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三個人遇上絃樂四重奏 —— 三個人《催化效應—融.共感》
6月
10
2022
催化效應-融・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01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一走進劇場,就隱約感應到一股神秘力量——映入眼簾的,是以黑白色系為基調的舞台設計,頗有儀式感。觀眾被安排坐在舞台的兩側,舞台上有七張椅子與七個譜架,面對面地排成橢圓形,置於兩側觀眾席之間。

當七位演奏家出場時,直接就定位並開始調音。全場沒有掌聲,大家似乎都很有默契,深怕打破眼前的寧靜氣氛,但空氣中就是有一股隱隱的騷動,宛若心中懷著電光火石,驅使著眾人的好奇心。

音樂、舞蹈與影像的圓桌會議

在這七位演奏家的位置裡,是將絃樂四重奏定位在橢圓形的短邊兩側葉緣,古箏與笛簫、阮置於橢圓形的長端,遙遙相對。如此的眺望關係,是讓講求和諧對稱的西洋擦絃樂,與強調形、聲、韻的東方絲竹樂,儼然成為對峙的態勢。加上擴音的效果,讓整個實驗劇場像是多了立體聲道環繞音響;各種樂器之間的異質性,反而激盪出音樂的張力,達到一種聲響平衡感。整場六十分鐘的演出,除了帶出了音樂劇場的概念之外,音樂、舞蹈、影像,彷彿在這個空間裡開起了「圓桌會議」,也開啟了眼、耳、身三種感官,去解讀、詮釋、回饋聲音的共感。

自 2019 年以來,由兩廳院所主辦的「新點子實驗場 R&D 計畫」,就是用自由實驗的精神反覆辯證,再以紮實的演奏與創作技巧為基礎,勾勒出具有觸感、立體性的觀賞經驗。而今年的音樂節目——三個人《催化效應—融.共感》也是將各自獨立的藝術元素,催化、相生、加速融合於一體,相當具有實驗性與藝術性,的確令人耳目一新。


催化效應-融・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用三首新創作,構成一幅三聯畫

本次演出包含三首全新的作品,分別是呂佾庭《瓶中花》、林煒傑《众.㠭》、黃苓瑄《催化》,而這三首作品可謂各自精彩、各有千秋。一氣呵成的曲目安排,貫注了連續性,猶如一部三聯畫作,或是一齣戲劇作品中的三篇短故事。每位作曲家用自己的語彙來詮釋一段衍生、催化的過程,實為一個脈絡清晰卻又阡陌交錯的叩問、探詢、思辯、實驗、延伸,彷彿讓人聽聞到一座融合共感的「音樂千層塔」。

國內優秀的三位青年音樂家——郭靖沐、潘宜彤、任重所組成的「三個人」,在本作中擔綱創作團隊。他們邀請了四位絃樂演奏家張家倫、曾敏青、江婉婷、張智惠共同演出,並與視覺藝術家李浩、舞蹈藝術家小得,以及呂佾庭、林煒傑、黃苓瑄等三位新生代作曲家一起合作。他們用各自的專業,共同成就了一場具實驗性的演繹,讓音樂走在永恆的時間軸裡,產生出抽象的空間感知。這除了是聽覺上的驚喜之外,也產生了某種精神上的魅惑。

整場演出相當流暢,一氣呵成,並善用場域氛圍建構出一股飽滿的內聚力。換句話說,作曲家透過音樂裡所形塑的「指令」,不只成為聲音的藍圖,也是聽覺與視覺的觸媒;這個「指令」賦予音樂一股磁力,將所有原本各自獨立的符號聯結起來,像是花的生命、容器、延展、扭曲、眾聲喧嘩、寧靜致遠、催化等等,同時整合了所有片段的主題意象。整場聲響與視聽的設計,使用非線性敘事的理念,強調意念的一致性,因此糊化了時空的疆域,猶如經歷一場場夢境接力,令人感受到頓悟的驚喜。

用七件樂器,激盪出張力與對比

本次演出的七位演奏家,已在各自的領域耕耘多年,個個身懷絕技,早已建立出良好的口碑。無論是「三個人」或這四位絃樂演奏家,皆擅長演奏當代音樂,更是許多新創作的首演者。透過這七件樂器異質性的組合,實為一組室內樂的呈現,也像是競奏/協奏般具有對比性。

而這七位演奏家以特殊的演奏技法創造獨特聲響,他們彼此面對面、使用平板閱譜器,同時背對著觀眾,因此我們可以窺見他們錯綜複雜的樂譜,也感受到每一位演奏家不僅對於自己的聲部熟練,也將總譜研究得相當透徹。於是他們能夠循著音樂脈絡,不斷交換彼此的能量,同時表現高度的統整性與協調感。


