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空擁抱的寂寞《涼夜》
6月
28
2014
涼夜(螢火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8次瀏覽
王妍方(社會人士)

《涼夜》為螢火蟲劇團2007年作品,時隔七年再度重製,並於台北、高雄再度上演。故事由男警大安(古賀仁飾)與失業勞工大慶(董浚凱飾)為雙主線展開;大安與相戀十年的戀人鍾明分手,並帶走執勤時的手槍打算自盡;大慶則在母親的逼婚下,藉由交友軟體想尋找一夜情,他與大安兩人利用通訊軟體了解彼此的現在與過去,雖然約好了見面發生關係,兩人卻直到故事的最末都未曾碰面。

整體而言,《涼夜》的故事調性偏冷,編導韓江利用燈光及演員的對話,巧妙的切割僅有單一空間的佈景設計,主佈景為一張黑色單人床,底下舖設了一片圓形壓克力板,並在舞台左前方設置一組桌椅,為了流利切割大安與大慶兩人所屬的空間,在週遭的地板上舖設了一條LED燈管線,以凸字型的方式排列,運用演員的進出方向調換設定,協助觀眾釐清兩位主角所在的房間環境與動線。

值得令人玩味的點在於,《涼夜》以兩個毫無關係的男同性戀做為主要敘事點,兩人都面臨難以言喻的寂寞及現實壓力,在情慾煎熬至最高點時,自慰與性愛畫面在演出中以真人或影片的方式真實呈現,反射兩位男主角在過往回憶及自我慾望交錯中,渴望得到的撫慰與解放;但其他旁枝演員(大慶母親、大安妹妹、大安的一夜情對象、大安的前戀人鍾明)在本劇當中,並未與兩位主角展開強烈互動。尤其在大慶與母親,還有大安與妹妹在對戲的過程中,兩位配角僅單用語調高低的平板對話來推進劇情,卻聽不見其聲音中所含帶的情緒與波動,多少都模糊了劇中親人給兩位主角帶來的影響,表露出劇情的疏離感。

通訊軟體的運用是本劇成立的條件之一,2007年的版本以電腦軟體MSN聊天對戲為主,2014年的版本則改由手機軟體LINE的通訊方式來對戲,利用手機便於攜帶的移動性,使演員在對戲及空間切換的運用上更具靈活;因通訊軟體而產生交集的兩人,在相同的佈景卻不同的空間配置裡,各自上演自己的人生故事。劇中當大安回憶過往,並拿當初與前戀人鍾明的對話來試探大慶卻得到相異的回應時,失去戀人的寂寞感與當初的疼痛又再度油然而生;在大安處於要自盡卻猶豫於過往回憶時,導演以一曲「今宵多珍重」為主題曲,利用類似音樂劇的演出模式呈現大安內心的掙扎與腦海回音,多媒體投影用微電影式的敘事帶入劇情,雖然整體劇情連貫性不足,破碎的分段劇情也只是為了要敘說同性戀情在面對現實的無奈與掙扎,對於試圖解讀該劇主題動機的觀眾而言,多少都會覺得有隔靴搔癢,未足盡興之感。

整部戲的最精妙之處,在於大慶被母親追問心上人為何,大慶把大安的資料一股腦兒的脫口說出,最後卻將手機丟給母親與另一端的大安通話,整部戲就在電話接通的前一刻結束,後來的劇情如何發展已然不是重點,究竟相關人物會有何反應?故事又該怎麼發展?就留給在場觀眾一個後續思考的空間了。

《涼夜》

演出|螢火蟲劇團
時間|2014/06/21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涼夜》是一部能讓同志感同身受的劇情戲劇,其內容把許多現實的人們心聲表現出來,在職業和長輩的雙重壓力下,無法表現真實自己的愛慕同性情愫感情,被迫妥協安逸世俗的社會。(何和威)
7月
16
2014
導演展現演員心境的手法,在同個時空裡展現兩種處境,演繹兩人的生活經驗,並將他們串聯、交纏,創造出「見與不見」、「巧合性」及「衝突的美感」來延伸整個故事的張力,讓平凡的劇本有了新生。(徐亦德)
6月
26
2014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