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三個人遇上絃樂四重奏 —— 三個人《催化效應—融.共感》
6月
10
2022
催化效應-融・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68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一走進劇場,就隱約感應到一股神秘力量——映入眼簾的,是以黑白色系為基調的舞台設計,頗有儀式感。觀眾被安排坐在舞台的兩側,舞台上有七張椅子與七個譜架,面對面地排成橢圓形,置於兩側觀眾席之間。

當七位演奏家出場時,直接就定位並開始調音。全場沒有掌聲,大家似乎都很有默契,深怕打破眼前的寧靜氣氛,但空氣中就是有一股隱隱的騷動,宛若心中懷著電光火石,驅使著眾人的好奇心。

音樂、舞蹈與影像的圓桌會議

在這七位演奏家的位置裡,是將絃樂四重奏定位在橢圓形的短邊兩側葉緣,古箏與笛簫、阮置於橢圓形的長端,遙遙相對。如此的眺望關係,是讓講求和諧對稱的西洋擦絃樂,與強調形、聲、韻的東方絲竹樂,儼然成為對峙的態勢。加上擴音的效果,讓整個實驗劇場像是多了立體聲道環繞音響;各種樂器之間的異質性,反而激盪出音樂的張力,達到一種聲響平衡感。整場六十分鐘的演出,除了帶出了音樂劇場的概念之外,音樂、舞蹈、影像,彷彿在這個空間裡開起了「圓桌會議」,也開啟了眼、耳、身三種感官,去解讀、詮釋、回饋聲音的共感。

自 2019 年以來,由兩廳院所主辦的「新點子實驗場 R&D 計畫」,就是用自由實驗的精神反覆辯證,再以紮實的演奏與創作技巧為基礎,勾勒出具有觸感、立體性的觀賞經驗。而今年的音樂節目——三個人《催化效應—融.共感》也是將各自獨立的藝術元素,催化、相生、加速融合於一體,相當具有實驗性與藝術性,的確令人耳目一新。


催化效應-融・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用三首新創作,構成一幅三聯畫

本次演出包含三首全新的作品,分別是呂佾庭《瓶中花》、林煒傑《众.㠭》、黃苓瑄《催化》,而這三首作品可謂各自精彩、各有千秋。一氣呵成的曲目安排,貫注了連續性,猶如一部三聯畫作,或是一齣戲劇作品中的三篇短故事。每位作曲家用自己的語彙來詮釋一段衍生、催化的過程,實為一個脈絡清晰卻又阡陌交錯的叩問、探詢、思辯、實驗、延伸,彷彿讓人聽聞到一座融合共感的「音樂千層塔」。

國內優秀的三位青年音樂家——郭靖沐、潘宜彤、任重所組成的「三個人」,在本作中擔綱創作團隊。他們邀請了四位絃樂演奏家張家倫、曾敏青、江婉婷、張智惠共同演出,並與視覺藝術家李浩、舞蹈藝術家小得,以及呂佾庭、林煒傑、黃苓瑄等三位新生代作曲家一起合作。他們用各自的專業,共同成就了一場具實驗性的演繹,讓音樂走在永恆的時間軸裡,產生出抽象的空間感知。這除了是聽覺上的驚喜之外,也產生了某種精神上的魅惑。

整場演出相當流暢,一氣呵成,並善用場域氛圍建構出一股飽滿的內聚力。換句話說,作曲家透過音樂裡所形塑的「指令」,不只成為聲音的藍圖,也是聽覺與視覺的觸媒;這個「指令」賦予音樂一股磁力,將所有原本各自獨立的符號聯結起來,像是花的生命、容器、延展、扭曲、眾聲喧嘩、寧靜致遠、催化等等,同時整合了所有片段的主題意象。整場聲響與視聽的設計,使用非線性敘事的理念,強調意念的一致性,因此糊化了時空的疆域,猶如經歷一場場夢境接力,令人感受到頓悟的驚喜。

用七件樂器,激盪出張力與對比

本次演出的七位演奏家,已在各自的領域耕耘多年,個個身懷絕技,早已建立出良好的口碑。無論是「三個人」或這四位絃樂演奏家,皆擅長演奏當代音樂,更是許多新創作的首演者。透過這七件樂器異質性的組合,實為一組室內樂的呈現,也像是競奏/協奏般具有對比性。

而這七位演奏家以特殊的演奏技法創造獨特聲響,他們彼此面對面、使用平板閱譜器,同時背對著觀眾,因此我們可以窺見他們錯綜複雜的樂譜,也感受到每一位演奏家不僅對於自己的聲部熟練,也將總譜研究得相當透徹。於是他們能夠循著音樂脈絡,不斷交換彼此的能量,同時表現高度的統整性與協調感。


