多次重複這些動作,不僅成功營造氛圍,也簡單明瞭地點出故事中的三位主角──妻子(諾拉)、護士(卡洛琳)、醫生(大衛)。這時再定睛一看,才發現舞台背景上投影了許多女嬰和女娃的黑白照片,而這些照片正是進場玄關處所擺放著的,編舞者巧妙地結合了即時影像投影技術,讓觀眾們不自覺地參與其中。彷彿也在暗示著我們,接下來所有的故事情節,都是在我們生活周遭有可能的發生一般。

舞臺上,燈微亮,救護車的鳴笛聲劃破天際,伴隨著緊張的音樂旋律與節奏,接踵而來的嬰兒「哇──哇──哇──」哭聲,讓人聯想到產婦臨盆的急迫、醫師接生的畫面,還有著父母迎接新生兒的喜悅。三位舞者踏著輕快的舞步,帶著愉悅的心情,為《快樂嗎?諾拉》揭開序幕。接著,情緒漸漸改變,三人眼神與肢體上的互動開始充滿詭譎與曖昧的氣氛;兩位女舞者屢次將食指直放在嘴巴前,彷彿在告訴我們「噓──,不要告訴別人。」多次重覆的符號性動作,彰顯了推進整部作品結構的主要情節──秘密。開頭的歡快情緒,也更與下一段抑鬱灰暗的情緒形成強烈對比,同時間渲染了秘密的殺傷力。

親自為妻子接生的醫師,在第一時間即知道雙胞胎女兒患有唐氏症,基於保護與「同理」妻子的立場,請求護士將女兒送到專門照顧心智障礙人士的機構,並「善意」的欺騙妻子女兒已經夭折,橫在三人之間的秘密就此產生。動作設計上,兩人不斷嘗試靠近彼此,卻又不斷彼此閃躲,依稀能感覺到曾經深愛彼此而共組家庭的兩個人,因為一個不能讓妻子知道的秘密而逐漸疏離、漸行漸遠。在二樓迴廊時的互動,兩人的悲憫與不捨,妻子眼神上的探詢,伴隨著不敢直視妻子的醫師;隨著舞作的推進,兩人重複著靠近與閃躲,穿過觀眾席,走到了鋪著黑膠的舞臺區,動作和情緒也越發對立與激烈。我想著……或許越是親密的兩個人,越是容不下一點秘密。

護士是愛慕著醫師的,於是接受了他的請求,但也因為這份愛意,讓她決定自己將孩子撫養長大。幸運的是,她覓得良緣,相對於醫師的家庭,實為強烈對比。然而舞劇中並未在這些情節上多加著墨,而是讓我們看醫師與護士之間因秘密而糾纏的曖昧。兩名舞者坐在觀眾席起舞,如同在公園裡的長椅,不經意的與故人重逢。醫師不停靠近且急切探詢,護士也執意閃躲,然而兩人之間心知肚明的秘密,卻讓誰也逃離不了誰。於是乎,無論護士如何躲開,兩人終究有一隻手是連在一起的,斷不了,也扯不開。

極戲劇化的,醫師驟逝,糾纏三人多年的秘密揭曉,此時〈I started a joke〉音樂緩緩響起。確實,這真是個天大的謊言與笑話,原來雙胞胎女兒仍活在這世上,原來這就是醫師夫婦漸行漸遠的主因。接下來的舞段,兩名女舞者共同面對舞臺的不同方向,重複跳著同樣的舞步,畫面和諧。遠望著,醫師出現在二樓迴廊,懷抱嬰兒、慈愛的俯身與孩童互動,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歷歷在目;這時,彷彿看到光和希望。兩人的過去在平行時空中,共同思念著、養育著、陪伴著,而接下來的日子,或許將會為了共同的愛而攜手前進了。

餘音繚繞,短小而精悍,雖抽離了大量的敘事情節,仍能從情境的鋪設與舞段的編排一窺究竟。開場前營造的氛圍,善用劇場的獨特形式也是一大亮點;三位舞者稱職的詮釋人物角色,也令人不自覺心情起落,舞者又稱舞蹈演員,實為應當。

所以,親愛的諾拉,妳到底是否快樂呢?私以為,無論外在的境遇如何紛擾,快樂與否仍取決於自己的內心。欣喜的是,即便是悲劇的開始,三人間糾心纏繞,編舞者仍讓我們在最終看到一絲光明與希望。快樂與否,或許也已經不重要了吧。

《快樂嗎?諾拉》

演出|InTW舞影工作室
時間|2016/10/16 19:30
地點|納豆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模一樣的動作在最後一段變得諷刺而沉重。醫生的死亡拉近了兩個女人之間的距離,秘密不再、雙人舞對單人的不平衡與背叛亦不存在。(高若想)
9月
05
2016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