催化效應-融・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第一首曲目是呂佾庭的《瓶中花》,開頭由笛吹奏出音域極高的長音,抑或是由泛音產生的虛音,之後古箏再撥奏出點狀的音符。接著,絃樂四重奏用各種技法營造出特殊的聲響,如滑奏、撥奏、手指拍打琴板、琴絃等,試圖以豐富的音色組合,逐步暈染出立體的效果,描摹出花的生命氣息與各階段的變化。此時的多媒體投射出高山流水的影像,產生一種空靈意境,又像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其中,舞者小得身穿白衣、頭戴黑色面罩,穿梭於這個橢圓形的舞台,像是遊移於各種聲音元素的精靈,精準地傳遞音樂律動,彷彿是用身體架構出存在於宇宙間的超自然意象。筆者認為,呂佾庭的音樂設計十分縝密,在聽覺上是神聖而莊嚴、幽微而廣遠的。

接下來的曲目是林煒傑的《众.㠭》,也就是「眾」與「展」。其中的「众」,根據《甲骨文字集釋》的解釋:「字从日者,蓋取眾人相聚,日出而作之意。」另就字面上來看,就是「三個人」的意思。至於「㠭」,根據《説文解字》的解釋是「極巧視之也」,再就字形上來看,就是「四位工匠」或是「四人合作」的意思,在這裡不正是指「絃樂四重奏」嗎?由此可見,這首曲子的訴求不但是純粹音樂的再造、聲響層次的堆疊,更緊扣七位演奏家的特性,是為他們量身訂做的作品。


催化效應-融・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第一首曲目是呂佾庭的《瓶中花》,開頭由笛吹奏出音域極高的長音,抑或是由泛音產生的虛音,之後古箏再撥奏出點狀的音符。接著,絃樂四重奏用各種技法營造出特殊的聲響,如滑奏、撥奏、手指拍打琴板、琴絃等,試圖以豐富的音色組合,逐步暈染出立體的效果,描摹出花的生命氣息與各階段的變化。此時的多媒體投射出高山流水的影像,產生一種空靈意境,又像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其中,舞者小得身穿白衣、頭戴黑色面罩,穿梭於這個橢圓形的舞台,像是遊移於各種聲音元素的精靈,精準地傳遞音樂律動,彷彿是用身體架構出存在於宇宙間的超自然意象。筆者認為,呂佾庭的音樂設計十分縝密,在聽覺上是神聖而莊嚴、幽微而廣遠的。

接下來的曲目是林煒傑的《众.㠭》,也就是「眾」與「展」。其中的「众」,根據《甲骨文字集釋》的解釋:「字从日者,蓋取眾人相聚,日出而作之意。」另就字面上來看,就是「三個人」的意思。至於「㠭」,根據《説文解字》的解釋是「極巧視之也」,再就字形上來看,就是「四位工匠」或是「四人合作」的意思,在這裡不正是指「絃樂四重奏」嗎?由此可見,這首曲子的訴求不但是純粹音樂的再造、聲響層次的堆疊,更緊扣七位演奏家的特性,是為他們量身訂做的作品。


催化效應-融・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兼容並蓄、共感相生、爾後悠然自如

在端午連假期間,同時面臨當前疫情的考驗;三個人《催化效應—融.共感》能夠連續舉辦四場音樂會,仍有不錯的票房成績,實屬不易,也證明當代藝術展演仍有一群固定的支持者。

而在演後座談中,透過李浩、小得、林煒傑、黃苓瑄,以及「三個人」的分享,讓人對於「催化效應」有了更宏觀的解釋與多面向的視角——其實就是以不同層次的重覆,再透過緩急有序的影像變換,讓相同的節奏形態在不同的拍號裡輪轉。於是就算捨棄旋律、罷黜和聲,聽眾仍舊能從音樂找到脈絡,進而引起共鳴。


催化效應-融・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此時,筆者感覺如同置身於一個渾天儀當中,親身體驗催化過程中所產生的一連串化學反應。而在這個氣場裡,是以音樂為圓心,再外推出生命的力道,衍生出層層疊疊的繽紛漣漪。於是心中開始有了另一番感悟:理解,不如感受;知天地之足,不如窮至大之域;迷亂不能自得,不如兼容並蓄、共感相生,爾後得以悠然自如。

《催化效應—融.共感》

演出|古箏/郭靖沐、笛簫/任重、阮/潘宜彤、小提琴/張家倫、曾敏青、中提琴/江婉婷、大提琴/張智惠、合作舞蹈藝術家/小得
時間|2022/6/4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若對照團隊宣稱的「讓故事不再凝止於船難時刻」,本作恰恰陷入另一種凝視困境:當所有藝術手段都服務於「重現」而非「重構」,當形式實驗壓倒敘事深度,歷史記憶反而被禁錮在當代劇場的美學裝置中。
5月
13
2025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