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空擁抱的寂寞《涼夜》
6月
28
2014
涼夜(螢火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24次瀏覽
王妍方(社會人士)

《涼夜》為螢火蟲劇團2007年作品,時隔七年再度重製,並於台北、高雄再度上演。故事由男警大安(古賀仁飾)與失業勞工大慶(董浚凱飾)為雙主線展開;大安與相戀十年的戀人鍾明分手,並帶走執勤時的手槍打算自盡;大慶則在母親的逼婚下,藉由交友軟體想尋找一夜情,他與大安兩人利用通訊軟體了解彼此的現在與過去,雖然約好了見面發生關係,兩人卻直到故事的最末都未曾碰面。

整體而言,《涼夜》的故事調性偏冷,編導韓江利用燈光及演員的對話,巧妙的切割僅有單一空間的佈景設計,主佈景為一張黑色單人床,底下舖設了一片圓形壓克力板,並在舞台左前方設置一組桌椅,為了流利切割大安與大慶兩人所屬的空間,在週遭的地板上舖設了一條LED燈管線,以凸字型的方式排列,運用演員的進出方向調換設定,協助觀眾釐清兩位主角所在的房間環境與動線。

值得令人玩味的點在於,《涼夜》以兩個毫無關係的男同性戀做為主要敘事點,兩人都面臨難以言喻的寂寞及現實壓力,在情慾煎熬至最高點時,自慰與性愛畫面在演出中以真人或影片的方式真實呈現,反射兩位男主角在過往回憶及自我慾望交錯中,渴望得到的撫慰與解放;但其他旁枝演員(大慶母親、大安妹妹、大安的一夜情對象、大安的前戀人鍾明)在本劇當中,並未與兩位主角展開強烈互動。尤其在大慶與母親,還有大安與妹妹在對戲的過程中,兩位配角僅單用語調高低的平板對話來推進劇情,卻聽不見其聲音中所含帶的情緒與波動,多少都模糊了劇中親人給兩位主角帶來的影響,表露出劇情的疏離感。

通訊軟體的運用是本劇成立的條件之一,2007年的版本以電腦軟體MSN聊天對戲為主,2014年的版本則改由手機軟體LINE的通訊方式來對戲,利用手機便於攜帶的移動性,使演員在對戲及空間切換的運用上更具靈活;因通訊軟體而產生交集的兩人,在相同的佈景卻不同的空間配置裡,各自上演自己的人生故事。劇中當大安回憶過往,並拿當初與前戀人鍾明的對話來試探大慶卻得到相異的回應時,失去戀人的寂寞感與當初的疼痛又再度油然而生;在大安處於要自盡卻猶豫於過往回憶時,導演以一曲「今宵多珍重」為主題曲,利用類似音樂劇的演出模式呈現大安內心的掙扎與腦海回音,多媒體投影用微電影式的敘事帶入劇情,雖然整體劇情連貫性不足,破碎的分段劇情也只是為了要敘說同性戀情在面對現實的無奈與掙扎,對於試圖解讀該劇主題動機的觀眾而言,多少都會覺得有隔靴搔癢,未足盡興之感。

整部戲的最精妙之處,在於大慶被母親追問心上人為何,大慶把大安的資料一股腦兒的脫口說出,最後卻將手機丟給母親與另一端的大安通話,整部戲就在電話接通的前一刻結束,後來的劇情如何發展已然不是重點,究竟相關人物會有何反應?故事又該怎麼發展?就留給在場觀眾一個後續思考的空間了。

《涼夜》

演出|螢火蟲劇團
時間|2014/06/21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涼夜》是一部能讓同志感同身受的劇情戲劇,其內容把許多現實的人們心聲表現出來,在職業和長輩的雙重壓力下,無法表現真實自己的愛慕同性情愫感情,被迫妥協安逸世俗的社會。(何和威)
7月
16
2014
導演展現演員心境的手法,在同個時空裡展現兩種處境,演繹兩人的生活經驗,並將他們串聯、交纏,創造出「見與不見」、「巧合性」及「衝突的美感」來延伸整個故事的張力,讓平凡的劇本有了新生。(徐亦德)
6月
26
2014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