催化效應-融・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第一首曲目是呂佾庭的《瓶中花》,開頭由笛吹奏出音域極高的長音,抑或是由泛音產生的虛音,之後古箏再撥奏出點狀的音符。接著,絃樂四重奏用各種技法營造出特殊的聲響,如滑奏、撥奏、手指拍打琴板、琴絃等,試圖以豐富的音色組合,逐步暈染出立體的效果,描摹出花的生命氣息與各階段的變化。此時的多媒體投射出高山流水的影像,產生一種空靈意境,又像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其中,舞者小得身穿白衣、頭戴黑色面罩,穿梭於這個橢圓形的舞台,像是遊移於各種聲音元素的精靈,精準地傳遞音樂律動,彷彿是用身體架構出存在於宇宙間的超自然意象。筆者認為,呂佾庭的音樂設計十分縝密,在聽覺上是神聖而莊嚴、幽微而廣遠的。

接下來的曲目是林煒傑的《众.㠭》,也就是「眾」與「展」。其中的「众」,根據《甲骨文字集釋》的解釋:「字从日者,蓋取眾人相聚,日出而作之意。」另就字面上來看,就是「三個人」的意思。至於「㠭」,根據《説文解字》的解釋是「極巧視之也」,再就字形上來看,就是「四位工匠」或是「四人合作」的意思,在這裡不正是指「絃樂四重奏」嗎?由此可見,這首曲子的訴求不但是純粹音樂的再造、聲響層次的堆疊,更緊扣七位演奏家的特性,是為他們量身訂做的作品。


催化效應-融・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第一首曲目是呂佾庭的《瓶中花》,開頭由笛吹奏出音域極高的長音,抑或是由泛音產生的虛音,之後古箏再撥奏出點狀的音符。接著,絃樂四重奏用各種技法營造出特殊的聲響,如滑奏、撥奏、手指拍打琴板、琴絃等,試圖以豐富的音色組合,逐步暈染出立體的效果,描摹出花的生命氣息與各階段的變化。此時的多媒體投射出高山流水的影像,產生一種空靈意境,又像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其中,舞者小得身穿白衣、頭戴黑色面罩,穿梭於這個橢圓形的舞台,像是遊移於各種聲音元素的精靈,精準地傳遞音樂律動,彷彿是用身體架構出存在於宇宙間的超自然意象。筆者認為,呂佾庭的音樂設計十分縝密,在聽覺上是神聖而莊嚴、幽微而廣遠的。

接下來的曲目是林煒傑的《众.㠭》,也就是「眾」與「展」。其中的「众」,根據《甲骨文字集釋》的解釋:「字从日者,蓋取眾人相聚,日出而作之意。」另就字面上來看,就是「三個人」的意思。至於「㠭」,根據《説文解字》的解釋是「極巧視之也」,再就字形上來看,就是「四位工匠」或是「四人合作」的意思,在這裡不正是指「絃樂四重奏」嗎?由此可見,這首曲子的訴求不但是純粹音樂的再造、聲響層次的堆疊,更緊扣七位演奏家的特性,是為他們量身訂做的作品。


催化效應-融・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兼容並蓄、共感相生、爾後悠然自如

在端午連假期間,同時面臨當前疫情的考驗;三個人《催化效應—融.共感》能夠連續舉辦四場音樂會,仍有不錯的票房成績,實屬不易,也證明當代藝術展演仍有一群固定的支持者。

而在演後座談中,透過李浩、小得、林煒傑、黃苓瑄,以及「三個人」的分享,讓人對於「催化效應」有了更宏觀的解釋與多面向的視角——其實就是以不同層次的重覆,再透過緩急有序的影像變換,讓相同的節奏形態在不同的拍號裡輪轉。於是就算捨棄旋律、罷黜和聲,聽眾仍舊能從音樂找到脈絡,進而引起共鳴。


催化效應-融・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此時,筆者感覺如同置身於一個渾天儀當中,親身體驗催化過程中所產生的一連串化學反應。而在這個氣場裡,是以音樂為圓心,再外推出生命的力道,衍生出層層疊疊的繽紛漣漪。於是心中開始有了另一番感悟:理解,不如感受;知天地之足,不如窮至大之域;迷亂不能自得,不如兼容並蓄、共感相生,爾後得以悠然自如。

《催化效應—融.共感》

演出|古箏/郭靖沐、笛簫/任重、阮/潘宜彤、小提琴/張家倫、曾敏青、中提琴/江婉婷、大提琴/張智惠、合作舞蹈藝術家/小得
時間|2022/6/4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